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曹操南征东吴战略正确但犯下低级战术错误

三国时期曹操南征东吴战略正确但犯下低级战术错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568 更新时间:2024/2/14 14:59:47

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网络配图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

但再看曹操南征东吴你还会说他高明吗?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南征刘表,正逢刘表病死,继任其官爵的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投降曹操,至此,曹操征服天下大业的伟大理想可以说是胜利在望了,因为当时天下敢与其争锋的英雄只有盘踞东南的孙权,盘踞西部的马超、韩遂,另外还有张鲁,西南一角的刘璋,曹操现在占据荆州,将这几大势力从南到北分开,曹操可以各个击破,分而取之。

然而,曹操首先选择南征东吴,先是发下战书,要求孙权投降,否则,要踏平东吴。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曹操南征东吴,竟然被周瑜在赤壁一役打得找不到北,最终是溃败而逃,从此无力南下,揭开了最终三分天下的序幕。

历史发展到这里,有三国迷们认为曹操在征服刘表之后选择进军东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曹操不应该首选东吴,因为孙权势力最大,应该首选刘璋,还说如果郭嘉在,一定会劝服曹操不攻打东吴,转而西进首先攻打刘璋。

曹操南征东吴真犯了战略错误吗?曹操在征服刘表之后,首选东吴,那是曹操及他手下一大批谋臣武将通过全面分析之后的最佳选择,作为当时最具征服天下实力的曹操来说,他在选择是东进还是西进的方面不可能犯下战略错误,他选择攻打东吴,那是当时天下形势最佳选择。

首先,曹操选择首先南征刘表就是为攻打东吴作准备。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剩下的几股势力唯独孙权最强,这一点不需要怀疑,所以,孙权成为曹操平定北方之后最大的心腹大患。但是,曹操南征为何不首先选择孙权,而是选择刘表呢?当然不是刘表势力最弱,而是刘表占据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他成为当时几股势力的联系点,占据着中国最中间的位置,当时的荆州北到陕西,中间占据湖南、湖北,南到南海,既是当时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方,也是当时中国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拿下刘表,等于是拿到征服天下的最好保障,既拥有了强大的经济,也拥有了人口,最主要的是将当时几股势力分割开来,让他们不能实现联盟,首尾不相接,并且各个实力最终都与曹操直接相连,彻底暴露在曹操的刀剑之下,曹操然后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最终达到征服天下的目的。曹操南征刘表的目的也迅速的得到了实现,而且不但没有任何损失,还拥有了刘表大军上十万,光水军就有十万左右。

网络配图

其次,曹操南征孙权,那是当时几股势力的最佳选择。曹操拥有荆州之后,放眼天下,当时与曹操为敌的几股势力,只有孙权孤立在东南一角,现在,曹操选择孙权来打,那其他几股势力即使有心帮助,但也没有办法帮上忙,而且距离遥远,各大势力也会心存侥幸,以为孙权能够抵挡曹操,这样,曹操完全可以放心打击孙权,而且能够做到打败孙权,威震其他势力,毕竟,孙权是最大势力的一方。

如果曹操选择攻打刘璋,一方面进攻刘璋的路线只有一条,需要通过湖南到四川,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山高路险,经过多重水路,曹操大军刚到,刘璋就会居高临下发动进攻,歼灭曹军,如果从湖北方向进攻,那几乎没有路可走,更加不可能,最主要的是刘璋、张鲁、马超与韩遂几大政权在一起,现在,曹操如果打下刘璋,那其他几股势力就会意识到下一个就是他们了,所以,那必然是相互联合,他们占据地形优势,曹操必然会面临多方战争,曹操会受得了吗?所以,曹操选择南征孙权,这样的战略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即使郭嘉在,那不但会支持,或许还是积极的鼓动者。

第三,东吴虽然强大,但内部并不稳定,有希望不通过战争获得和平解决。别看东吴虽然当时在曹操的几大敌对势力中实力最强大,但东吴内部并不很稳定,因为孙权当时才26岁,或许比刘琮的年龄还小,而且是接孙策的位,在东吴的阵营中影响也并不大,还处于张昭、周瑜等几位辅佐大臣的辅助之中,尤其是孙权阵营中历来就有主降派和主战派,其中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占据政治核心,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其实在政权之外,是少数派。所以,当曹操的战书到达时,张昭请降,而且张昭与曹操手下王朗等关系很好,并且王朗就是从孙权阵营中走出去的,特别是张昭当时是孙权方面内部事务最有影响的人,所以,张昭请降是孙权内部最大的声音,当时鲁肃不敢在朝廷上发声,根本原因是他知道,他的声音会被主降派张昭方面湮灭,必须要有周瑜的支持。而孙权也是举棋不定,最终在鲁肃的劝说下请回周瑜才下定决心。而刘璋在益州经营几十年,影响极大,意见会相对统一,而北方无论是张鲁,还是马超、韩遂,一直是曹操的死敌,投降的可能性绝不会很大。所以,曹操首先选择孙权,其实是想和平解决。

网络配图

第四,刘备败逃的方面是孙权方向,那曹操当然要拿孙权试问。曹操平定荆州,其实还是有漏洞的,那就是刘表的另一儿子刘琦还没有投降,占据江夏,而且依附刘表的刘备也是自己必须要消灭的对手,现在逃到了孙权的那里,因为刘备当年依附曹操时,不但背叛了他,而且还杀了他的部下,旧仇新恨,当然要清算,虽然这个时候的刘备,曹操根本就没有把他当作对手,但在曹操眼中那是恨之入骨。现在,你竟然又投向孙权,那自然先要拿孙权试问。所以,曹操下战书给孙权,当然是要求孙权交出刘备,以解当年刘备背叛之恨。

第五,曹操开始并没有武力解决孙权的打算,只是试探而已。即使如此,曹操当时发战书给孙权,并没有马上发动进攻孙权的打算,他一方面是想逼降孙权,另一方面还是在一心先平定荆州,因为荆州虽然已在手,但真正平定要需要时间,更何况,曹操军队来自北方,真要与孙权开战,那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至少在水军方面不输孙权,否则,要想真正以武力征服孙权那还有困难。所以,此时的曹操一方面在等待孙权的答复,另一方面在治理荆州内部事务,三方面在全面整顿荆州水军,达到至少可以对抗孙权水军的水平。

然而,曹操虽然在战略布局上是正确的,但他依然还是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就是低估了孙权手下主战派的决心。虽然主战派周瑜在东吴政权里是少数,但是,他长年主持军事,在军事方面的寻找战机的能力不是曹操手下那般谋臣武将所能相比的,尤其是在他熟悉的地盘上,无论地形、气候、长江流域的特点等都相当熟悉。

网络配图

所以,曹操骄傲的认为周瑜无论如何不会主动出击,没有做到必要的防范。其实,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方面主动打起来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想在这个时候与周瑜发生战争,根据《三国志》中《周瑜传》的记载,赤壁之战其实发生了两场战争,第一场就是周瑜主动出击,这场战争,已在江南的曹操竟然被周瑜打败,逼到了长江以北,这实际上说明了曹操方面最擅长的陆上战争就被周瑜打败了,等于是让周瑜拿到了战争主动权,然后就让周瑜能够运用到自己最擅长的方法用水军打败他,当然,曹操可以认为这是他的战略撤退,因为曹操军队中当时发生了比较大的疾疫。但即使如此,此时的曹操也应该清醒过来,周瑜不是浪得虚名,该认真应对了,如果曹操在刚被周瑜打败之后能够清醒过来,那就不会发生赤壁之战的第二场战争也是终极大战,至少不会发生赤壁之战大败的结局,当周瑜派出黄盖假意投降时,聪明一世的曹操竟然再次犯糊涂了,竟然相信周瑜真的会投降他,这样的低级错误简直是不可思议,因为能够在陆地上就能够打败曹军的周瑜,怎么会没有征兆的突然要投降他呢?用脚都能够想明白的事情,曹操竟然天真的认为这是他实力太大的原因,最终导致赤壁之战大败,这才是曹操南征孙权输得最彻底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曹操在南征刘表成功之后,马上发战书给孙权,战略上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曹操最终在赤壁之战上惨败,那是犯了一次又一次严重的战术错误,把一手绝好的牌打糊了,根本原因实在是骄傲得没有边了,我们简直就象在看神话电影,23万大军竟然被周瑜的3万人马不止一次的打败,而且是败得一塌糊涂,损失过半,简直是羞辱得体无完肤。

标签: 曹操

更多文章

  • 范蠡辅佐国君勾践有功而且以他的聪明为何救不了自己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范蠡,勾践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 揭秘明朝首相李廷机为何辞职123次未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廷机

    说到明朝,不得不提到明神宗万历,他创下了中国皇帝历史上的一个“光辉”记录:长达28年未曾上朝。他的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不过在这位BOSS手下,还有一位创造纪录的“首辅”——辞职123次的李廷机。网络配图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鲤城区)人,生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

  • 揭秘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死于性病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皇帝

    慈禧自己是偏妃出身,一直引以为憾,皇后的话无疑揭了她的伤疤。大清门进来的就要高人一等?慈禧要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媳妇一点颜色瞧瞧。慈禧叫人立即杖责皇后。刑不上大夫,何况是母仪天下的皇后,杖责在宫中是只对出身低贱的宫女和太监才会用的刑,现在却要用到皇后身上。皇后哭喊开来,同治帝闻讯却无力阻止,气得一时

  • 西周的军事制度 西周的主要兵种是什么兵?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周

    西周的军事制度在沿袭商制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周初,王室强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军权集中于周天子手中。网络配图 其下有“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尚书·牧誓》)等官职,仍不分文武。各诸侯国及一些贵族大臣也都有自己的军队,但一般须听从周天子

  • 解密:汉景帝一夜风流换来汉朝二百年的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景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有名的朝代,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帝国,确立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朝前后共历时405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中断了十七年,这是什么原因呢?先来看一个传说,话说当时汉高帝刘邦斩

  • 揭秘唐朝徐敬业为何被赐李姓却又被革去李姓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徐敬业

    徐敬业,唐朝人,因祖上有功,而被李氏唐朝赐姓李,史称李敬业,是唐朝武则天时期公元684年扬州叛乱的主谋,出生年月不详,逝于公元684年,是在叛乱中被部将所杀。徐敬业,为唐朝开国将领李勣的孙子,父亲李震早亡,因而承袭了祖父的爵位英国公,徐敬业从小才智过人,历任唐朝的太仆少卿、眉州刺史、柳州司马。在武则

  • 为何说卫媪对西汉做出的贡献是最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卫媪

    卫媪年轻的时候也很花心,曾经和一个姓卫人的玩过双飞,又本身是平阳侯的小妾,不过她的孩子都是没有姓曹的,可见平阳侯根本看不上她,在平阳侯那里,倒是汉书上说的准确,说她是平阳侯府家僮。不管怎样,应该做的是类似于奴仆的事情,说她是女佣,倒是一点没冤枉她。网络配图据说卫媪年轻时也不姓卫,至于姓什么,还真的不

  • 揭秘嘉庆帝死后为何没棺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嘉庆

    嘉庆皇帝死后竟然没有棺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皇室为何没有给嘉庆皇帝准备棺材。事情的走向是怎样的?下面有本文带领大家了解清宫秘史。清朝的皇帝即位后,要做两件神秘的事,一是选定万年吉地,就是找一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将来的葬身之地;二是秘密准备一口棺材。满族的棺材是一种很特殊的形状,棺头有葫芦,故而又

  • 高丽国王为了消除后患杀了同父异母的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高丽

    胡亥矫诏弄死哥哥扶苏之后,登上皇帝宝座,他害怕兄弟们威胁他的皇权,就把兄弟姐妹都杀了。只剩下公子高一人,公子高知道自己必死,为了保全子孙后代,主动申请为秦始皇殉葬,总算一死而得以保全子孙。胡亥这厮,把秦始皇的32个子女全弄死了,绝逼是历史上杀兄弟姐妹最多的人。网络配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弑兄诛弟,逼父

  • 孟子已死了过千年,却因何事惹怒了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

    孟子对君主专制的批评惹怒了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他因此下令删改《孟子》一书,将“对君不逊”、“抑扬太过”的部分统统删去。所删定的版本便被称作《孟子节文》,并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以取代原先的《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标志性语录,今天读来仍有启发。然而,孟子对君主专制的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