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康之乱第一忠臣,李若水最后结局如何?

靖康之乱第一忠臣,李若水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58 更新时间:2023/12/27 14:57:47

靖康之乱第一忠臣,李若水最后结局如何?

靖康二年(1127)金军南下来势汹汹,北宋首都东京被攻取,并且宋徽、钦二帝均被掳去,这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史称"靖康之乱"。当时,曾有一位大臣执意要护送宋钦宗到敌营去谈判议和。金人对宋钦宗一番侮辱,致使李若水不顾性命之忧,对金人破口大骂。直到被金人施以极刑,他的骂声才趋于平静。

这位以忠良著名的大臣,便是被后人尊称为"靖康之耻"的第一忠臣——吏部侍郎李若水。

元佑八年(1093),李若水出生于洺州曲周县,原名李若冰,可能由于名字给人以不好相处的印象,皇帝便赐名"若水",希望这位不可多得的忠臣能因此如水一样随机应变。

靖康元年(1126),完颜宗翰率领金兵东路军攻至开封城下,要求宋朝交出五百万两黄金和五千万两银币,及割让多地才肯撤军。当时,李若水被朝中推选为谈判的使者前去同金军谈和。

第一次前去谈和时,完颜宗翰拒绝了宋朝给出的所有和谈方案,并执意南攻,因此李若水只能失败而返。第二次出使和谈的途中,随行的官员见驻守黄河的宋军在商议着投降南逃,便也害怕地商讨着干脆抄小道逃走算了。李若水见谈和队伍人心大乱,便高声呵斥他们:"

今日大宋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能效仿那些懦弱的人?要是真有金兵,正好能以死报国,留名青史!

"同时还下令,要处死那些决议逃跑的人,才终于止住了躁动。

金兵攻势愈发难敌,金人士气高涨,甚至宋朝提出要求,要宋钦宗亲自出城到金营来和他们见面。开始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便没有答应金人,而且当时宋兵的实力并不算很弱,还能再挺一段时间。但是朝中主和派让宋钦宗十分畏惧金人,在第二次金人要求见到他时,主动答应了下来。李若水见无法说服宋钦宗,便赶忙英勇站出,上书言自己曾多次出使,了解金人,因此能接下护送皇帝出使的任务。

谁能想到,当众人到达金营后,金人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宋钦宗扣押起来,同时逼迫他脱下龙袍,换上金国的服饰。于汉人而言,汉服是是万万不可替代的,自黄帝言"垂衣裳而天下治"后,汉服设计的不断改进,都代表了汉化的发展,蕴含着汉人的道德内涵,是汉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不断传承。如今金人竟然强迫宋帝着金装,实属最大侮辱。

听闻金人要求后,李若水当即悲愤地抱着痛苦不已的宋钦宗,并手指金人打骂道"

狗辈

"。金人见李若水如此,便拿起手边的东西,对他一顿毒打,直到把他打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昏死。完颜宗翰见李若水如此,认为此人不凡,有心招降,便下令要属下停手,保住他的性命,以供自用。李若水压根就没把金人的施舍放在眼中,既然金人不直接打死自己,不如以绝食抗争,"白费"了金人的好意。

众人见李若水死心已决,但还是想要试着劝说他投降。看守他的金兵佩服李若水的士气,劝说他:"你虽然骂了人,但是我国国君却大方地没有生你的气,相反还十分欣赏你。不如现在趁他还没反悔,归顺于他,能保你后半辈子的荣华富贵。"然而李若水依然义正言辞,反驳道:"

天上几时有过两个太阳,难道我李若水就能侍奉第二个君主?"

不多时,他的仆人心疼主子,打起了亲情牌,称他父母年事已高,要是现在能够投降,就能回去尽一片孝心。李若水瞪大了眼睛,一幅不相信自己的人会说这种话的表情,不客气地回他:"

忠臣侍奉君主,如今唯得一死才行!如果你要投降回去,就不要马上告诉父母我的死讯,留着让我的兄弟们慢慢告诉他们吧。"

绝食后又过了几天,完颜宗翰召见李若水,希望能用拥立他做宋帝来让他降服,没想李若水依旧严词反驳:"

太上皇见式微,罪责自己,临危禅让帝位给了皇上。而今皇上仁义,为百姓着想才来谈和,从无过错,怎能轻易废立!

"完颜宗翰见说不过他,便又拿谈和不守信用来说事,李若水听得更是来气,直言不讳称他才是无信之人,待中原大军一到,终究难逃灭亡。

完颜宗翰见李若水依旧铁齿铜牙,将金人骂得猪狗不如,就连自己也被骂得狗血淋头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终于命人对他处以极刑。李若水知晓自己注定是活不成了,反而骂得更狠,直到被打烂了嘴,割下了舌头,还吐着鲜血无声地痛骂金人,并且怒目而视,以手相指。金人实在气极,只能挖目断手,凌迟处死了他,才终于止住了李若水的责骂。

李若水死时年仅35岁,终究只留下了一首悲壮的绝命歌:"

矫首问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在行刑之前,李若水曾向随行的仆人道歉:"我为国死,是我的职责,如今却连累了你们。"后来,有幸活下来的仆人终于从金营逃出时,已是南宋。仆人带着李若水的绝命歌来到朝廷,并向宋高宗详述了主子曾经慷慨赴死的情形。宋高宗深深地被他的义节所打动,下诏追念他"若水忠义之节,无与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并且特意追赠其为观文殿学士,谥曰忠愍。

标签: 李若水北宋

更多文章

  • 被迫参与靖难之役的宁王朱权,他的晚年生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权,明朝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明朝第一代宁王,被朱棣要挟参与了靖难之役,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惨的“合伙人”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棣靖难起兵,朱权被迫无奈加入“靖难大业”,朱棣给年轻的弟弟朱权许诺得很好听,说到事成了给朱权一半“股份”:平分天下,但后来的结果却是,

  • 历史上都有哪些伟大母亲的故事?四大贤母指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孟母,战国

    自从有人类以来,对母亲的讴歌就从未停止过。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纵观人的一生,受到母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都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最早出现在我们背后的,无疑就是母亲。纵观中国历史,在母亲当中最为著名和为人所称道的显然便是“四大贤母”,即孟

  • 洪秀全看似十分平庸,他为何能稳坐天王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洪秀全,太平天国

    洪秀全,清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称天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为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但是,在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这场运动,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虽然最终的结果,是以失败

  • 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石达开为何能获此殊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石达开,太平天国

    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著名军事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漫长岁月中,王朝的更迭就如同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王朝不断更迭的历史中,总是少不了农民起义的影子。因为,每当王朝末世,总会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从而掀起农民运动的巨大浪潮。可是,古代

  • 能获得秦始皇青睐,赵高到底奇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高,秦朝

    赵高(?—前207),中国秦朝著名宦官。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史,王朝交替,时代更迭,涌现出了许多今天我们津津乐道又饱受争议的人物。例如人们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于赵匡胤的重文轻武,对于朱元璋的残害功臣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 三国名将朱灵一生经历了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灵,三国

    中国古代名将辈出,但是在民间流传最广、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一个历史时期,却莫过于三国。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陆续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从而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其中,曹操消灭各

  • 明朝初期屡建战功的王弼,为什么会被坐罪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弼,明朝

    王弼,安徽定远县,后来迁徙到临淮,他是明朝开国功臣,投靠朱元璋后屡建战功,被册封定远侯。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弼自小习武,武艺高超,尤其善用双刀,外号叫作“双刀王”。当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遍布准河流域时,王弼在自己的家乡组织支义军,在附近的三台山结察自保,以抵御

  • 身为文官却因军功封爵,王骥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骥,明朝

    王骥,字尚德,保定府束鹿县人,明朝时期著名将领,与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同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骥虽是一名读书人但却长得高大魁梧,身体健壮;而且精通武艺,熟谙兵法;为人刚毅坚强,胆略过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奇才,也是正统、天顺年间朝

  • 辛弃疾:一个生错了时代、令人痛惜的文武全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辛弃疾,南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其中喷涌出来的英雄情怀令人无法忽视。这句词的作者辛弃疾,便是令人痛惜的文武全才,这个被誉为堪比管仲、乐毅的人,却又成为了人们口中“生错了时代”的典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辛弃疾在济南的历城

  • 戚夫人为什么那么受宠?为什么她的结局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戚夫人,西汉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宠姬,生下刘如意,在刘邦去世后,被吕后被做成人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姬姓戚氏族,世代为名门戚夫人,原本是秦朝高武侯戚鳃的女儿,虽然她出生的年代已经不可考证,但从她嫁给刘邦的时间来推算的话,戚夫人一生估计也就只活了三十年左右。历史书上对戚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