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许攸背叛袁绍投降曹操,看似审配栽赃诬陷,实则另有隐情

许攸背叛袁绍投降曹操,看似审配栽赃诬陷,实则另有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 访问量:2548 更新时间:2024/2/10 18:25:57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韩猛、淳于琼许攸张郃和曹操。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经过一个多月的交锋,曹操军粮告急,打算放弃官渡返回许昌。谋士荀彧写信提出劝谏,认为应该坚守官渡,等待时机,对袁绍发动致命一击。这封信终于曹操改变心意,下定决心在官渡与袁绍一决雌雄。

没过几天,大将徐晃得知袁绍手下将领韩猛正押送粮草赶往袁绍大营。谋士荀攸提出,派徐晃截击韩猛,烧毁粮草。曹操依计而行,命徐晃率领部将史涣一起迎战韩猛。韩猛猝不及防,被徐晃击败,粮草也被徐晃一把火烧完。

韩猛逃回袁绍答应后,袁绍大怒,欲将韩猛斩首,却被文武劝阻。谋士审配提出,应该在袁军屯粮之所乌巢驻扎重兵,防止曹操偷袭。袁绍便命大将淳于琼率部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及二万人马镇守乌巢。

面对曹军粮草告罄,曹操连忙写信给坐镇许昌的荀彧,要求他火速向官渡前线运粮。不料使者在前往许昌的途中被袁军抓获,信件被许攸截获。但当许攸拿着这封信面见袁绍,建议袁绍偷袭许昌时,却遭到了袁绍的拒绝。就在此时,谋士审配从邺城送来信件,告诉袁绍许攸的子侄在邺城为非作歹。

袁绍大怒,当中训斥许攸,并指责许攸私通曹操。许攸明知审配此举是在诬陷自己,但却百口莫辩,只得仰天长叹,打算拔剑自刎。左右连忙出言相劝,并鼓动许攸投降曹操。这句话点醒了许攸。当晚,许攸便离开袁绍大营,投降了曹操。后来便有了曹操火烧乌巢的故事。

小说的这段故事情节,其实包含了三个小故事,一是韩猛被徐晃击败,二时候袁绍派淳于琼镇守乌巢,三是审配揭发许攸亲属,令许攸投降了曹操。但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这些故事却是有真有假。

首先,徐晃出兵烧毁袁军粮草之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三国志o荀攸传》载:“(曹操)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不过,徐晃所面对的袁军将领却不是小说中的韩猛,而是一位名叫韩(后面一个字是上面一个荀下面一个大字,输入法无法打出)的将领。而南北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提到,这名姓韩的将领另有韩猛、韩若等名字,令人不知道此人的原名究竟是哪一个。

小说中提到的淳于琼镇守乌巢之事,的确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不过他镇守乌巢的兵力却并非如小说所言的两万多人。《资治通鉴》云:“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小说作者之所以将乌巢的兵力改成了两万多人,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悬念,为后来描述的曹操亲率五千人马火烧乌巢的情节作铺垫。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审配抓捕许攸的子侄之事,却并非是审配诬陷许攸,而是许攸的家属咎由自取。《三国志o荀彧传》载,早在官渡之战开始前,荀彧就指出:“许攸贪而不治……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三国志o武帝纪》亦称:“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从这两段记载来看,审配逮捕许攸子侄是证据确凿,许攸看到自己的罪行暴露,知道难以在袁绍阵营立足,于是便投降了曹操,这也导致了后来袁军的粮草被烧及在官渡的惨败。

参考书籍:《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

标签: 许攸袁绍曹操徐晃荀彧

更多文章

  • 许攸:一手好牌愣是给打烂,明明是曹操发小却遭厌弃

    历史解密编辑:风尚论说标签:许攸,曹操,袁绍,荀彧,郭嘉

    说到孙策周瑜,我们总免不了说他们是总角之好,那是从小相互培养的感情,所以即使在长大后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还是能做到彼此扶持,共创事业,这差不多就是我们所说的竹马无双了。同样算得上竹马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许攸,曹操,就没有这么好的结局了。如果我的小伙伴是金大腿,不说从小要巴结巴结这么庸俗的套话,最起码应该做

  • 三国时期的两个许攸,都曾对曹操无礼,一个被杀一个被厚待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曹操,许攸,袁绍,官渡之战,刘备,荀彧

    曹操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你说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可他当年确实有拼死追击董卓的想法;你说他爱惜人才,但是他也因为一些小事杀了不少人。“许攸”就是能够体现曹操这种矛盾特性的人。为什么要打个引号呢?曹操阵营中有两个许攸,这两个人都对曹操很是无礼。结果有才的许攸被杀掉,无才的许攸反而得到曹操的厚待。这是怎么

  • “官渡之战”以后,许褚为什么杀死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承承故事汇标签:许褚,许攸,曹操,官渡之战,袁绍,荀彧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以不足2万的兵力对战袁绍10余万的兵力,最后曹操却反败为胜,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官渡之战之所以会胜利,这里面有几个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分别是荀彧,许攸,刘晔,是这三个人帮曹操扭转了局面,我们现在重点要说的是这三个人中的

  • 许攸:军粮尚有几何?曹操:可支一年。许攸:恐未必。曹操:半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许攸,曹操,袁绍,沮授

    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下)劫乌巢孟德烧粮,与正史无关。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实在是奸的可爱,这在许攸投降之事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官渡之战时,许攸在袁绍处不得志,来投奔曹操,曹操听闻后,不及穿鞋光脚跑出来迎接。许攸与曹操乃是旧时故友,他们与袁绍曾在洛阳度过了一段志同道合的日子。十八路

  • 为什么说许攸无论怎么选择都是被杀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许攸,曹操,袁绍,许褚

    许攸对于曹操来说太关键了,在曹操快要顶不住的时候,许攸的到来可以说是曹操的救命稻草。前面假如没有荀彧的鼓励,曹操早就打退堂鼓了,这个时候的曹操,就是眼巴巴地盼望着天下有变,许攸来投就是上天给曹操的礼物。从此,接下来的夜袭乌巢是官渡之战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标志。这个时候,曹操对这位昔日奔走之友的感激之情也

  • 许攸帮曹操立了大功后,经常把一句口头禅挂嘴上,却惹来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操,许攸,袁绍,袁军,关羽

    200年,许攸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之后,他经常把一句口头禅挂嘴上,却惹来杀身之祸。当时,曹操以2万兵将对峙袁绍的11万大军,从兵力、粮草、武 器、人才各方面都差的不是一丁半点。好在,奉天子以讨逆贼的旗号下,士气高涨,在白马之围中,猛 男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给曹操打下一局。但是,袁绍家大业大,

  • 曹操杀许攸,算不算忘恩负义?看清一点就知道许攸纯属咎由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曹操,许攸,袁绍,荀彧,张郃

    许攸之死告诉我们:躺在功劳簿上的人必然被淘汰,躺在功劳簿上要挟老板的人会死得很惨,假如人设又出问题会死成笑话。曹操从蚂蚁变大象,“官渡之战”打残袁绍,是其一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官渡之战前,“小矬子”曹操,除了手上掐着汉献帝这张唬人的招牌,跟袁绍差了几个量级。如果不是郭嘉等人给他打气,曹操都没有胆量跟

  • 三国有两个“许攸”:一个是袁绍部下,另一个差点被曹操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许攸,袁绍,曹操,刘备,许都

    在汉末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单字,比如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马超、黄忠等。在此基础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况,自然是难以避免了。比如当时的东吴和蜀汉,各有一位名为马忠的武将。对于东吴的马忠来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不管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都是他俘获了关羽父子。而就蜀汉的马忠来说,建安末年

  • 曹操为什么要杀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曹操,许攸,官渡之战,袁绍,典韦

    许攸,字子远,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许攸的叛袁投曹,或许官渡之战结局,乃至整个三国历史都会改写,可能就不会存在魏蜀吴三国了。悲剧的是,在曹操攻克邺城后,荀攸被曹操无情地杀害了。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背上“残杀功臣”的骂名,斩杀官渡之战获胜的关键人物许攸呢?个人认为曹操之所以要杀许攸,有下面

  • 曹操对待归降之人向来宽容,为何却容不下一个立下大功的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你的小可哎呀标签:曹操,许攸,袁绍,项羽,刘邦,韩信

    历史一:曹操对待归降之人向来宽容,为何却容不下一个立下大功的许攸?东汉末和三国众多诸侯主公中,曹操用人最为值得称道:首先他只看能力不看出身和品行,其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再次,他对麾下众将比较宽容,尤其是投降之人中有能力者基本上都能得到他的重用,不过有一人可能是个例外,此人就是官渡之战中的关键先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