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庄公一出生,母亲就恶狠狠地说:“我恨不得掐死你!”

郑庄公一出生,母亲就恶狠狠地说:“我恨不得掐死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六六文史馆 访问量:1738 更新时间:2023/12/10 21:58:34

只因这件事,郑庄公一出生母亲就恶狠狠地说:“我恨不得掐死你!”。他即位后给弟弟封地时说的一句话,被人们奉为经典,一直沿用至今。

郑庄公的父亲姓姬名掘突,是周平的卿士、袭父位成为郑国的第二任君主。他在平定犬戎之乱中表现突出,申国国君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便将女儿武姜嫁给了他。

当时掘突刚二十三岁,身强力壮,事业有成,很多人都羡慕武姜嫁了个如意郎君。武姜常看着掘突含情脉脉地笑,心里如同吃了蜜一般。

然而,等大儿子出生的时候,她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分娩的那天晚上,武姜浑身都湿透了,心脏好像都要从嗓子眼里钻出来。并不是因为分娩困难,而是她做了整整一夜的噩梦,吓得好像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等她从噩梦中醒来的时候,发现卧榻上已经多了血肉模糊的一团。这一团血肉,就是后来的郑庄公。

武姜恐惧的盯着这血肉模糊的一团,声音弱弱的,语气却恶狠狠地说:“我恨不得掐死你!”她甚至朝着那一团血肉伸出了手去,因为刚生产,又做了噩梦,实在没了力气,手只略微抬了抬,又垂了下去。

在武姜心中,那天晚上噩梦的阴影似乎一直挥之不去,所以她对这个孩子也完全没有爱,只有恨,咬牙切齿的恨。

她与掘突和大臣商量给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想起那晚上的噩梦,眼神里就露出凶光,十分厌恶的说:“就叫寤生吧。”窹生就是难产的意思。

数年之后,寤生的同胞弟弟段出生。她对于小儿子段,说是溺爱也毫不过分。

一个招人喜欢,一个令人讨厌,将来由谁来做郑国的主人呢?武姜自然多次提出废长立幼的请求:“大王,咱们的小儿子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妙语连珠,时常有一些惊人的见解,真是才华横溢呀!”

掘突知道武姜要说什么,笑了笑,没有说话。

武姜继续道:“而且现在天下不太平,咱们小儿子武艺高强,长于弓箭,力能搏虎,将来正是做咱们郑国主人的材料啊!”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完全点明了想要废长立幼这意思,掘突摇了摇头,依然没有说话。

武姜继续为小儿子段争取道:“你看那寤生,长得敦敦实实,一副木头木脑的样子就不说了,平常总是唯唯诺诺,完全没有一点主见。将来把郑国交到他手里,这不是葬送咱郑国吗?他做主人,你能放心吗?反正我是不放心的。”

掘突却丝毫不为所动,坚决地反对说:“嫡长子继承家业,这是祖先传下来的规矩,只要寤生没犯什么错误,就不能被废除继承权,规矩不能变!”

由于掘突的坚持,掘突死后,寤生才顺利即位。他即位没多久,武姜就来找他,抱怨说段的封地太小,要求寤生把制这个地方封给段。制可是一座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窹生自然不能答应。

“制啊——”寤生支吾了半天,才找了个蹩脚的理由道,“母亲您也知道,制曾经是虢叔的领地,他不修德政,胡作非为,所以先君才把他给灭了。我担心,如果把这样一座城封给弟弟,很不吉利,对弟弟不好。要不您考虑一下其他地方?”

“那就把京城封给段吧。”武姜可能早就谋划的是京城,所以很干脆地说。当时郑国的都城是在新郑,而京城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并不是京都之城的意思。

京城的城墙长度超过了三百丈,按照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城墙超过三百丈的城池不能分封给任人。

郑国的重臣们听说了这件事后,都跑过来找寤生,一致反对将京城作为段的封地。大夫祭仲说得很直接:“把京城封给段,不合规矩,好比一个国家有了两个主人。大王知道,一山不容二虎,否则后患无穷啊!”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叫嚷就要把段给杀了,以绝后患!

朝堂上众人吵吵嚷嚷,等大伙吵完、闹完,安静下来,寤生才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话,立即平息了大伙的情绪。

寤生这句话被后人奉为经典,被无数次引用,而且一直被沿用至今。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后来这句话验证了在他弟弟段身上。武姜怂恿在京城的小儿子段叛乱,结果叛乱刚开始,就被一直派人暗中监视他的郑庄公给扑灭了,段的结局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段最终“多行不义必自毙”!

对于窹生来说,武姜不配做母亲!

对于小儿子段来说,武姜的溺爱和怂恿最终导致了段的灭亡!惯子如杀子啊!

标签: 寤生分封郑国武姜先秦周朝郑庄公周平王

更多文章

  • 阮玲玉因畏人言而死,郑庄公因人言可畏养弟成患,人言有多可畏?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阮玲玉,郑庄公,养弟成,祭仲,寤生,武姜

    1935年3月8日,民国著名影星阮玲玉吞食大量安眠药自杀。她为什么会自杀?当时人议论纷纷,一封写有“人言可畏”的可疑遗书,却把当时小报记者的无耻报道推上了风口浪尖。不管阮玲玉“人言可畏”的遗言是否为真,鲁迅的评价却客观地道出了事实:“她的自杀,和新闻记者有关,也是真的。”阮玲玉以人类文明的发展看,阮

  • 郑庄公对母亲做下后悔之事,不知如何是好,颍考叔轻松解决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郑庄公,寤生,孔子,如何是好,武姜,郑国

    公元前721年,颍考叔寻了新奇的东西献给郑庄公,郑庄公很是喜欢,就赐了颍考叔一桌食物,不过让郑庄公感到奇怪的是,颍考叔在吃的时候,把肉留了下来。郑庄公纳闷,就问了一句为什么,颍考叔就说:“我家中有老母,我吃的东西她也都尝过,但没有尝过君王赐下来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给母亲吃。”颍考叔这话自然不会为了在

  • 被母亲厌恶,被弟弟迫害,最后被迫还击的郑庄公为何反而被唾骂?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郑庄公,寤生,刘恒,卫国,武姜,郑国,周朝,先秦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里第一个故事,情节可谓跌宕起伏,饱满盈实。它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故事,一个有开头,有结尾,有细节的故事。毕竟此前的历史文献记载的都非常简略,完全没有故事的曲折婉转。那么,中国历史上这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总结下来,讲的就是一个家庭内部母亲与儿子、兄长与幼弟之间的矛盾纠

  • 郑庄公何以能成为开启春秋时代历史大幕的一方小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郑庄公,周王室,周平王,周幽王,齐国,郑国

    严格意义上郑庄公并非是像楚庄王那样一鸣惊人的典型,事实上郑庄公得以成为春秋时代早期的小霸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祖父郑桓公、父亲郑武公两代人的积累。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是一个极其有眼光的人,他早就看出幽王和诸侯之间的矛盾已发展到临界点,于是作为周幽王的叔父和周王室的司徒的他早早为自己思考起退路来。一日郑桓公

  • 郑庄公为何要掘地见母?一场家庭纠纷为何被视为标志性大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郑庄公,周王室,寤生,左传,郑国,郑武公

    郑庄公“掘地见母”也称作“黄泉见母”,字面上看是“孝道故事”,似乎是郑庄公为了见到去世的老妈,不惜把自己搞“崩”了,其实恰恰相反,它讲的是母子反目的人伦悲剧。这个故事看起来是个“家长里短”,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国君,被后人称为“春秋小霸”,也有人把他归为“春秋五

  • 春秋战国(4)繻葛之战,郑庄公一箭射落周天子,用拳头打服周王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郑庄公,周天子,周王,周王室,葛之战,周平王

    毛泽东一生精通历史,博览群书,对历朝历代帝王将相,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让人意外的是,他眼里最厉害的帝王不是秦皇汉武,也不是唐宗宋祖,而是春秋时期一箭射落周天子,让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的郑国国君——郑庄公。东方伟人毛泽东话说周平王在位期间,采用了“周郑交质”的方式,使得周郑关系十分融洽,周平王在位51

  • 堪比康熙的郑庄公,十四岁平定叛乱,逆境中成为国君的人都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寤生,重耳,周朝,先秦,郑庄公,周幽王,康熙帝,金庸笔下角色

    前言如果说春秋五霸是春秋这部交响乐的高潮,那么郑庄公的故事绝对是这部交响乐精彩的开章,就好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那样动人心魄。很多人讲故事都说要从头开始,但郑庄公的故事的开始,却是真真正正从头开始的。郑庄公掘地见母郑庄公的往事上篇讲过的郑桓公选完宅基地位置之后,就跟着周幽王一同被犬戎杀害在骊山下,算是为

  • 漫话五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是如何戏耍周天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乐晨的小趣事标签:郑庄公,周平王,周天子,诸侯国,郑国,共叔段,漫话五千年,周朝君主列表,先秦,周朝

    郑庄公身为周朝司徒,既不按时打卡上班,也不写请假条。周平王很生气,想撤掉郑庄公,让虢公代替他。郑庄公急眼了,跑到洛阳质问周平王:天子,兄弟我喝凉水的时候卡住喉咙了,所以才耽搁了上班的时间,你要以此为借口炒我鱿鱼,当心我到劳委会投诉你!周平王说:什么事?郑庄公说:你想分我的权,让虢公替代我?有没有这回

  • 中国史连载:周天子的权威是如何被郑庄公一箭射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郑庄公,周天子,周王室,周平王,诸侯国,齐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人杀死在骊山标志着西周时代的结束。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威胁就把都城从镐京(今西安)东迁到洛邑(今洛阳)。平王东迁时郑国是贴身保护的“护法”之一。平王东迁后郑武公被周王室任命为卿士这就使郑武公得以假借王命名正言顺行扩张之事。在周王室的支持与默许下郑国快速崛起成为一颗冉

  • 春秋小霸主郑庄公的养成之路,源于其出色的外交政策,堪称范本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郑庄公,齐国,魏国,诸侯国,外交政策,周平王

    全文共1794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在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微妙,几乎每一个君王都不会故意表现出其与其他国家之间濒临破碎的关系。但在这其中,郑国与宋国却是个特殊的存在,两国之间不和睦的关系并非是一朝一夕所产生的。如若不是齐国在两国之间进行协调,或者他们也不愿意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不过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