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许攸投降曹操,并献上火烧乌巢之计,为何多疑的曹操不怀疑

许攸投降曹操,并献上火烧乌巢之计,为何多疑的曹操不怀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2588 更新时间:2024/2/10 18:39:19

火烧乌巢一直被认为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在火烧乌巢之前,曹操在官渡之战一直处于下风,尽管曹操斩杀了袁绍的先锋大将颜良文丑,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对,袁绍大军仍然打过了黄河,并一直向南推进,双方在官渡一线对峙。

对峙到非常艰难的时刻,曹操甚至有想要放弃的想法,还因此写信给留守后方的荀彧,荀彧力劝曹操此时退却后果将会严重,劝曹操继续坚持,有了荀彧给的信心,曹操才继续坚持在官渡与袁绍大军对峙。

曹操与袁绍

这个时候双方的对峙已经打成了消耗战,如果以消耗战打下去,曹操必败无疑,原因很简单,消耗战拼的就是实力,谁的实力强,谁就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胜利,很明显,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如果继续消耗下去,曹操毫无悬念的会失败。

就在对方对峙的艰难时刻,许攸从袁绍那里叛逃到曹操这,并向曹操提供一个能够决定这场大战胜负的关键信息,就是许攸告诉了曹操:袁绍屯积军粮的具体位置,劝曹操率领精兵突袭乌巢,一举破坏袁绍的军粮,只要袁绍没有粮食,那么战争胜利的天平就将会向曹操倾斜。

许攸与袁绍

问题的关键就是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了许攸?难道曹操不怕许攸诈降吗?

以我们后来人开了上帝视角,知道许攸投降曹操是因为家人犯法,但是当时的曹操并不知道啊,况且这种消息也不是曹操能打探得到,曹操手中掌握的消息就是许攸提供的关于袁绍粮食具体存放地的情况。

换句话说,曹操之所以没有在许攸投降前袭击乌巢,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袁绍的粮食到底存在哪里?如果曹操知道,相信我,他一定不睡觉也要毁了袁绍的粮食,在当时双方在官渡对峙的情况下,双方除了在前线相互交战,剩下的就是打情报战。谁的情报战做得出色,谁就能赢。

许攸

曹操之所以相信许攸提供的计策有以下几个原因:

1、曹操年轻与曾与许攸交好,了解许攸的性格。

很明显,曹操了解许攸的为人,除了曹操年轻时与许攸、袁绍等人交好之外,在公元184年许攸曾经邀请曹操谋反,阴谋想要扣留当时的皇帝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许攸在黄巾起义的当年为什么敢做这件事?

还不是因为许攸贪得无厌,想通过另立而取得拥立之功,另立皇帝,那是天大的事,董卓干了这事就被天下所有的人骂得狗血淋头,许攸何德何能,敢做这事?这明摆着就不可能成功的事,但是许攸敢干,所以从此事看出许攸有两个特点:一是胆大妄为;二是贪得无厌。

许攸

换句话说,许攸这个人为利益而战,而不顾其他,哪怕是家人的性命,许攸投降曹操,那在邺城的家人性命明显就保不住了,可许攸仍然投降了,然后给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之计,如果这事成功了,那么许攸将是官渡之战的第一功臣,就会独得最大的利益,反之,如果许攸是诈降,曹操凭借自己多年对许攸和袁绍的了解,认为这不是袁绍的作战风格和许攸的行事风格。

2、袁绍在官渡之战对峙已经占据了上风,没有必要用诈降计。

曹操不仅了解许攸,而且了解袁绍,毕竟大家年轻时都是好朋友,袁绍有多少斤两,曹操其实很清楚,再说了,官渡对峙之时,袁绍处于绝对的上风,兵精粮足,无需使用计谋,只需要维持下去,曹操就必败无疑,相反曹操的实力弱,而不能坐等对峙下去,需要另想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官渡之战

也就是这个时候,只有曹操用奇谋的可能,而不是袁绍用计谋的时候,再加上曹操凭借自己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派许攸来实行诈降计。

3、曹操亲率精兵突袭乌巢时,把许攸也带了作为人质。

从曹操突袭乌巢的情况来看,许攸也跟随了曹操一起去乌巢的,曹操准备放了淳于琼时,许攸在旁边说:如果放了淳于琼,将来肯定会对你有仇恨,不如杀了他。这就明显说明许攸与曹操一起偷袭乌巢。

如果许攸胆敢诈降,那么曹操就会第一个斩了许攸,许攸原本就是只想捞取功劳,犯不着把自己的命搭进去,这是曹操的一个自保行动,防止许攸因为诈降而上当,把许攸带着一起参与行动,就会威慑许攸,使其不敢说谎。

曹操

4、曹操对袁绍存放粮食的地方有大概的情报信息。

官渡对峙时,急的是曹操,为了摆脱困境,曹操一定会想各种办法化解目前的困境,比如大量打探袁绍的粮食存放地,但由于各种原因,曹操无法准确地获得具体地点,只知道一个大概,当时的乌巢与官渡均在今天河南省境内,同时也是黄河以南的地方,袁绍的根据地在黄河以北。

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肯定会对袁绍粮食存放地有研究,现在许攸提供的情报与曹操目前掌握的情报大致相致,所以曹操判定许攸提供的情报是真的,才会亲自带兵火烧乌巢。

标签: 许攸曹操乌巢袁绍荀彧艺术家汉朝三国

更多文章

  • 醉梦三国(二十一)许攸在邺城被许褚所杀,只因他不该说那个词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许攸,许褚,曹操,袁绍,邺城,官渡之战

    在官渡之战和随后的讨伐袁绍的斗争中,许攸的出现都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官渡之战中他突然反水,将袁超在乌巢屯粮的情况告知曹操,并向曹军提供了夜袭乌巢的重要信息,保证了这场官渡之战转折点战役的胜利。在后来讨伐袁绍的战争中,当曹军与驻守在邺城的审配对峙之时,又是许攸出了以漳河水淹邺城城门的主意,让曹操

  •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叛徒:许攸排第二,谁能排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许攸,曹操,袁绍,刘备,吕布,司马懿

    首先,我们要对三国演义中的叛徒下一个定义!在本文看来,在主公未亡,且还算厚待于他,但他却转身投敌并对主公造成重大伤害,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叛徒!按照这种定义,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叛徒,则是这些人!一、吕布毫无疑问,吕布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演义中的最大叛徒!吕布原本是丁原义子,乃是丁原手下爱将,结果他却为了

  • 许攸:曹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乎?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许攸,曹操,袁绍,许褚,刘备,汉朝,东汉,曹阿瞒,艺术家,官渡之战

    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上)曹丕乘乱纳甄氏,与正史无关。许攸的死完美地演绎了什么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许攸与袁绍、曹操本是旧交,他先追随袁绍,后改投曹操,日子本可以过得很滋润,结果却因恃旧狂妄被杀,给世人留下的谈资只有一句名言:“曹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乎?”许攸既不像袁绍

  • 三国曹操唯才是举,惜才乳名,为何却要杀掉“足智多谋”的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思情讲故事标签:曹操,许攸,袁绍,官渡之战,贾诩

    曹操,并非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反而从他所写的《短歌行》等诗篇中,可以感受到曹操的气度之恢弘。曹操能够接纳曾经写檄文痛骂他的陈琳;谅解了在征宛城时,杀死了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的张绣、贾诩,足见其惜才的胸怀。对于许攸这种足智多谋的谋士,曹操原本应当非常爱惜才对,为什么却杀了呢?主要是因为曹

  • 许攸: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表面笑嘻嘻,心中杀机涌动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许攸,曹操,袁绍,董卓,冀州

    公元204年,曹操平定了冀州,兴高采烈地带着将士入城,没想到许攸突然当着众将的士面,大声喊着曹操的小名:“曹阿瞒,要不是我,你得不到冀州!”眼见许攸如此无礼,曹操笑嘻嘻地说:“你说得对。”然而,实际上他内心却已经起了杀意。许攸是河南南阳人,年轻的时候曾跟袁绍、曹操是好朋友。当时是汉灵帝在位,宦官和外

  • “阿瞒,此战能胜,功劳在我”——狂士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许攸,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张郃

    在三国时期有这么一位被评价为“狂士”的人物,他就是许攸徐子远。许攸是汉末时期的谋士,与曹操袁绍熟识,彼此之间的关系极好。他有着一个谋士的自负和自傲,渴望能以自己的计谋扬名于天下,在灵帝时期他还曾与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密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为新帝,当时的许攸还想要拉曹老板入伙,被曹老板拒绝。最终阴谋败露,冀

  • 许攸投奔曹操足下,本应有大好的发展前途,为什么却魂归西天?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许攸,曹操,袁绍,许褚,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以后,许攸投奔于曹操足下。在此之前,许攸是袁绍手下的一名谋士,由于在官渡之战时他的家人犯法被袁绍抓捕因此他背弃了袁绍投奔曹操,并且透漏给曹操袁绍的屯粮地点的消息,袁绍大败。因此他得到了曹操的赏识,跟随曹操平定冀州。本来这是件好事,他可以因此得到晋升的机会,有大好的发展前途,可是就在这样对他有

  • 三国有两个“许攸”:一个是袁绍部下,另一个差点被曹操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许攸,袁绍,曹操,刘备,马忠,三国,艺术家,曹操麾下

    在汉末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单字,比如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马超、黄忠等。在此基础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况,自然是难以避免了。比如当时的东吴和蜀汉,各有一位名为马忠的武将。对于东吴的马忠来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不管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都是他俘获了关羽父子。而就蜀汉的马忠来说,建安末年

  • 改变三国命运的小人物,一条鱼坏了两锅汤的许攸,为啥没好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妈耶冯宝宝标签:许攸,曹操,袁绍,关羽,袁军,汉灵帝

    三国时期,有无数英雄竞折腰,但在历史的字缝里,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决定三国时期历史走向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这样的小人物,没啥大能耐,平时属于做糖不甜,做醋也不一定酸,但关键时刻一条臭鱼坏了一锅汤的那种。这样的第一个小人物,是许攸。作为一条臭鱼,许攸坏的第一锅汤,是冀州刺史王芬。在许攸的捅咕

  • 曹操袁绍会猎于官渡,许攸叛变,曹操火烧乌巢,袁绍兵败官渡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袁绍,许攸,乌巢,诗人,汉朝,曹操手下

    袁绍兴兵官渡,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曹操兵精量少,粮草少,想速战。袁绍兵多粮草多不想速战,想耗死曹军。交战数次,曹军败多胜少。两军交战相持数月,曹军粮草告竭,急发使者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信使被袁军所抓,搜出书信交到袁绍谋士许攸手上。许攸拿信来见袁绍献计,趁许昌兵力空虚,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