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官渡之战前夕,许攸献策奇兵偷袭许都,这是一条妙计吗?

官渡之战前夕,许攸献策奇兵偷袭许都,这是一条妙计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勇敢他 访问量:4002 更新时间:2023/12/17 23:36:14

196年汉献帝迁都后北方虽然仍处于乱局之中,但是随着各方诸侯逐渐被剿灭,局势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原本是盟友的曹操和袁绍迟早会有一场一决胜负的大决战,当时曹操占据了徐州、兖州、豫州和司隶州的一部分,袁绍则坐拥冀、并、青、幽四州之地,无论从地盘还是实力来看,袁绍显然占据了上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终于迎来了官渡之战的决战,其实这场大战原本打不起来或者说至少要推迟几年,因为大战之前袁绍的几个心腹谋士都不赞成此时和曹操决战,比如沮授田丰建议一方面“内脩农战”,另外一方面以骑兵持续不断的骚扰曹操,令曹操无法发展,两到三年之后则大兵压境和曹操一决胜负。

许攸的建议则直接得多,《汉晋春秋》记载: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简单点说就是在正面和曹操相持的同时,以奇兵偷袭许都。沮授和田丰的策略先不提,许攸偷袭许都之策是一条妙计吗?如果袁绍采纳许攸之计,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就此分析一下。袁绍想要偷袭许都无非三个选择:一是自己派兵绕过曹操重兵防守的区域迂回突袭许都,二是联络孙策或刘表从荆杨北上或西取许都,三是招揽豫州各郡的当地反叛势力袭击许都,袁绍最有可能选择的是哪一个?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首先,袁绍直接派兵偷袭有点难度:官渡之战前,袁绍大军南下先后在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中遭受重创,大将颜良和文丑战死,曹操兵力虽然不如袁绍,但是他的防守却是密不透风,比如夏侯惇屯驻官渡左翼的孟津、敖仓,张绣在右翼的陈留、己吾一线;曹洪和夏侯渊在颍川,汝南一线则有李通满宠蔡阳等人,曹仁在阳翟等等。从曹操的兵力部署可以看出,袁绍即使能绕过夏侯惇或张绣,但是深入曹操势力范围的腹地,迟早会碰上夏侯渊、曹洪或满宠等人,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既然是偷袭,讲究的是隐蔽性所以兵力肯定不多,袁绍想要自己出兵偷袭许都难度有点大。

其次,刘表安于现状,不愿触怒曹操,虽然当时袁绍拉拢刘表,其部下也多有劝其在曹操和袁绍之间作出选择,但刘表在整个官渡之战期间都按兵不动;即使刘表响应袁绍出兵,但是有夏侯渊和曹洪在颍川,刘表想要偷袭许都也很难奏效。孙策虽然声称要袭击许都,其实他很可能只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因为他的难度更大:孙策想要出兵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北上从徐州广陵郡西取许都,但是广陵有陈登在;二是从荆州江夏借道,这个更不可能,孙坚可是死在江夏太守黄祖之手,所以孙策只能从靠近豫州的丹阳或庐江出兵,但是这一路过去同样要先后面对满宠、李通、蔡阳、曹洪等人,曹操之所以在后方部署这么多兵力,就是为了防止刘表和孙策可能偷袭许都之举。排除了前两个选择就剩下了招揽和支持豫州各郡的反对派偷袭许都了,其实这也是最便利和最有可能成功的策略,这是因为:第一,袁氏本来就是豫州大郡汝南郡当地的豪门望族,袁绍的实力又远在曹操之上,所以豫州各郡响应袁绍的很多,《三国志》记载:“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第二,许都在豫州腹地,豫州各郡特别是汝南离许都很近,如果从汝南有一支奇兵偷袭许都,确实有可能对许都构成一定威胁,不过还是那句话,曹操早就在许都周边布有重兵,一两股叛军很难奏效,除非是袁绍派大将成功突入豫州腹地和叛军联合才有可能形成气候,从而对曹操的大后方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许攸奇兵偷袭许都的策略从战术上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仍不失为一条妙计,依然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只要袁绍作出偷袭许都的举动,曹操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又担心后方有失,很有可能会收缩兵力回撤许都,那样其实也就达到了沮授和田丰不急于和曹操决战的战略目的。可惜的是袁绍不仅拒绝了沮授和田丰之计,同样也拒绝了许攸的献策,刚愎自用的袁绍太过自信:“吾要当先围取之。”意思是要和曹操决战然后战而胜之。从事后来看,沮授、田丰和许攸三人的计策都有可取之处,袁绍无论采纳了哪一条,或许他都能笑到最后!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

标签: 许攸许都袁绍曹操沮授官渡之战

更多文章

  • 许攸背叛袁绍投降曹操,看似审配栽赃诬陷,实则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许攸,袁绍,曹操,徐晃,荀彧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韩猛、淳于琼、许攸、张郃和曹操。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经过一个多月的交锋,曹操军粮告急,打算放弃官渡返回许昌。谋士荀彧写信提出劝谏,认为应该坚守官渡,等待时机,对袁绍发动致命一击。这封信终于曹

  • 许攸:一手好牌愣是给打烂,明明是曹操发小却遭厌弃

    历史解密编辑:风尚论说标签:许攸,曹操,袁绍,荀彧,郭嘉

    说到孙策周瑜,我们总免不了说他们是总角之好,那是从小相互培养的感情,所以即使在长大后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还是能做到彼此扶持,共创事业,这差不多就是我们所说的竹马无双了。同样算得上竹马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许攸,曹操,就没有这么好的结局了。如果我的小伙伴是金大腿,不说从小要巴结巴结这么庸俗的套话,最起码应该做

  • 三国时期的两个许攸,都曾对曹操无礼,一个被杀一个被厚待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曹操,许攸,袁绍,官渡之战,刘备,荀彧

    曹操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你说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可他当年确实有拼死追击董卓的想法;你说他爱惜人才,但是他也因为一些小事杀了不少人。“许攸”就是能够体现曹操这种矛盾特性的人。为什么要打个引号呢?曹操阵营中有两个许攸,这两个人都对曹操很是无礼。结果有才的许攸被杀掉,无才的许攸反而得到曹操的厚待。这是怎么

  • “官渡之战”以后,许褚为什么杀死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承承故事汇标签:许褚,许攸,曹操,官渡之战,袁绍,荀彧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以不足2万的兵力对战袁绍10余万的兵力,最后曹操却反败为胜,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官渡之战之所以会胜利,这里面有几个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分别是荀彧,许攸,刘晔,是这三个人帮曹操扭转了局面,我们现在重点要说的是这三个人中的

  • 许攸:军粮尚有几何?曹操:可支一年。许攸:恐未必。曹操:半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许攸,曹操,袁绍,沮授

    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下)劫乌巢孟德烧粮,与正史无关。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实在是奸的可爱,这在许攸投降之事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官渡之战时,许攸在袁绍处不得志,来投奔曹操,曹操听闻后,不及穿鞋光脚跑出来迎接。许攸与曹操乃是旧时故友,他们与袁绍曾在洛阳度过了一段志同道合的日子。十八路

  • 为什么说许攸无论怎么选择都是被杀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许攸,曹操,袁绍,许褚

    许攸对于曹操来说太关键了,在曹操快要顶不住的时候,许攸的到来可以说是曹操的救命稻草。前面假如没有荀彧的鼓励,曹操早就打退堂鼓了,这个时候的曹操,就是眼巴巴地盼望着天下有变,许攸来投就是上天给曹操的礼物。从此,接下来的夜袭乌巢是官渡之战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标志。这个时候,曹操对这位昔日奔走之友的感激之情也

  • 许攸帮曹操立了大功后,经常把一句口头禅挂嘴上,却惹来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操,许攸,袁绍,袁军,关羽

    200年,许攸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之后,他经常把一句口头禅挂嘴上,却惹来杀身之祸。当时,曹操以2万兵将对峙袁绍的11万大军,从兵力、粮草、武 器、人才各方面都差的不是一丁半点。好在,奉天子以讨逆贼的旗号下,士气高涨,在白马之围中,猛 男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给曹操打下一局。但是,袁绍家大业大,

  • 曹操杀许攸,算不算忘恩负义?看清一点就知道许攸纯属咎由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曹操,许攸,袁绍,荀彧,张郃

    许攸之死告诉我们:躺在功劳簿上的人必然被淘汰,躺在功劳簿上要挟老板的人会死得很惨,假如人设又出问题会死成笑话。曹操从蚂蚁变大象,“官渡之战”打残袁绍,是其一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官渡之战前,“小矬子”曹操,除了手上掐着汉献帝这张唬人的招牌,跟袁绍差了几个量级。如果不是郭嘉等人给他打气,曹操都没有胆量跟

  • 三国有两个“许攸”:一个是袁绍部下,另一个差点被曹操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许攸,袁绍,曹操,刘备,许都

    在汉末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单字,比如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马超、黄忠等。在此基础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况,自然是难以避免了。比如当时的东吴和蜀汉,各有一位名为马忠的武将。对于东吴的马忠来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不管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都是他俘获了关羽父子。而就蜀汉的马忠来说,建安末年

  • 曹操为什么要杀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曹操,许攸,官渡之战,袁绍,典韦

    许攸,字子远,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许攸的叛袁投曹,或许官渡之战结局,乃至整个三国历史都会改写,可能就不会存在魏蜀吴三国了。悲剧的是,在曹操攻克邺城后,荀攸被曹操无情地杀害了。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背上“残杀功臣”的骂名,斩杀官渡之战获胜的关键人物许攸呢?个人认为曹操之所以要杀许攸,有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