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明朝时期掌印太监和内阁首辅是什么职位?权利如何

在明朝时期掌印太监和内阁首辅是什么职位?权利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543 更新时间:2024/1/19 15:58:21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比较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最大,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称为“内相之首”,内阁首辅称为“外相之首”,比较这两个职位谁的权力最大,也就是比较明朝内廷和外廷,谁的权力最大的问题。

明朝是历史上一个最为特殊的朝代。有一种说法,明朝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皇帝,唯一能够拿得出来说的,也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明朝前面的几个皇帝,比如明成祖朱棣、仁宗和宣宗几位皇帝。从朱祁镇开始,明朝的皇帝就不像样了。此后的每一个皇帝,都有许多非常荒唐的事情。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天皇帝都是多年不上朝,万历皇帝甚至三十年不上朝。

但就算明朝皇帝都不像样,但明朝的江山在很长时间里,依然非常稳固。这其实也说明,明朝权力最大的,还是皇帝。

因此,我们在讨论大臣们的权力哪个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讨论皇帝最信任谁的问题。皇帝最信任的,权力就最大;皇帝比较提防的,权力就有限。

内阁的产生,实际上就是皇帝提防大臣权力过大的结果。

不得不说,朱元璋虽然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但他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历史上出过两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刘邦和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对有权的大臣都非常忌惮,都一门心思地杀功臣。

但是,朱元璋显然比刘邦要高一筹。刘邦把功臣杀了以后,并没有解决政治制度的问题,朝廷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朝廷,军队应该交给谁来指挥,都没有明确的制度建设。当然了,也是刘邦没有时间来搞这个事情。他在平定了英布之乱之后,就因为受伤太重,过早去世了。而朱元璋不但解决了功臣的问题,而且还进行了制度建设。最大的制度建设,就是废除宰相职位,由皇帝直接统管六部。朝廷中只有一个中心,就是皇帝。

这种做法,有点相当于在一个公司里,没有总经理,直接由董事长来管理各个部门。

朱元璋虽然破天荒地取消了宰相职位,进行了非常特殊的政治设计,但是他没有想过,这种政治设计的前提条件是,皇帝必须是一个精力旺盛、十分勤政,而且能力卓著的皇帝。这显然就是朱元璋政治设计的局限性。

实际上,任何一个成功的政治设计,不能只为优秀的统治者设计,而要为所有的统治者设计,尤其要为平庸的统治者设计。也就是说,必须要让平庸的统治者统治的时候,都不能出问题。朱元璋取消宰相职位的做法,就不是给平庸的皇帝设计,而只是给优秀的皇帝设计的。只有皇帝特别勤政同时能力卓著,才能保障这套制度的正常运行。

实际情况是,还没有等到平庸的统治者出现,朱元璋自己就受不了了。很快,他就设置了内阁。

当然了,毕竟他是害怕身边人夺权。所以他明确规定,这些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帮皇帝参考意见,或者帮皇帝传达旨意。总之,朱元璋把内阁严格限定为秘书的角色,其官衔也是非常小的,远远比不上六部。

总之,朱元璋时期的内阁,就是一些跑腿的,或者参谋的角色,跟宰相是搭不上边的,也没有内阁首辅的说法。

但是内阁发挥作用,乃至发挥重要作用,是顺理成章的事。

一是内阁是皇帝的秘书,他们和皇帝的关系很近。尽管他们是传递皇帝旨意的,尽管他们是给皇帝当顾问的。但是皇帝干不了那么多事情,他们帮皇帝干,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传达皇帝旨意的时候,也可能传走样。不再是皇帝原先的想法。只要这个皇帝不再像朱元璋那样勤政能干,内阁他的权力和地位就会直线上升。

而且当内阁权力直线上升的时候,内阁首辅自然也就出现了。皇帝很勤政,他来主持内阁会议,最终由他来拍板。但假如皇帝不勤政。不太喜欢干这种事情了,或者皇帝昏庸,比较糊涂,那么皇帝的这些秘书们,就必须有一个人来主持开会,并且由这个人最终拍板定夺。

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在明英宗第二次当皇帝的时候产生并定型的。明英宗还算是比较能干的皇帝,但是从朱见深开始,皇帝就越来越不喜欢干事情。朱见深的内阁首辅万安,甚至给朱见深进献春药,让朱见深专心在后宫玩儿,从而让内阁权力变大。此后,内阁首辅就基本定型了,也就有了宰相的意味。

但是宰相的出现,显然是不符合朱元璋当初进行政治体制设计的初衷的,后世的皇帝虽然糊涂贪玩,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也害怕,自己玩着玩着,被谋朝篡位了。所以,他们不可能让内阁发挥太大的作用,尤其不想让内阁变成宰相。也因此,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

朱元璋在进行最初政治制度设计的时候,对太监也是严格限制的。他明白,太监对皇权的危害,虽然没有宰相直接,但是在历朝历代中,太监确实有过很坏的影响。尤其是唐朝和汉朝后期的太监。虽然唐朝和汉朝是历史上很强盛的朝代,但是这两个朝代最终依然被太监给搞坏了。所以朱元璋明确规定,太监只能管后宫的事情,不能干涉前朝的事情。

但当朱元璋取消宰相职位,让皇帝直接面对六部以及其他朝廷官员的时候,实际上就为太监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前面我们说了,朱元璋这套制度要能够发挥作用,皇帝必须是一个非常勤政的人。但皇帝怎么可能那么勤政呢?所以慢慢的,明朝就出现了票拟和批红制度。

所谓“票拟”,就是当奏章交到皇帝手里前,先由内阁对这些奏章提出回复意见。但内阁不能直接把这些意见写在奏章上,而是写在一张小票上,交给皇帝,作为皇帝的参考。这有点儿相当于现在秘书给领导写讲话稿的味道。

本来内阁只是参考意见,但皇帝太懒,因此就干脆直接写在上面。但既然皇帝太懒,因此,他们连写在上面这件事都懒得做,于是找人来写。找谁呢?自然就是找太监。太监把大臣小票上的意见写在奏章上,这就叫做“批红”。这样的太监,就叫秉笔太监。

但就算太监帮助皇帝把意见填在奏章上,皇帝也懒得也难得进行最后的定夺,最后定夺的这件事,依然交给太监来干。最后定夺的这个太监,就叫掌印太监。掌印太监同意,才会把皇帝的大印盖在批红上,只有盖上打印的批红,才有法律效力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臣的一道奏章,最后要能生效,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把握了最后一道程序的人。显然,掌印太监作用是最大的。

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内阁首辅,莫过于张居正。张居正当内阁首辅的时候,万历皇帝还只是一个孩子,因此朝中大小事情,都是他主持在干。但就算张居正主持朝政,他依然害怕掌印太监冯保。冯保不给他盖章,他的那些命令也不能够生效。而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地位,再一次急剧下降。掌印太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了魏忠贤这种既管后宫又管前朝的大太监。

明朝的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虽然能够让大臣们互相制衡,而不能做大。皇帝很轻松。但是效率却变得非常低。以至于最终崇祯皇帝上台时,虽然他想发挥点皇帝的作用。但是他总是指挥不动那些大臣们。最终,明朝亡在后金和农民起义军手里。

崇祯皇帝去世的时候,非常愤怒地说,他不是亡国之君,但是他的手下都是亡国之臣,所以国家才亡了。但实际上,崇祯皇帝没搞明白,不是大臣们不行,是制度不行。而这套糟糕的制度,是他祖宗们设计的。他死后不是无脸去见列祖列宗,而是应该直接打他祖宗的脸。

标签: 掌印太监明朝

更多文章

  • 王徽:唐朝时期宰相,先后上疏23次,议论朝政事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徽,唐朝

    王徽,唐末大臣。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京兆王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进士擢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后担任判度支沈询的巡官、宰相徐商的参佐。懿宗咸通初年,历宣武、淮南两节度使府掌书记,得大理评事。在朝任右拾遗时,先后上疏23次

  •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都认养了几个义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汉朝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能力很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根据可靠的资料,曹操有妻妾16人,生了25个儿子,6个女儿。曹操好人妻是众所周知的,既然是人妻,难免会带孩子,所以曹操除了亲生子女外,还有三个养子——曹真、何晏、秦朗,他们的经历如何呢?曹真曹真,本

  • 李儒:东汉末年董卓手下谋士,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儒,东汉

    李儒,司隶左冯翊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人,东汉末年的博士、弘农王郎中令。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董卓专政时,李儒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刘辩(弘农王)。董卓死后,李傕攻进长安,控制朝政,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此后李儒的事

  • 在曹操的一生中,最为惧怕哪些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关羽,三国

    所谓乱世出英雄。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曹操一生雄才大略,从陈留起兵开始,征战天下,灭掉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韩遂、马超、张鲁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在曹操的军事生涯中,最怕三位猛将,这三位猛将是谁呢?先说第一位,曹操怕关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

  • 清朝十二个皇帝没有一个是昏君 清朝最后为何还是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皇帝

    还不知道:清朝灭亡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十二个皇帝,没有一个昏君,为何清王朝还是走向了灭亡?前言纵观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史,可以发现,一个起初再怎么强大的王朝都会因为昏君而走上陌路,自此改朝换代。然凡事都有例外,作为封建王朝的顶峰——清朝却在它三百

  • 虎牢之战时窦建德为何会失败?如果听从凌敬的建议会是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窦建德,隋朝

    窦建德,出身扶风窦氏,世代务农,崇尚豪侠,为乡里敬重。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武德四年(621年),唐夏两军为了争夺中原而爆发了虎牢之战。最后唐军获胜,夏王窦建德兵败被俘。此前窦建德带兵南下时,其谋士凌敬就向他献计,提出了袭取河东而威胁长安的围魏救赵之计。如果窦建

  • 韩信当初有争夺天下的实力 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信,西汉

    对西汉韩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有争天下的能力和实力,为何不自立门户,而是任由刘邦宰割?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一个观点,刘邦虽然在晚年的时候大肆的屠杀功臣,但是韩信这个人的死确实一点都不冤。这是因为韩信的性格使然,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既想着在

  • 燕铁木儿是什么出身?他是如何成为权臣巅峰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燕铁木儿,元朝

    权力是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阅尽千帆,洗尽铅华,只为洞悉不一样的历史!如果说千古帝王坐拥江山,享有一切的话,那么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当属那些惯于玩弄权术的权臣。《晏子春秋·谏上十》:“今有车百乘之家,此一国权臣也”就是最早有关“权臣”一词的叙述。在

  • 乐彦祯为何会被儿子乐从训牵连而死?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乐彦祯,唐朝

    乐彦祯,字行达,晚唐割据军阀。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文德元年(888年),魏博镇发生兵变,节度使乐彦祯被迫出家为僧。但即使这样,乐彦祯也未能逃过一劫,最后还是受儿子乐从训牵连而被魏博军杀死。乐彦祯做了什么,教子有多失败,为何引起魏博军的怨恨而难逃一

  • 杨浩是在是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称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杨浩,隋朝

    杨浩出身隋朝皇室,为秦王杨俊与王妃崔氏之嫡长子。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叛隋,弑杀隋炀帝而拥立秦王杨浩为帝。然而仅过了半年,杨浩就惨遭宇文化及杀害。杨浩可以说是隋朝最为悲惨的皇帝,一生经历三起三落。那杨浩是如何由落魄皇孙成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