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良那么足智多谋,在韩信和萧何遇害的时候,为何选择袖手旁观?

张良那么足智多谋,在韩信和萧何遇害的时候,为何选择袖手旁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1201 更新时间:2024/2/21 3:04:25

对于张良这个名字想来大家都是耳熟的,刘邦能够拿下江山,就是因为他麾下有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萧何韩信、张良。后代的人称这三个人为“汉初三杰”。张良因为过人的聪明才智,所以是三节之首。对于张良的评价,从古到今的人都是给予了非常高的描绘。有一条评价他的句子到现在还是一方经典。那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评价!张良是不可多得的谋士,不仅智谋过人,而且能够未雨绸缪,但是在刘邦要杀死韩信的时候,却选择了冷眼旁观,导致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发生,连刘邦最亲近的哥哥燕王卢绾都被牵涉叛乱的罪名。

在公元前196年的时候,萧何邀请了韩信入宫商议要事,因为他对韩信有恩,所以韩信一点都没有迟疑就赴约前去。但是没有想到韩信刚进入宫内,就被吕后的人抓了起来,后来进来的宫女用竹刀活活的把韩信刺死了。一代骁勇善战的将军就这样死在了宫女的手上,实在是非常的耻辱凄凉。从刺杀的整个事件来看,这个绝对不是什么临时起意的事情,而应该是谋划已久。从陈豨叛乱开始的时候,恐怕韩信就已经身处在危险之中了。不过按张良的智谋,他会看不出吕后的心思吗?显然不可能,但是为什么张良选择了冷眼旁观?

有很多人就“韩信遇害时,张良袖手旁观”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点的思路还挺独特的,这个观点觉得是韩信自己不想活了。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萧何呢?萧何一直都是为国为民,张良为什么也没有去救他呢?我们从时间上面再次梳理一下这个事件。韩信是在公元前196年的时候离开的人世,刘邦是在公元前195走的,萧何在公元前193离开,而张良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86.也就是说,刘邦对韩信还有萧何的遭遇都是看在眼里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推理了。首先,张良在帮助刘邦拿下天下以后,就金盆洗手,不在过问政治的事情。一心就是投入到了山水中静心修炼。加上张良对权势什么的不感兴趣,所以离开的早。对于韩信和萧何的遭遇,也许张良早就料到了并劝他们和他一样离开但是张良的话放在当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所以只有张良一个人离开了。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第一个开刀的肯定是她们这群开国老臣,而刘邦和他们之前虽然非常要好,但是登上皇位以后就会有猜忌,张良的智慧早就考虑到了这些,所以金盆洗手远离是非,而韩信和萧何恐怕是觉得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所以还是留在了那里,萧何和韩信的才能高于刘邦,功高盖主就引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张良都察觉到了刘邦有意除掉他们的想法,想要离开,那么刘邦怎么就这么轻易的放他离开了呢?说到这个,张良也是用了不少功夫。张良一直以来身体都不是很好,经常生病,在刘邦迁都长安以后,张良就整天闭门不出,有时候连饭都不吃,说是什么锻炼身体休养生息。其实就是为了明哲保身,让刘邦看自己好像整天都是沉迷修炼,从而放松对他的警惕。后来张良还和刘邦提出想要退出朝堂,理由是自己推倒秦国的心愿已经完成了,这辈子已经没有其他的所求,所以想要辞官云游四方。聪明的张良对于兔死狗烹的道理是理解的非常透彻,所以他选择离开朝堂,这样才能让刘邦消却对他的杀心。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从这个历史书籍里面的记载就更加彰显了张良的机智,那么多的封地他都不要,只要和刘邦那时候相遇的地方,来表明自己把和刘邦的这段感情看的很重,让刘邦从心里有所感动。其实也不能怪张良不救韩信和萧何,因为那时候的张良他都有被杀的危险啊,在刘邦铲除其他的诸侯的时候,张良是极少的说话,选择了明哲保身非常高明。

在刘邦登上皇位以后,张良几乎就不给刘邦出谋划策了。他深深的明白开国功臣和皇帝在打天下的时候那是亲如兄弟,但是等到天下已经在手中的时候了,就又害怕这些兄弟要瓜分他的天下。这些昔日的兄弟就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还有江山的所有权,开国功臣很容易就成为第一个祭刀的人。为汉朝创立奉献了很大功劳的张良,后来选择袖手旁观,是时势所做的选择。

标签: 张良萧何韩信刘邦吕雉卢绾秦朝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西汉五大开国功臣的下场,萧何差点被杀,唯独张良善始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毛绒历史说标签:萧何,张良,刘邦,韩信,樊哙,英布

    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到建立起庞大的西汉王朝,离不开众多人才的帮助,刘邦多次身处困境,又多次崛起,然而那些帮助过刘邦的人却没有好的下场。今天笔者和大家聊聊西汉五大开国功臣的下场,先从萧何说起,萧何曾是秦朝时沛县的主吏掾,相当于是后来的功曹,在沛县时他就看好刘邦,多次利用职

  • 搞项羽, 排挤郦食其, 坑萧何, 助刘邦杀韩信, 他才是真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关说生活记标签:萧何,刘邦,韩信,秦朝,郦食其,霸王项羽

    留侯张良是个好臣子,但却不是一个好同事。或许因为出身的关系,张良远比萧何、韩信等人更懂得如何做一名臣子。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刘邦让张良在齐地选择三万户受封,当是不掺杂任何虚情假意的,然而张良却坚辞不受

  • 刘邦拥有张良萧何等顶级人才,为啥直到韩信加入才打得过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刘邦,韩信,项羽,张良,三毛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萧何、张良、陈平固然厉害,但光靠这些人组成的团队,刘邦肯定打不过项羽。但两个人帮助刘邦改变了局面,那就是韩信、彭越。不过,这并不是说韩、彭就比项羽猛。毫不夸张地说,若只论打仗,同时代没人是项羽的对手,即使被后世尊称为“兵仙”的韩信也不成。韩信的背水一战固然漂

  • 有人告韩信反叛,陈平问刘邦3个问题,为何萧何张良沉默不语?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三毛,刘邦,萧何,张良,韩信

    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韩信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整个楚汉争霸故事中,似乎韩信离我们最近,他更像是一个寻常人。楚汉争霸中,项羽身世地位比较高,而刘邦的机遇比较好,这些都是寻常人所比不了。而韩信发迹之前,穷困潦倒,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一番霸业,受到刘邦的赏识。汉朝建立之后,韩信身居高位,做过淮阴侯以及

  • 大汉往事|萧何为什么背后踹韩信一脚

    历史解密编辑:环球姓氏标签:萧何,韩信,刘邦,吕雉,樊哙,汉朝,秦朝,大汉往事,春秋战国

    △汉相萧何影视剧照萧何慧眼识珠是出了名的,“月下追韩信”更被传为千古美谈。萧何的内敛低调也是出了名的,不居功,不自傲,逢人三分笑已经定格为他的永恒形象。萧何的积极追求同样是出了名的,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是他的奋斗目标。但是,就这样一位和善,正派的“好人”为什么会做出欺朋卖友的事来,在刘邦吕雉着意冤杀韩

  • 韩信被处死,萧何哭着说出12个字,后人总结成8字成语,流传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羽,吕雉,夏侯婴

    韩信被处死,萧何哭着说出12个字,后人总结成8字成语,流传至今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听到了一个传闻,说造反的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去皇宫祝贺。去还是不去,韩信非常纠结。陈豨就是听了自己的话,才选择造反的,汉高祖刘邦早已对自己不信任,以谋反的罪名将自己逮捕过,后来又释放了。显然,刘邦已经把曾

  • 作为大汉朝的开国丞相,正史上的萧何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诸葛白萱说美食标签:萧何,韩信,皇帝,曹参,大汉朝,开国丞相,汉高祖刘邦

    萧何是大汉朝开国丞相,和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他的理政能力是出类拔萃的,但萧何还有一项能力是他人不能相比的,那就是识人的能力。萧何夜下追韩信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当时韩信只是一个下级军官,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萧何就能发现韩信是顶尖的军事人才,以全家性命担保,让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军,事实证

  • 萧何谋国藏秦典

    历史解密编辑:后人类时代标签:萧何,刘邦,韩信,张良,秦国

    沛公刘邦的军队一举攻下了秦国的都城咸阳。手下诸将第一次来到国都,都争相跑到装有财物的仓库去分取金银财物。唯有萧何置这些于不顾,先去接收秦承相、御史制定的法律和典章文件,并小心收藏起来。 有人对萧何说:“您为何不去分些金银财物,而要这些没用的图书?" 萧何笑着说:“这些日后必有大用

  • 《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历史解密编辑:贱议你读史标签:萧何,韩信,张良,刘邦,史记,项羽

    司马迁并不是一个非常政治正确的人,他写史记》的时候,能把项羽和吕后都写在“本纪”之中,和历代帝王并列,丝毫不掺杂这两位人物在西汉有关的“忌讳”,可见司马迁写史,有着自己很独特的风格。所以韩信这种存在本来应该进入“世家”行列,却还是被司马迁放进了“列传”,看似两字之差,可意义却相去甚远。《史记》记载的

  • 三国时期哪位精英堪比萧何张良陈平韩信?“宇宙郭嘉”跟谁都不像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

    都说三国精英辈出,如果曹操孙权刘备不是生在同一个时代,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一统山河,周瑜没说过“既生瑜何生亮”,但历史却说:“既生孟德何生玄德、既生二德,何生仲谋!”三国三巨头总是好拿自己的手下跟大汉开国杰出人物相比,比如曹操夸张郃为韩信,夸荀彧为子房(张良),前者有些过誉,后者又有些不妥(如果荀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