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刿论战》里“肉食者鄙”的鲁庄公,到底鄙不鄙?

《曹刿论战》里“肉食者鄙”的鲁庄公,到底鄙不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琳子乐园 访问量:2216 更新时间:2023/12/8 22:32:45

曹刿论战》的故事,上过中学的人都耳熟能详。这段故事火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还有曹刿那句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可是,我们仔细研究这段故事里的肉食者鲁庄公姬同,并不容易看出来他未能远谋。而且,正是因为鲁庄公的纳谏如流,他听从了曹刿的建议,才在长勺之战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鲁庄公是一位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尽职尽责的好国君。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位“肉食者鄙”的鲁庄公。

鲁庄公的父亲是鲁桓公,非常喜欢他的母亲。鲁庄公的母亲是齐国人,叫做文姜。一次鲁桓公带老婆去齐国串亲戚,无意中发现了文姜与自己的大舅子齐襄公有一腿。然后,就像《权利的游戏》里的劳勃国王一样,他被谋杀了,而且是死在了齐国。

消息传来,年仅12岁的姬同即位,成为鲁庄公。鲁庄公很憋屈,一方面舅舅齐襄公与自己有杀父之仇,另一方面母亲文姜也与自己有杀父之仇。而且嚣张的齐襄公还时不时欺负一下自己的外甥,没事就派兵攻打弱一点的鲁国。

鲁庄公八年,也就是长勺之战的前年,齐襄公被杀,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败给了小白。因为公子纠姥姥家是鲁国的,鲁庄公自然而然地就支持公子纠,也因此迁怒于公子小白。

小白当上国君之后,就是齐桓公,话说他也是鲁庄公的舅舅,但还是一如既往地欺负鲁国。鲁国战败后,杀掉了避难在此的公子纠。齐桓公又向鲁庄公索要管仲。手下有人看出了管仲的重要性,就劝鲁庄公杀掉管仲,以免将来对鲁国不利。而鲁庄公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把管仲归还给了齐国。

又过了一年,齐桓公又派鲍叔牙来攻打鲁国,才有了曹刿一战成名的“长勺之战”。

从长勺之战之后,鲁庄公也算是把鲁国带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隐隐能够与齐国分庭抗礼。但就综合国力来说,鲁国和齐国还是有相当大差距的,所以鲁庄公扬眉吐气不久,在五霸之首的舅舅面前,还是矮了一等。

所以,他后来不得不委曲求全,娶了齐国的老婆哀姜。同时也不得不矮下身子,如齐观社。

鲁庄公在长勺之战能够听从曹刿的建议,但在《国语》里,还记录着曹刿另一次劝谏。

庄公如齐观社。

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土发而社,助时也。收攟而蒸,纳要也。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齐国强大起来之后,要号召各路诸侯到齐国观看社祭,来彰显本国的强大。鲁庄公就被震慑到,想去参加这个集会,被曹刿劝谏住了。

曹刿说,礼是用来正民心的。周王朝要求诸侯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要去朝见一次。完了之后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来排定长幼尊卑的次序,确定纳贡的标准。这是不能缺席和怠慢的。现在齐国违背祖宗的法度,自己搞一套活动,让大家去齐国观社祭,您怎么能去呢?如果您去了,以后还怎么来训诫鲁国百姓呢?

曹刿说的在理,可是庄公不听。

公不听,遂如齐。

从曹刿的角度来说,礼法怎么能够随便破坏呢,庄公去了就是助纣为虐,助长了齐国的气焰。他内心肯定又要说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可是从鲁庄公的角度来看,面对强大的齐国,当真是得罪不起的,所以他还是去了。

长勺之战,应当是鲁庄公44年人生中的亮点,在位32年间,他很想创立一番事业,但限于国力和才能,以及太过强大的对手齐桓公,他只能在取得些许成就后,选择苟着去保存自己鲁国的实力,不被齐国侵占。

屁股决定大脑,一介平民曹刿评价的一国之君“鄙”,对这位忍辱负重的鲁庄公来说,真的不太合适。

参考文献:《左传·庄公十年》;《国语·鲁语》;《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标签: 鲁庄公鲁庄曹刿论战齐国管仲曹刿

更多文章

  • 《芈月传》“想靠忍在深宫里活着的”樊长使:她的懦弱,害了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小望侃娱乐标签:樊长,芈月,嬴驷,秦王,楚威

    嬴通,是电视剧《芈月传》里死得最窝囊的公子。作为大秦的王子,他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夺嫡之争里,而是死在了一根绳子上,自己选择了绝路。堂堂七尺男儿,走到了上吊自尽这一步,的确很窝囊,可是,这怨不得他。如果有可能,谁不想要活着呢?如果有别的选择,谁乐意那么窝囊地死?他可是大秦的公子,是王族,就算无

  • 细胞世界也有“孟母三迁”?!魔都科学家用创新技术看清细胞的“社会性”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细胞,肿瘤细胞,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内皮,创新技术

    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细胞间相互作用对于个体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如何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精准且直观地揭示细胞间相互作用是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将合成生物学与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开发了可以捕捉体内细胞

  • 择校难?不想“孟母三迁”?在菏泽,孩子的12年教育,该怎么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菏泽信息港标签:教育,初中,学校,择校,幼儿园,一贯制,孟母三迁,重点小学

    孩子的12年教育怎么选?幼儿园、小学、初中在哪上?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3年、6年、3年...简单的数字,却是一个孩子不简单的“启蒙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这背后更隐藏着家长们的辛酸。今天先不说高中,毕竟中考是第一个分水岭,考验的不止是家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硬实力。就幼儿园到初中这12年,该如

  • 【小景看世界】孟母三迁,教育和成长环境决定孩子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润澄金景标签:孟母三迁,教育,家庭教育,小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强则中国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众多教育的谚语证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十分重视教育。我们也有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有过四大发明、黄帝内经,和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之后,出现的《天演论》,近代的文化融合改变了国人世界观、历史观,也把国人带入全球化思潮中。然而,当代的教育

  • 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孟母三迁,战国,考试,公务员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央视《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组)A

  •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我们知道,苏轼的母亲教育典范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苏轼,孟母三迁,苏辙,苏洵

    古时的唐宋八大家,“韩柳欧王曾三苏”中,其中,苏洵、苏轼、苏辙被称颂为“一门三学士”。苏轼、苏辙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们的母亲从小对他们的良好教育。幼年的苏轼先在私塾求学三年,后其父离家到京城谋职,苏轼便离开学堂回了家,由其母亲程夫人亲自教读。程夫人特别重视对苏轼的历史知识的教育。她常常挑选古往今

  • 教育移民:新时代的“孟母三迁”

    历史解密编辑:九三零二标签:出国,英语,母语,孟母三迁,教育移民

    古代有“孟母三迁”,如今则愈演愈烈,择校都择到国外去了。据统计,目前,广东移民国外多数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美国是近几年的热门选择,美国移民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批准了1943个移民家庭,其中82%的移民家庭来自中国,同比增长五成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调查显示,

  • 给孩子送到一所好的小学读书有多重要?不要忘记孟母三迁

    历史解密编辑:白日萌硕标签:孟母三迁,小学生,孟子,读书,教育

    相信所有的人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找个好的成长环境,于是先后搬家三次。当然,这个三,其实是虚指。因为在古汉语里面,三代表很多的意思,未必就是指的三。其实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意识到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当下,很多家长其实也意识到了:如果孩

  • 现实版孟母三迁,盲人夫妇为供女儿读书拼了命努力!

    历史解密编辑:我碍你标签:读书,盲人豆芽,盲人,孟母三迁,豆芽

    如果你的双目失明,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怨天尤人,还是砥砺前行?在吉林省蛟河市,有这样一对盲人夫妇,他们虽然身处黑暗,周围却尽是光芒,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用勤劳的双手催生出豆芽,托起女儿梦想的翅膀。1、喜结连理,迎来新生。这对盲人夫妇,丈夫叫庄保清,妻子叫张玉香。庄保清5岁那年,雨天在自家院墙根

  • 孟院活动 | 孟母大讲堂暨家长课堂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开讲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讲座,家庭教育,孟子,家教,孟母,刘老师

    家长好好学习,子女天天向上!走进孟母大讲堂,一起学做好家长。11月6日晚,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主办,济宁市正德青少年服务中心、梁山县家庭教育学会、鱼台县家庭教育学会联合协办,孟子研究院家长学校承办的孟母大讲堂暨家长课堂第十二讲开讲。本期讲座由梁山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刘秋兰担任主讲人,孟母教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