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朱见深为什么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揭秘:朱见深为什么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566 更新时间:2024/2/9 18:14:29

你真的了解朱见深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沦为阶下囚!瓦剌大军乘机发难,兵临京城,国不可一日无主,在群臣推举以及太后承认的情况下,朱祁钰登上了皇位,主持国政,是为明代宗。

本来这是一次临危受命,效果还不错,朱祁钰和于谦等人一起打退了瓦剌,自己也坐稳了者皇位。可没多久,明英宗让瓦剌人给放了,回到了京城。

这让朱祁钰很是尴尬!按理说,他只是个代理皇帝,正主回来后得还政的。可这种事儿换谁也不愿意啊,于是朱祁钰便将哥哥明英宗个软禁了起来,这一关就是七年。

英宗当然不好受咯,不过形势比人强,也没办法。再者自己儿子好歹是太子,江山还是他们家得,所以呢也就在南宫老老实实呆着。

可是朱祁钰这皇帝当上了瘾,不仅自己当了,还想让儿子朱见济取代太子朱见深,这下明英宗忍不住了,伙同朝臣发动夺门之变,拿回了皇位,成功复辟。

而朱祁钰没多久就挂了,死因不明。

明英宗在其死后,开始了清算报复,不仅把之前拥立朱祁钰得大臣们都处决了,还对弟弟进行抹黑,称其“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还把他的帝号废去了,并按亲王礼仪葬于皇陵之外。

这就导致了朱祁钰虽然当了七年皇帝,但却没有葬入皇陵,而且太庙也没他的牌位。说实话明英宗有点过分了,人都死了,还这样搞!

而后来他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对于自己这位叔叔还是颇为同情,开始给他平反,恢复了帝号,以帝王规格重新修缮其陵墓。

明宪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毕竟这是在反对老爸啊!

第一点原因,叔叔并没有对自己家庭做过特别过分的事情。

朱祁钰的继位是非常有趣的,若不是英宗皇帝“胡闹”,他也没有机会当上皇帝。当时的他因被瓦剌俘虏,京城官员为了保护都城才拥立了新的皇帝,不过英宗最后也安全的回到了宫中,可这时候的朱祁钰不可能再把君位还给哥哥。

他只好把“先帝”软禁了起来,并且废除朱见深的储君之位。虽然朱见深一家因此失去了对最高权势的掌控资格,但是他们父子二人并没有出现性命危险,而且他们二人受到的待遇也并不算差。

比如说将“先皇后”封为皇贵妃,又让英宗新添了三个子嗣,这一系列做法在权利斗争中已经算是“大恩”的行为了,要知道掌权者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对政敌“斩草除根”的。

正因为朱祁钰继位以后并没有做的太过,所以“冷静”下来的朱见深也表示可以理解叔叔的做法,进而才有了给他平反的意愿。

第二点原因,叔叔的为君能力并不弱。

抛开他们两家的权利争斗不说,人家朱祁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君主,在行政方面有着很强的能力,国家在他的治理下也能稳定发展。在政变发生以后,由当时的太后面向全国发出新君主的“上位报告”,看太后虽然大力指责子孙的不正当行为,但也没有否认朱祁钰的个人能力,所以他当君主还是很让人信服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朱见深有时候也觉得叔叔当君主非常合适,自己拿回皇位后未必有叔叔做的好,这种“恻隐”的心理在他的心里面逐渐生根,以至于他到后来总想为叔叔做些什么事情,而对于已经去世的叔叔(政变后一年就去世了),唯有给他正名才是最好的补偿。

第三点原因,二人毕竟有血缘关系,朱见深也不愿见叔叔留下骂名。

他们二人的叔侄关系是最嫡系的关系,就算他们为了皇权的归属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是谁也不能抹杀他们的血缘联系。

在幼年时期,朱祁钰和自己哥哥(英宗)的关系就非常要好,整个宫中就数他们之间的亲情最为浓厚。等到后来英宗继位生下朱见深以后,他们叔侄之间也有很不错的关系,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双方亲情之上的。

而朱见深这个人虽然能力一般,但他绝对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好人,他在继位以后并没有特别大的作为,但是留下的口碑还很不错,是一个懂得事理的君主。

所以即使是叔叔曾经废除了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等到自己“平静”下来以后,他对叔叔的怨恨也被亲情慢慢冲淡了,再加上叔叔死后没有留下子嗣,跟自己兄弟成群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时的朱见深是有点“可怜”叔叔的,所以他才决定给叔叔平反。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的平反活动是“打了折”的,朱见深只是简单的给叔叔正了一下名,并没有太大的力度。就连庙号也没给叔叔立上,所以朱祁钰是没有进到太庙的。他的代宗庙号,是到了南明时期,才被加上的!

所以明朝历史上有两个皇帝是没有庙号的,一个是建文帝朱允炆,另一个就是景泰帝朱祁钰了。这是知识点,拿出笔记本记一记同学们。

所以从这点来看,朱见深对自己叔叔也并不是完全的认可。其之所以为其平反,除了前面说的那些他自己主观上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为了安抚群臣。

因为叔叔明代宗(景泰帝)的口碑,其实还是不错的,明英宗死后,许多大臣都在为其发声。

这样的解释虽然显得不是太有人情味儿,但应该最为现实和客观,毕竟朱见深初登大位,需要支持!

标签: 朱见深明朝

更多文章

  • 欧阳修被外甥女诬陷是怎么回事?欧阳修为什么会被诬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欧阳修

    欧阳修被诬陷事件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曾碰到过倒霉事,被人污蔑连解释都解释不清。他的妹妹出嫁以后,丈夫染疾去世,妹妹带着女儿守寡,欧阳修见他们可怜便把妹妹和外甥女接到自家居住。后来欧阳修还替外甥女找了一个对象,是他的侄子欧阳晟,带着对夫妻之间的感情

  • “长嫂如母”竟然跟包拯有关?“长嫂如母”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朝,包拯

    “长嫂如母”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包拯一生活了63岁,最后却是差点断后。他有两位夫人李氏和董氏。李氏早亡,后来董氏为包拯生下长子包繶,但包繶英年早逝,这也让包拯十分痛心。就在包拯59岁的时候,他的侍妾孙氏突然怀上了他的孩子,不过孙氏却被包拯打发回娘家,好在大搜崔

  • 他们是历史上出名的太监 其中一个是最为成功的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太监,嫪毐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历史上有有名的太监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很多人喜欢看历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名将征战沙场的英勇神武,也不仅仅看帝王心术的神秘莫测 。更有意思的是后宫佳丽们的恩怨情仇,还有太监们的人生旅程。说i太监这个神秘而古老的行业,想入门却不是那么的简单轻松,就是要切掉

  • 《出师表》诸葛亮为什么要提向宠?向宠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向宠

    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的向宠怎么样?《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向刘禅谏言的上表文章,里面写了很多自己的心里话,他自然是希望刘禅能够很好地处理内政,治理好这个国家,所以会向刘禅推荐很多有用的人才,但是有很多后世所熟知的人物却并没有被诸葛亮提到,反而有一个很多人并不熟悉的向宠,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会被诸葛亮提到夸赞

  • 关羽败走麦城是高估了自己?关羽没想到的竟然是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项羽

    关羽本有机会撤退为何败走麦城?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下令让身在荆州的关羽出兵北上。当时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便想乘胜追击,关羽一开始的确气势如虹,屡战屡胜,但他万万没想到孙权在背后向他捅了一刀。不过关羽是前方将领,他没想到为何刘备、诸葛亮等人也都没想到呢?实际上这是刘备自己犯下的失误,关羽也稍微高估

  • 刘琦是真的被刘备害死的吗 刘备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琦,刘备

    还不知道:大公子刘琦是刘备害死的吗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表示不背这个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将刘琦刻画成了软弱贤良之人,但历史上的刘琦不仅有野心,而且还拥有一定的实力。我们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很多时候都会感觉刘琦是刘备的小弟,其实不然,他和刘备的关

  • 司马懿手握重兵始终没有造反 他到底在害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懿,曹魏

    还不知道:司马懿为什么临死前才造反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曹操去世后,魏文帝曹丕称帝,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受到曹丕的重用,多次领兵抵御蜀汉北伐,手握重兵的司马懿却始终没有在此时造反,他在害怕什么。第一:曹丕称帝时,司马懿是非常害怕的,因为曹丕和曹操的性格

  • 陈平能够经历三朝而不倒 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平,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陈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张良是刘邦身边的首席谋士,除了张良以外刘邦还有一位谋士,他与刘邦非亲非故,既不是同乡也不是老同事,可是却成为刘邦最信任的人,最后历经三朝不倒。西汉的开国功臣几乎受到刘邦的猜忌,连刘邦的老同事、老同乡、铁哥们萧何也不例外,萧何曾

  • 李承乾明明是太子为何还要谋反?李世民是如何将儿子逼得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李世民,李承乾

    李承乾为什么造反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李承乾的一生再次说明一个千古不易的道理:太子不能做太久。作为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打小就十分受宠,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承乾”,史书记载这一命名取自承乾宫,但皇室家族,一举一动,皆有深意,岂是随随便便给的。李世民继位后,马上立李承乾为太子,

  • 清朝时期两大官位最高的汉臣,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廷玉,清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张廷玉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张廷玉,康熙年间的进士,因为父亲张英就是大学士,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做事谨慎,举止沉稳。虽然是汉人却精通满语,得到了康熙的赏识而得以到南书房工作,因为办事勤勉,对待皇帝既恭敬又谦逊,做任何事都首先做到先考虑皇帝的利益,从不掺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