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常遇春真的是心狠手辣之人吗?破城之后往往都是赶尽杀绝

常遇春真的是心狠手辣之人吗?破城之后往往都是赶尽杀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455 更新时间:2024/2/16 21:29:00

常遇春真的是心狠手辣之人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如果要问明朝都有哪些优秀将领,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常遇春。他虽然战绩杰出,但却十分凶残、血腥。每夺下一座城池,常遇春总会屠杀全城士兵与老百姓。后来,正处于壮年的常遇春死在了班师回朝的途中。对此,人们纷纷说他之所以早逝,是因为他罪孽深重,受到了上天的惩罚。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常遇春究竟做了些什么?

元至正十八年,常遇春和陈友谅一起作战,两人共同取得了胜利。之后,常遇春下令活埋四千降兵。洪武元年,常遇春夺下泰州,事后屠杀全城士兵与百姓,导致血流成河。后来,在消灭元朝余党时,常遇春下令杀死潍县境内所有元军及有关百姓。

北伐时,常遇春血染东昌,致使东昌城方圆几百里几乎荒无人烟。除了这些事件之外,常遇春还做过许多类似的事情,因此,人们将他比喻成了地狱的恶魔。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曾数次提醒过常遇春不要滥杀无辜,学会适可而止,但是,常遇春却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

就在常遇春攻打赣州期间,赣州守将熊天瑞拼死之下还是没能阻止常遇春攻破城门。就在这时候,朱元璋的圣旨也刚好到了。《明史·常遇春传》中记载: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

古人常说:“杀降不详”,但是,为什么名将常遇春却独爱嗜杀呢?

我们认为,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降兵的不信任;

常遇春害怕投降的士兵是假意投降,然后伺机谋逆,为了以绝后患,他将降兵全部杀死。

第二,粮草不足,时间紧迫;

养降兵是需要耗费大量粮草的,且收复军心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三,出于泄愤心理;

一些城池易守难攻,耗费了常遇春的大量兵力,这让他很是恼怒。因此,在夺下城池后,他便以屠城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愤怒。

然而,同是开国功臣,为何徐达福泽子孙,常遇春却受尽后人唾弃呢?

徐达和常遇春追随朱元璋多年,堪称其左臂右膀。这两个人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徐达在兵法上的造诣很高,他不仅勇于作战,还擅于使用计谋,可谓是一个智囊的存在,而常遇春则善于带兵作战。

在明朝建立之后,徐达和常遇春被册封为王侯。虽然如此,但他们的命运却是天差地别。其实,常遇春的性格比较古怪,不爱与人交谈。常遇春死后,他的大儿子死在了龙州,二儿子死于靖难,三儿子失踪。对此,人们说:这都是常遇春犯下的罪孽造成的。

但是,徐达却与之相反,他性格开朗,有勇有谋,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后来,徐达被朱元璋重用,不仅享尽了荣华富贵,连他的子孙都受到了他的福泽荫庇。根据史书的记载,徐达的大儿子承袭了他的王位,二儿子英年早逝,三儿子当上了指挥使,大女儿成了一国之母,即:明成祖的皇后。

然而,在古代的一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人物,常常被作家们当作作品人物的原型出现在文学里。作为一代名将,常遇春也曾出现在许多小说中。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这几部——《常遇春传》、《倚天屠龙记》和《大明英烈传》。《常遇春传》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由于,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再加上,这本书是文言文所写,难以读懂,所以,市面上很少见到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常遇春的一生和他的子孙后代。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常遇春作为一代大将,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战争中度过,且每场战争他必定以胜利告终。也因此,有人说:常遇春虽然很早就去世了,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像烟花一样璀璨。

此外,《倚天屠龙记》也曾以常遇春为原型,刻画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在这部小说中,常遇春是明教的一个教徒,他为人正直,注重兄弟情义,当张无忌处于危难的时候,常遇春果断把自己获救的机会让给了他。最后,张无忌获救,常遇春折寿四十年。

在《大明英烈传》中,虽然以朱元璋为主角,对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冲击下的转变刻画细致,但是,常遇春作为其左臂右膀,也出现在了书中。在其中,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他联合陈友谅对抗元军的几场战斗,更是奠定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但可惜,常遇春只活了四十岁,就病死于柳河川。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

话说,常遇春逝世后,中国很多地方怀念他的功绩为他建祠祭祀。常遇春家乡建开平王庙,三层大殿,巍峨壮观。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继善到怀远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题联一副:“将十万众之威名,常诵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业,永留大地河山。”

标签: 常遇春明朝

更多文章

  • 慧贤皇贵妃有多受宠?和富察皇后情同姐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慧贤皇贵妃,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慧贤皇贵妃有多受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他是清朝最有名的风流皇帝,一生中儿女成群,妃嫔数都数不清,但是乾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痴情的人,他一生中最为钟爱自己的发妻富察皇后,慧贤皇贵妃也是乾隆很宠爱的一个妃子,她出身高贵,和富察

  • 那位建立不世之功的谢安力荐的皇后,王法慧为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法慧,东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要说的这位晋朝皇后是晋孝武皇帝的皇后王法慧,也许有人会说,从晋康帝后妃,怎么一下子就跳到了晋孝文帝的后妃了?这实在不能怨小珏,晋康帝之后的晋穆帝、晋哀帝、晋废帝乃至晋简文帝,要么早早驾崩,要么形同傀儡,在位时间都很短暂。他们的后宫在史书记载太少,实在无法详说。先说这位皇后的媒人

  • 此人是唐朝著名诗人,然而却夜夜流连青楼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杜牧,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杜牧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宰相杜佑之孙。杜佑不仅官荃宰相,还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杜牧对自己生于诗书之家颇为自豪,曾作诗日:“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

  • 王翦为什么嫩功成身退?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翦,秦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王翦的故事。司马光最初撰写《资治通鉴》的初衷为了让皇帝明白治国的学问,但在成书之后,它不单单是帝王治国之书,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本期挑选了几个《资治通鉴》中有关权谋斗争的故事,真实感受一下历史的魅力

  • 宁负天下人的曹操,自己的子女也被他当成了政治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曹操

    在三国乱世,不但有战场上的厮杀,也有背后的权谋与合作,政治联姻就是其中的一种合作诚意表现手段。曹操作为三方霸主,子女又众多,自然也会充分利用政治联姻这种方式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增强自己的实力。曹操的子女比较有名的政治联姻有三次,涉及到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这三次政治联姻,其中有一次的目的一直是后世的争议

  • 谦妃是什么身世?纳入后宫后生下一子,却被乾隆送了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谦妃,清朝

    你真的了解谦妃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甄嬛传》本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小说,而编剧却将它的历史背景设定在了雍正一朝,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众多佳丽在后宫上演的一幕幕争斗。其实,历史的真相与我们看到的有很大不同,比如说雍正晚年就有一位非常受宠的妃子,并且她还为雍正生下了一个儿子,她就是谦

  • 张昶经常穿一身破旧衣服又是补丁 刘伯温为何说此人万不可留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张昶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清官张昶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代君王中最为励志、最为传奇的一位。他出身布衣,小时候给地主放过牛,当过和尚,甚至还做过乞丐,后来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自己的雄才伟略打下了大明江山。朱元璋的成功,与他创业之初求贤若渴、广纳贤才是分不开的。

  • 张良和韩信都是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遇难张良为何会袖手旁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良,韩信

    还不知道:张良和韩信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秦朝末年,群雄崛起,各路的英雄好汉都参加到推翻秦王朝的队伍中来。他们很多人都是打着"推翻秦朝暴政,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口号"来完成心中的霸业,想要一统天下。而在这些起义的人中,就有两位佼佼者,刘邦和项羽。项羽被称为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打下最多领土,被称为大唐第一战神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5公里的鲁桥镇东里堡村,为李靖的府第。又称“李氏园”、“唐园”、“半耕园”、“杨虎城花园”等。《旧唐书·王珪传》中曾说道:“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那么,这个“

  • 三国中妃子最多的皇帝:魏明帝曹叡和东吴的孙皓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皓,三国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孙皓,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三国时期,中华大地人口骤减,人口结构出现巨大转型。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分享了三国时期户数,人口的相关数字。还有人口南北差异,各国军队数量等信息。在上一篇文章中,还谈及了魏国成立名为“士人”的新阶级,初步介绍了“士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