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子已死了过千年,却因何事惹怒了朱元璋?

孟子已死了过千年,却因何事惹怒了朱元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601 更新时间:2024/1/29 5:50:06

孟子对君主专制的批评惹怒了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他因此下令删改《孟子》一书,将“对君不逊”、“抑扬太过”的部分统统删去。所删定的版本便被称作《孟子节文》,并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以取代原先的《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标志性语录,今天读来仍有发。然而,孟子对君主专制的批评却惹怒了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他因此下令删改《孟子》一书,将“对君不逊”、“抑扬太过”的部分统统删去。所删定的版本便被称作《孟子节文》,并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以取代原先的《孟子》。这个故事在今天还常常被引用来批判明代文化专制的严苛,对知识分子的禁锢。然而,朱元璋删定《孟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孟子节文》真的是整个明朝的教育和考试标准吗?

网络配图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此次事件的整个来龙去脉,以找到答案。

《明史·钱唐传》记载:“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朱元璋出身贫苦,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但他天性好学,因此当上皇帝后,便常常阅读儒家经典。

这次他读的是《孟子》,当读到“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时,朱元璋勃然大怒,觉得这简直是无君无父的反动言论。可惜孟子早已作古,朱元璋无法实施肉体消灭,只能恨恨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全祖望《鲒琦亭集》)

虽然无法惩处孟子本人,朱元璋却找到了报复的手段:我不能砍你的头,把你的香火从孔庙撤掉总可以吧?遗憾的是,他又一次失败了,那位名叫钱唐的大臣拼死抗争,还声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明史·钱唐传》)这下朱元璋没办法,一个钱唐倒下去,千千万万个钱唐站起来,自己还要背千古骂名,这个买卖太不划算,只好下令恢复孟子在孔庙中的地位。

尽管如此,朱元璋依然怀恨在心,对付不了孟子,便对付《孟子》。洪武二十七年,他命令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对《孟子》的删定工作,共删去八十五条,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孟子节文》一书。并且删去的内容不能在科举考试中出现:“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刘三吾《孟子节文题辞》)这次,士大夫们没有再出来反对,因为在“配享”问题上已经忤逆了朱元璋一次,要是再不给他面子,真把他惹急了怎么办?某种程度的相互妥协中,《孟子节文》出炉了。

网络配图

到这里,朱元璋终于遂了心意,孟子的思想只能以被阉割的面目出现,而明代知识分子只能接受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四书五经”,再配合八股文的狰狞面孔,似乎明朝的文化完全笼罩在一片黑暗当中。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朱元璋去世后,他的长孙朱允炆登基,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建文皇帝。建文帝热爱文化,尊重知识分子,他一改朱元璋时期的恐怖高压政策,大力发展文教事业。只不过碍于朱元璋去世未久,不好立刻便将祖父亲自下令删定的《孟子》改回去。但此时的民间,教书育人时依然采用原先流传的《孟子》版本,已经不再理会《孟子节文》。

不久之后,“靖难之变”爆发,朱允炆的叔叔朱棣从北平起兵反叛,一路率军南下,很快便打进南京城,即位称帝,改元“永乐”。不过,尽管朱棣凭借武力夺取了侄子皇位,但建文帝实行的“文治”策略已经深入人心,强如朱棣也只得低头妥协,以换取士大夫群体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永乐九年,时任南京吏部主事孙芝上奏,提议恢复《孟子》全文,废止《孟子节文》:

“先儒谓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充其善心,而格其非心,不止就事论事,若使人臣论事每如此,岂不能舜其君乎?臣读逆臣刘三吾所驳,如‘魏惠王问何以利吾国,孟子答以仁义,所答非所问,是以所如不合’,不知仁义即利也……三吾又谓’惠王欲雪耻,非兴兵构怨不可,孟子制挺以挞之论益迂且远矣’,不知魏间齐秦楚三大国之间,力不足而兴兵构怨,是促其灭亡矣,孰若对以仁义,使民乐于效死,夫岂迂哉!甚至削去八十五条,如养气章,程子所谓‘扩前圣所未发,大有功于世教’者,亦概削之,则谬妄益甚。乞下部议,收复全书,庶使万世知所诵慕云。”

孙芝的上奏很快便有了回应,朱棣一方面正要争取士大夫的支持、巩固自身统治;另一方面也觉得父亲朱元璋删定《孟子》实在太过莽撞,不利其光辉形象。他不仅下旨废止《孟子节文》,编纂《孟子集注大全》以恢复原貌、整理学术成果,还在修改《明太祖实录》时将朱元璋曾下令删改《孟子》的内容统统抹去,以维护朱元璋的光辉形象。至此,存在了十七年《孟子节文》正式寿终正寝,不再具有生命力。

网络配图

后来的明代科举考试中,不仅毫不避讳曾经被删去的《孟子》内容,还利用这些内容来讽刺时政,劝谏君主。例如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天启四年,浙江乡试题《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以杖杀工部郎万燝也。”浙江乡试的考官直接以当年曾令朱元璋勃然大怒的句子作为科举试题,来讽谏天启皇帝让魏忠贤把持大权、草菅人命,将工部郎中万燝用廷杖活活打死的惨剧。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后期思想的活跃程度。

逆历史潮流的事物终将被淘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孟子节文》一书,只有在《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中方能一窥究竟。朱元璋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当年费尽心血,与大臣苦苦斗争换来的《孟子节文》,竟会落得如此下场。他的行为实在是既可悲,更可笑!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汉代中兴名臣霍光结局悲惨是自找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霍光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霍光堪称汉代的中兴之臣,在执政期间权倾天下,然结局悲惨。古往今来,对于做人做事都有一个很精辟的衡量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这几个层次,霍光的失败之处恐怕就在于——齐家。按今天话,就是没有管好

  • 汉代皇帝竟都是同性恋:汉哀帝最极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同性恋

    同性恋现象不是现时代的产物,在久远的古代就已经存在,在历代的帝王中,好女色者居多,但也有不少皇帝好男风,蓄养男宠。在汉朝皇帝中,“同性恋”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同性恋对象,其中以汉哀帝为最。他将同性恋搞得认真而轰轰烈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将后宫佳丽冷落一旁,独宠董贤

  • 古代美男潘安:一枚小鲜肉最后的凄惨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潘安

    清代流行一本蒙学读物《声律启蒙》,是我的家乡邵阳先贤车万育所著。这本书是学属对、平仄和用韵的普及读物。小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一些典故贯穿在各个韵部中,使孩子在声律学习中学习用典—这二者是传统格律诗写作的基本功。网络配图比如该书的下篇(阴平)“六麻”韵部中讲道:“沈腰对潘鬓。孟笋对卢茶。”十个字含了

  • 揭秘吕布手下大将竟然差点活捉关羽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布

    话说吕布麾下有一员大将名为高顺,统领着最为精锐的陷阵营,算得上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部队。再与刘备的交锋中高顺带着700士兵竟然一口气击败了迎战的关羽和张飞,名震天下。网络配图高顺是吕布麾下的大将。为人很正派清白,从来不喝酒,也不收别人送的东西。他所率领的七百余名士兵,号称千人,所用的铠甲兵器都是经过

  • 为什么曹操喜欢用小人?难道是惺惺相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发布《求贤令》,第一次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又先后发表《取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进

  • 明太祖祭神传闻:朱元璋为何迷信神灵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是佛祖的门徒,但对风神、水神这类自然神灵也颇崇拜,信神信鬼。《明史·方伎传》(卷299)记载,朱元璋在与陈友谅的较量中,便请术士张中祭过风神。张中,“少应进士举不第,遂放情山水。遇异人,授数学,谈祸福,多奇中。”朱元璋兵下南昌时,军中总管邓愈推荐了此人,之后朱元璋常将张中

  • 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会演戏的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里就是个神人。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作、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他无一不通、无一不晓。而且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诸葛亮有能耐主要是指他在军事上的战绩。诸葛亮确实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这在《三国志》《隆中对》里边说得很清楚的。诸葛亮没出茅庐的时候,“躬耕陇亩,

  • 惊诧莫名:大贪官和珅神秘发家史之秘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和珅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1750)年,4岁丧母,10岁丧父,17岁与大学士英廉孙女冯氏成婚,9岁与和琳考入咸安宫官学,开始了读书生涯。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25岁擢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从此官运亨通:26岁授户部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30岁升户部尚书,御前大

  • 大和尚姚广孝:助朱棣夺位的第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姚广孝

    姚广孝是谁?姚广孝怎么死的?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网络配图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

  • 皇太极:阴险狡诈玩弄权术吞并幼弟遗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皇太极

    清朝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的,初建时设四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又增设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合称八旗。其中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均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清朝旗人不全是女真人八旗制度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