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大将先轸如何率领军队维护国家统治,多次打退敌军入侵
先轸,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将军,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先后辅佐过晋文公,晋相公两位天下霸主。他足智多谋且文武双全,总是想出了许多好的计谋来打败敌军。还曾经以主将的身份指挥了城濮之战、崤之战,一举打败了军事实力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一时之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王的十分忌惮他。
因此晋国的国君非常重用他,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拥有元帅头衔,又具备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在当时,没有其他人可以比拟。栾书曾经这样评价这位战神:“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邲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大耻三。”
辅佐重耳,城濮之战大获全胜众所周知,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便广交天下英豪,在十七岁的时候,身边就已经有了五位品德高尚又才华出众的朋友,而这先轸就是其中一个。但是重耳的继位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元前656年,晋国内部发生了叛乱,重耳只能带领着他的五个朋友一起逃到了其他的国家,躲避此次危机。
多年之后,在宋国,秦国,楚国等国家的帮助之下,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之久的晋国公子重耳终于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历史上将他称为晋文公。在他继位之后,他便将自己的五个朋友带进朝堂委以重用,一时之间,晋国实力大增,贤臣良将无数。
在这个时期齐国国力衰微,已经无力参与争霸之战,而这秦国又处于西方,地势太过偏僻,只有位于中间地带的楚国和晋国才有一力之争。因此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便是决定春秋中期局势的关键性战役。但晋国面临着一个问题,便是是否帮助宋国度过此次的危机。一方面,如果放弃救宋国,那就在失去宋国的同时,也失去其他小国对晋国的信任。另一方面,若选择救宋国,但楚国的实力又比晋国强大,那可能会给晋国带来极大的危机。
晋文公考虑到种种因素始终没有做下决定,先轸便劝说晋文公。在他看来,必须要出兵解决宋国的这种局面。晋文公被他说服,因此他便带领着军队前往宋国与楚国形成对峙局面。虽说这晋国的实力稍逊一筹,但是先轸用兵如神,在他的步步谋略下,最终导致楚国军队军心不稳,最终被晋国所打败,在城濮之战中以晋国获胜告终。
歼灭秦军,取得崤之战之胜晋文公去世之后,晋襄公继承了王位,好在晋襄公也是一位颇有雄心壮志的君王,在他继位之后,先轸也继续被重用。秦国看着晋国国君变换,便认为是等待已久的时机到了,便带领军队去攻打晋国的附属国。这时的晋文公还没有下葬,但晋国的霸权却遭到了严重的挑衅。面对这种情况,晋襄公自然不能容忍,他便命令先轸为将,率领军队阻止秦国的军队。
实际上,此次出兵在朝堂上颇有重臣反对,而先轸力排众议,最终使襄公下定决心。先轸率领军队在崤设置埋伏,拦截了秦国的军队,因为此地地形较为狭窄,而这晋军占据了有利地势,在秦军经过的时候,便因为遭到晋国军队的伏击而遭遇失败。这一战晋国大获全胜,甚至还活捉了秦国的三名主将,历史上将这次战争称为“崤之战”。
军事理论先进,开启“兵者诡道”先河
在先轸的一生中,他主要指挥的战役便是城濮之战和崤之战,而这两场战争都以先轸获胜告终,因此可以看出,这先轸的军事天赋确实出众。在城濮之战中,先轸据实分析现实情况,帮助拿不定主意的晋文公下定决心争霸中原,并用他的谋略来夺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最终为晋国成为霸主奠定了基础。
再后来,他又继续辅佐晋襄公,率领军队与秦国发生了冲突,并运用战略歼灭了全部的秦军。他的军事思想较为先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战略战术的发展,并且还开创了兵者轨道的先河,是一位颇为杰出的军事家。
冯梦龙诗云:“临机何用阵堂堂?先轸奇谋不可当。只用虎皮蒙马计,楚军左右尽奔亡。”作为一名军事家,先轸确实才华出众,他不仅自身本领超强,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
在他的带领下,他突破了传统作战思维的影响,指挥两场战役都取得了胜利,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发展史上的一个典例,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发展。
参考资料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