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登位的郑庄公一辈子做了两件很牛掰的事:一是忍辱负重22年,清除了弟弟、母亲一伙的分裂势力;第二件事就是一箭射伤周天子,彻底扒下了天子的遮羞布。连周天子都敢打的郑庄公,之前一再放纵自己的弟弟,说明那只是一种欲擒故纵的策略,通俗的说就是:要想消灭他,先让他疯狂!
郑庄公被迫将京城封给弟弟
郑庄公登位时年仅13岁,和现在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差不多,母亲姜氏把持大权。
姜氏很不喜欢这个儿子,因为在他出生时难产,差点儿连命都丢了,相反对小儿子段很疼爱。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在位时,姜氏就吹过好几次枕边风,希望立段为太子,郑武公不同意,姜氏也没办法。
现在儿子才13岁,姜氏大权独揽,就对郑庄公说,要他把虎牢关所在的制地封给弟弟段,庄公连忙反对,为什么呢?因为制地地势险要,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再说了,如果把制地给他的话,一旦他造起反来,还真拿他没办法。
姜氏一听儿子胆敢拒绝自己的请求,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黑着脸说,那就把京城封给他吧,庄公不敢拒绝,就答应她。
京城是什么地方?京城是郑国的富裕之地,城墙高大,人口众多。按理说,封给弟弟如此大的地方是不合礼制的,大臣祭仲听到后马上就找郑庄公,反对他这种做法。郑庄公也是满肚子的苦水,就说是姜氏的主意,自己也是被迫的,然后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祭仲似乎明白了什么,就走了。
太叔段得寸进尺,不断挑战郑庄公的底线
太叔段到达京城后,在母亲的怂恿下,觉得哥哥也不会拿他怎么办,慢慢就开始无法无天起来,吃喝玩乐够了,就将手伸向了其他地方。
先是无理要求北方、西方的百姓听自己的话,这样一来,这里的百姓就要既听庄公的,还要听他段叔的。大臣公子吕很着急,就对郑庄公说,这样可不行啊,国人都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你要么就废了他,要么就把国君之位让给他,很明显这是气话。庄公就说了,别着急,他会自食其果的。
郑庄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首先还是自己实力不够,不敢贸然出手;其次以段叔的性格,早晚会弄得天怒人怨的;最后,段叔贪得无厌,自己和他都下命令,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百姓自会做出选择。
又过了一段时间,段叔觉得自己的封地还是太小了,就强收另外两块土地作自己的封邑。公子吕再次劝说郑庄公动手,要不然就来不及了。庄公微笑着说,没事,他的这些行为只会招致更多人的反感,不义之事做得多了,崩溃的反而越快(《左传》原话:不义不昵,厚将崩)。
段叔越放纵,郑庄公就越开心,为什么呢?一方面就像他说的,不义不昵,厚将崩;另一方面,只有他足够的坏,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了,才有足够的理由收拾他!
这一等就是22年!
姜氏、太叔段准备谋反,郑庄公一举荡平叛乱
公元前722年,太叔段加固城墙,积蓄粮草,补充武器,加强士兵补给,准备和姜氏里外联手,做掉郑庄公。
郑庄公觉得时机到了,先是控制住了姜氏,然后派公子吕率大军攻击太叔段。正像郑庄公设想的那样,太叔段这些年胡作非为,百姓一点也不拥护他,他率领的那些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不得已逃到鄢陵,之后被迫流亡共国。
郑庄公能够快速取胜,原因在于:
1、太叔段不得民心,支持他的人少;
2、郑庄公在姜氏、太叔段身边有埋伏;
3、大臣早就不爽太叔段,憋了一股劲儿;
4、最重要的是,郑庄公在慢慢积累力量,经过20来年的努力,实力已经远超对方。
郑庄公先是将姜氏迁到城颖,并说了一句十分绝情的话“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后来在大臣颍考叔的建议下,重新接回了姜氏。
总结:面对强大的敌人怎么办?郑庄公的办法值得揣摩:实力不济时,先慢慢纵容他,让他狂妄、让他失去支持者;暗中密切关注他的动向,慢慢发展自己的实力,最后一举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