“白帝城托孤”的史实想必家喻户晓,而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嘱托,在余生十几年的时间里,尽心辅佐后主刘禅,为蜀汉的稳固和发展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其实,帝王临终前托孤给重臣的史实,在古代中国屡见不鲜,这些托孤重臣们也有不少人下场悲惨的。濮阳兴就是一个下场悲惨的托孤之臣,不过他刚立了皇帝四个月就被夷灭三族,算得上够快的了。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人,生年不详,父亲濮阳逸是当时的大名士,在汉末战乱中逃往江东避难,官至长沙太守。据史料记载,“兴少有士名,孙权时除上虞令,稍迁至尚书左曹,以五官中郎将使蜀,还为会稽太守。”
太元元年(252年)四月,权臣诸葛恪为防范琅琊王孙休,便将其迁往丹阳监管,并授意太守李衡多次以法律为由侵扰他。孙休不胜其扰,便接连向朝廷奏请迁居会稽,诸葛恪迫于舆论的压力只能批准。孙休迁居会稽6年间,“兴深与相结。及休即位,征兴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封外黄侯。”太平三年(258年)九月,权臣孙綝废黜皇帝孙亮,并在濮阳兴和左右将督张布等人的建议下迎立孙休为帝,是为东吴景帝。
孙休登基后,濮阳兴入朝担任太常、卫将军,册封外黄侯,而张布则晋升为左将军。等到权臣孙綝在同年底被诛杀后,濮阳兴又晋升为丞相,全面执掌军国事务。濮阳兴执政之初颇有作为,“永安三年,都尉严密建丹杨湖田,作浦里塘。诏百官会议,咸以为用功多而田不保成,唯兴以为可成。遂会诸兵民就作,功佣之费不可胜数,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而他的名声自此大幅下滑。
永安七年(264年)七月,吴景帝孙休驾崩,遗诏由太子即位,并令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辅政。由于此时蜀汉已亡、曹魏虎视眈眈,国内又有交趾叛乱,左典军万彧遂以多事之秋宜立长君为由,劝说濮阳兴、张布改立跟自己交好的孙皓,并得到两人的同意。同年,孙皓被迎立为帝,时年22岁。孙皓登基后,加授濮阳兴为侍郎兼青州牧,张布晋升为骠骑将军,加侍中。
孙皓即位之初表现得颇像一位贤明之君,通过虚心听从谏言、节省宫中用度、放粮赈济灾民、释放大量宫女回家婚配、放归宫中圈养的野兽等种种措施,赢得朝野内外的交口称赞。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等到孙皓稳住皇位,便迫不及待地露出骄奢淫逸、残暴好杀的本性,不仅先前参与诬陷、谋害其父孙和(故太子)的宗室和朝臣被虐杀,就连对朝政颇有微词的人也往往丢掉性命。
为了威慑群臣,孙皓特意重用酷吏,并让他们设计出诸般酷刑,其中最残忍的莫过于剜眼和剥面皮。孙皓如此残暴好杀,以至于宗室、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做诀别,一旦能平安回来,便不啻于重生一次。在这种情况下,朝堂内外人心惟危,没有人会感到安全。
孙皓虽然表面上尊崇濮阳兴、张布,但内心却很忌惮两人的权势,总想找个机会把他们铲除。万彧一直想取代濮阳兴的位子。为此,万彧在紧张搜罗一番“罪状”后,便在孙皓面前控告濮阳兴、张布在背后诽谤皇帝,并准备行废立之事。“七年七月,休薨。左典军万彧素与乌程侯孙皓善,乃劝兴、布,于是兴、布废休适子而迎立皓,皓既践阼,加兴侍郎,领青州牧。俄彧谮兴、布追悔前事。十一月朔入朝,皓因收兴、布,徙广州,道追杀之,夷三族。”距孙皓上台才4个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