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的变法内容

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的变法内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4 更新时间:2024/1/18 16:35:05

商鞅是卫国的公子,所以又称之为卫鞅。他曾经在魏国国相公叔座手下做过一个小官,公叔座临死的时候把他推荐给魏王,魏王不能用。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招贤,就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经过几次交谈,秦孝公知道了卫鞅的才能,就把他留了下来并任用。

秦孝公三年(前359),卫鞅劝说孝公实行变法。他把自己变法的内容说出来以后,秦孝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但是却遭到了甘龙杜挚等一班老贵族的反对。经过一番辩论,秦孝公决定实行变法,并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新法刚实行的时候,老百姓很不适应,抱怨不休,可是过了三年,老百姓就适应了,于是都在议论新法的好处。新法实行几年以后,秦国国力大增,士卒能战,秦国由一个偏安西部的一般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可以和中原大国抗衡的强国。秦孝公十年(前352),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十二年(前350),秦国迁都咸阳,从此剑指山东各国。十九年(前343),周天子赐予秦国霸主的称号。二十二年(前340),秦孝公封卫鞅列侯,号称商君,从此卫鞅成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儿子惠文君(后称王)继位。由于商鞅变法触及了秦国贵族的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后,商鞅立刻遭到了报复。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造反,秦惠王立即派人去逮捕他。商鞅离开秦国逃到魏国,魏国人怨恨商鞅靠欺骗的手段打败过魏国,拒绝收留他,商鞅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鞅想发动封邑中的士卒,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秦国出兵将他打败并杀死了他。秦惠王将商鞅车裂(五马分尸)示众,同时将商鞅灭族。车裂是最重的刑罚之一,灭族更是一种清洗式的屠杀!这种处罚,表明了秦惠王对商鞅也是痛恨至极。

但是,商鞅和他的家族消失了,秦国却并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商鞅的新法维护的是帝王的利益,同时得到了底层市民的拥护。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商鞅新法都有哪些内容。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孝公三年(前359)开始,内容主要有二条:鼓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超出规定多的,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奖励军功,以在前线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再有爵位,同时不能享受特权。第二阶段从孝公十二年(前350)开始,内容主要也是两条: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地,平衡赋税。

从以上这些能容可以看出,商鞅新法削弱的只是王室贵族的利益,对于国君的利益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了增强。一般贵族再不能靠祖荫吃老本,而必须立有新功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而国君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所有的官员都由国君任命,保证了国君的绝对权力,又消除了“国中之国”。比如说商鞅的那个叫商地的封邑,在当时就是一个小国家。至于普通的百姓,他们不再限于出身时那个身份,只要是打得粮食多、织得布帛多,或者是斩敌首级多都可以获得爵位。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努力,提高自身地位的机会随时都有,这样的政策,老百姓没有理由不拥护。这种加强国君权力,能为老百姓带来好处,能得到国家多数人赞成的新法,作为当权者的国君不可能要废除它。

经过商鞅的变法,几年后,秦国就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秦孝公八年(前354),也就是商鞅变法的第六年,秦国和魏国在元里交战,取得了胜利。十年(前352),商鞅率兵包围了魏国的安邑,安邑划入秦国的版图。二十二年(前340),商鞅率兵打败了魏国,俘虏了魏国公子卬。二十四年,秦国和魏国作战,又俘虏了魏国将军错。此前秦国和其他国家打仗,虽然是胜多负少,但也有失败甚至是重大失败,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但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几乎就没有失败过。这一时期,秦国没有出过名将,但士卒能战,这不能不说是变法带来的巨大变化。

变法还带来了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变法十年,秦国百姓都感觉到了他的好处,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家家富裕。人民勇于为国家作战,不敢为私利争斗,社会秩序安定。人人都在自觉遵守着法律法令。后来公子虔告发商鞅造反,商鞅出逃,想住旅店,竟然没有人敢收留他。那个理由更是对商鞅一个极大的讽刺:“商君有令,没有证件不能收留。”

在秦孝公执政第十九年上,周天子送来了霸主的称号,第二年,天下的诸侯都来朝拜秦国。这样的荣耀,是秦国历代国君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得到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变法所赐。这些功绩虽然都是秦孝公所获得,但国家得到好处,作为太子的秦惠王是看得见的,他没有理由不要这样的荣耀和尊崇,而使自己复归平庸,再回到西域那个犬戎一般的弱国中去。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国修造了咸阳城,筑起了公布法令的门阙。城修好后,秦国迁都咸阳。这个门阙的修建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将法令公之于众,让所有国人都来遵照执行;二是让新法成为一种国策固定下来,子孙后代只能执行,不能更改。秦惠王当然知道这个门阙的意义,他不会也不敢废除新法!如果他敢废除新法,就是违背了父亲所定的国策,真要那样,他的执政的合法性都成了问题,又何谈治理国家称霸天下?如果说,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实行商鞅所制定的法,是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历代秦王不敢废除这个法,就必须加上秦孝公建造法令门阙这个告示意义。

迁都咸阳同样有两重意义:政治中心东移,这样可以更快地对中原各国用兵,从此以后,秦国作战的间隔明显缩短;另外也有摆脱旧贵族束缚的含义。既然变法的内容之一是行政官员由世袭制变为任命制,秦惠王不会废除新法削弱自己的权利而增加自己的束缚。后来,秦惠王任用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后来又在十年(前328)任用魏国人张仪做了相国,都是新法给予君王权力带来的便利。否则,这些职位只能是为秦国公室贵族所占有。秦惠王懂得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车裂灭族,作为君主制下的臣子,商鞅是悲哀的;新法不废,作为政治家,商鞅又是幸运的,他的名字永远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

标签: 秦惠王

更多文章

  • 女皇武则天到底有多狠 这些事足以让你心惊胆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则天

    俗话说,心不狠站不稳,对于古代皇帝来说更是如此。在中国古代是男尊女卑的时代,别说做皇帝了,女的做官的就少之又少。武则天能从一个普通的妃子,坐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必须要有国人的能力和强大的内心。为了自己的权力,武则天选择了不择手段,其中很多事都让人心惊胆战,甚至不敢想象。网络

  • 秦国一代名将蒙恬如何甘愿死于赵高之手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一代名将蒙恬

    蒙恬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从他祖父那一代开始,他们家就一直为秦国服务。到了蒙恬这一代,他们家在秦国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对抗匈奴。蒙恬是秦始皇最坚定的支持者,更是秦国数一数二的奇才,长期与匈奴角逐于大漠之上,使他对怎样赢得胜利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了彻底御敌于

  • 揭历史上真实的芈月:秦始皇嬴政的曾祖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芈月

    《芈月传》自开播以来,很多人争议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人。其实,芈月是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秦宣太后为原型。剧中除了宫斗,更多的是对芈月这个人物以及与她存在关系的人物进行解读。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芈月又是什么样?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在秦国后宫等级低并非楚国公主在昨晚首播的剧情中,

  • 历史解密:谁是秦昭王嬴稷发疯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昭王嬴稷

    秦昭王做了42年的孙子秦王,郁闷憋屈,好不容易熬到他娘芈月死了,一时扬眉吐气,要大展拳脚,叫国人天下人都看看,寡人才是英明雄主。聪明人的特点是看谁都比自己聪明,傻子的特点则是看谁都比自己傻。秦昭王就是看谁都比自己傻。你瞧楚怀王多傻,寡人骗他来秦国访问,他就傻乎乎地来了,结果被寡人囚死。赵胜多傻,寡人

  • 坑杀降卒四十万人的秦国将领白起下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将领白起

    先说历史上几件比较大的“杀降”事件。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白起骁勇善战,率秦军攻城略地,势不可当。长平一战,秦军打败赵国军队,白起下令“坑杀”四十万已经投降的赵国将士。不仅如此,为了恐吓赵国,同时也为了震慑其他与秦国抗衡的六国,白起故意放两百多名年幼的赵国士兵回国去报信。虽然后人对被坑杀的人数如此之多有

  • 朱元璋竟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处处效仿过犹不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

    清人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劄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明祖行事多仿汉高”。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算是汉高祖刘邦的超级粉丝,其为人处事、治国思想等多仿照刘邦,然后还在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不得不说,赵翼的见解是十分有见地的,刘邦身上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朱元璋学习与崇拜。刘邦虽然出身亭

  • 揭秘历史上天天吃人胆求长生的酒鬼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吃人胆求长生的酒鬼皇帝

    即使是在荒唐的不能再荒唐的古代诸多帝王当中,这个人也无疑是极特殊的一位。之所以说他特殊,只因他不是像其他帝王那样表现在女色上的荒唐,他既不喜欢女色,也不偏爱男宠;他不喜欢当皇帝,在位近20年,几乎都是在喝酒睡觉打猎中度过的;他嗜酒如命,常常化妆成老百姓溜出宫去喝酒;他喜欢打猎,喜欢杀人;他亲自设计酷

  • 盘点三国历史中六大冤死武将 排名第一竟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将

    第6名:潘凤《三国演义》第9回曹操起兵讨董卓里,华雄在帐外挑战,冀州太守韩复突然很搞笑的说了一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据我推测,潘凤本人肯定清楚自己的斤两,也一定知道不是华雄的对手,所以没有主动请缨。结果用了不到四分之一柱香的时间就殉国了。(其实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两军对垒,大都是主帅问将,谁敢单

  • 揭秘武则天是入寺为尼还是被金屋藏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

    按照旧史的说法,李治对情人没有丝毫爱怜和实质性的帮助,任其像垃圾一样被送到感业寺做比丘尼,直到后来太宗忌日行香,泪眼婆娑的武媚终于再次打动了他的心,于是重拾旧日欢好,但仍然无意带她入宫。幸亏当时的王皇后嫉愤萧淑妃有宠,听到高宗和武氏在感业寺互泣之事后认为有机可乘,暗中令武氏将头发留起来,并劝高宗纳武

  • 被人遗忘的晚清名臣骆秉章为何世人会记不住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晚清名臣骆秉章

    作为晚清朝廷重要大员,广州花都人骆秉章官至一品,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并称“晚清八大名臣”。他大器晚成,为官清正廉明,心怀大爱、大义,举贤荐才,爱民如子。他生逢乱世,一生的荣辱升降,都与镇压太平军的成败息息相关。他去世后,野哭巷祭,民间自发罢市缟素,功德深入民心,堪比诸葛亮和韦皋。网络配图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