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府兵制的废除缘由:唐代府兵因何最终消亡?

府兵制的废除缘由:唐代府兵因何最终消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776 更新时间:2023/12/28 10:18:48

府兵并非唐代唯一的兵种,承担宿卫的还有保卫宫廷,屯驻北门的禁军(见六军),与十二卫所领府兵对称南、北衙军。出征防戍则有名为“募”而实也是“征”的兵募,以后还有防戍本州的团结兵、士镇兵等。在出征和防戍中,兵募的数量往往超过府兵,但府兵在唐初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是军队的骨干。

唐代府兵制在太宗和高宗统治前期经有效地实行,但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就逐渐被破坏,到玄宗统治时终于被废除。破坏的原因: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原来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后来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兵募也是这样)。府兵地位的低落。唐初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但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这样,玄宗统治初期,府兵逃散的情况日渐增多,以致番上卫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

开元十年(722),宰相说以宿卫之数不给,建议召募强壮。次年,募取京兆、蒲、同、歧、华等州府兵及白丁为长从宿卫。

十三年,改名“

骑”,分隶十二卫,基本上代行了府兵宿卫的任务。征防兵士中﹐府兵本来就少于兵募,武后时出现了防卫本州的团结兵;玄宗初,军镇又出现了来自召募的健儿。那时,军府空虚,府兵番上宿卫已经不能足额,征防必然更难从府兵中征发,实际上除了被强留下来的以外,诸军府兵员的缺额大概很少得到补充。

开元二十五年(737),玄宗下诏命令诸镇节度使按照防务需要制定定额,在诸色征行人和客户中召募自愿长住镇戍的健儿,“便令常住”。二十六年,又下诏说诸军召募的长征健儿业已足额,以后不再从内地调发,原有兵士(包括兵募﹑键儿等)非长征者一律放还。这就在法令上停止了调发府兵征防。

天宝八载(749)鉴于军府无兵可交,遂停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终于废止。此后,折冲府只有兵额和官员,既没有兵,也没有驮马、武器等各项军资。但终唐之世,军府空名仍然存在。

标签: 府兵制北魏官员

更多文章

  • 《战争论》的历史地位:堪称是西方的孙子兵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争论,西方,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该书出版后,曾受到各国军界的极大重视。美国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战争指导"的条目提出,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位伟大的战略学家,是现代战略学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战争论》不愧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

  • 印加帝国的政治形式:有松散的政治集团组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印加帝国,美洲,西班牙,

    印加帝国在它的统治者的绝对统治之下也没有保持统一性。它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即使不是由几百个,也至少由几十个不同的政治集团、种族,甚至是操不同方言的部族所组成。为了维持帝国的统一,所做的一个努力是在帝国使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但是,这个方案一直到1532年都还远没有完成,而且管理模式在帝国的一个部分

  • 笈多帝国的军事组织:以步兵弓箭手为主要力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笈多帝国,印度,王朝,

    笈多王朝的成功和高效率的军队有密切关系。当时印度的军事经典《Siva-Dhanur-veda》有一些对笈多王朝军队的描述。笈多王朝的军队主要是以步兵弓箭手为主,弓也是部队主要的武器。印度的长弓是由金属或竹子所制成,箭是长的竹杆加上金属头。印度长弓和西方或中亚的复合弓不同,后者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翘曲,

  • 笈多帝国的文化:大乘佛教盛行 宗教传播自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笈多帝国,印度,王朝,

    笈多王朝时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盛行,然宗教可自由发展,大臣和将领就有信奉佛教及湿婆教。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由鸠摩罗笈多一世修建,其后成为笈多文化的学术中心。笈多朝初期,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并不重视。当时佛教对统治者的态度,像《涅盘经》中所表示的,只要求国王给予外护就可以了。从佛教立场来谈政治的《王法

  • 乐不思蜀的刘禅在历史上其实一点也不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禅,刘备,诸葛亮,乐不思蜀

    刘禅,蜀汉后主,小名为阿斗,刘备的儿子。刘备在入蜀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在公元233年继承了皇位,在位四十一年。后来投降曹魏,蜀汉灭亡。有很多认为刘禅是弱智,主要表现在亲信小人、不战而降和没心没肺,但是事实上刘禅并不傻,而是一位被历史扭曲的大气君主。刘备在临终前特意嘱咐刘禅要听从诸葛亮的意见,代诸葛亮

  • 刘禅乐不思蜀背后有什么无奈?刘禅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禅,三国,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可能是后主刘禅最受人诟病的地方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不但不知羞耻,苟且偷生,还贪图逸乐,丝毫不以故国为念,可谓昏聩至极。但其实,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不得已的原因。当时,曹魏的大军已经包围成都,即便誓死抵抗,也很难挽回败局,而且一旦破城,蜀国的百姓肯定惨遭屠戮。为了保全自己的子民,刘禅不得已

  • 刘禅乐不思蜀的一年里东吴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刘禅,东吴,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的时候,刘禅已经投降,被押送到了魏都洛阳。司马昭将刘禅好酒好肉伺候着,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故意在席间演奏蜀乐,刘禅竟发出了“乐不思蜀”的感叹。不管刘禅的表现是真傻,还是隐忍。蜀国在此时却已大乱,钟会邓艾为了争夺功劳,发生冲突,蜀中正经历着又一场浩劫。姜维本来意图挑拨钟

  • 要是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成功了,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太平天国,刘邦,朱元璋,太平天国运动

    要研究这个问题,不能凭空说,需要采用比较的方法。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叫做“运动”,但他实实在在是一场农民起义,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没有任何区别。就是太平天国最有特征性的那些东西,比如说创“拜上帝教”,比如说“天朝田亩制度”,比如说分封“东南西北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曾经有过相同的事例。(太平军起义)

  • 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生平简介(南剑三先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罗从彦,南剑三先生

    罗从彦,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北宋熙宁五年(1072)八月十三日生于南平罗源里(今南平市东坑乡罗源村)。宋元符三年(1100),罗从彦到将乐含云寺拜见杨时。经杨介绍,他出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政和元年(1111),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杨时门下学四书五经。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知县

  • 在白登之围中,单于冒顿为什么要放走刘邦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朝,刘邦,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故事。秦朝末年,群雄四起,中原大地上遍地狼烟,雄踞北方的匈奴趁机坐大,屡屡南下侵扰黄河流域。楚汉之争后,刘邦虽然侥幸胜出,但是民生凋敝,国力羸弱,大汉的实力较之始皇时代早已大不如前。此时身在大同的韩王信因不堪匈奴围困而多次向匈奴求和,后来害怕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