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鲁、晋、宋等各国都出现一批"权臣",这些权臣独霸朝政,废立国君,成为了春秋时期东周乱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顺序看,祭仲可谓是春秋"第一权臣",他执掌郑国朝政数十余年,废立了郑国三位君主,开启了郑国朝政数十年的混乱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中原小霸王郑国由盛而衰,齐国趁机崛起,春秋争霸的重心由此改变。本章节将讲述在郑庄公去世后郑国政权更迭中祭足的表现,郑国乱世是如何被开启的。在这里大家将会看到,一个貌忠实奸的狡诈权臣上位的过程。
祭足是郑庄公时候的主要大臣,从普通的大夫做到上卿的职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郑庄公时候他是国君的亲信,是少数能够直接与郑庄公讨论政务的大臣之一。那是他足智多谋,不论在共叔段谋反,还是在与周桓王争权的问题上,祭足都帮助郑庄公解决了头疼的问题。相比与郑庄公时期的公子吕和颍考叔,祭足在阴谋诡计方面更加擅长,手段更加阴狠毒辣。郑庄公是春秋时期著名奸雄,他野心颇大,周朝逐渐势弱几乎是由他一手造成的。而祭足在这些针对周天子的行动中却是主要的智慧支撑,也是郑庄公唯一的依靠。
在郑庄公时期祭足主要表现为忠心耿耿的大臣,对于郑庄公的命令一丝不苟的执行,受到太子忽和许多郑国大臣的推崇。他与周围其它大臣的关系很好,表现得忠厚老实,一点都不像是能成为权臣的样子。在公子吕去世后,争夺上卿之位的斗争中,太子忽正是被祭足忠厚的形象所迷惑,推荐祭足成为上卿,为日后他成为权臣奠定了基础。从整个《东周列国志》和东周其它史料的内容看,祭足在郑庄公时期的表现和郑庄公去世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很显然在君弱臣强的时候他的野心和权力欲才暴露出来。
在郑庄公弥留之际,他曾经咨询祭足关于继承人的问题。郑庄公认为虽然太子忽当了多年太子,但是公子突的能力和野心都在太子忽之上,想废黜太子忽让公子突继承郑国国君之位。祭足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废长立幼违反国家传统,如果怕公子突搞事情就放逐出去就行了。郑庄公听从了祭足的建议,让太子忽即位成为郑昭公,并放逐了公子突。有意思的是在安排放逐公子突时居然把目的地放在了宋国,这完全就是包藏祸心了。公子突的母亲雍姬是宋国大族雍氏的女儿,把公子突放逐到宋国跟纵虎归山有什么区别?
公子突到了宋国后在外公家族的支持下紧锣密鼓的开始准备篡位,还把宋国国君宋庄公拉到了自己的战车上。郑昭公当了多年太子,在国内声望很高,但是身后没有大国支持。原先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昭公的,可是郑昭公用各种方式推却了,最后娶了弱小的陈国国君女儿为妻,所以缺少外援。郑昭公上位后朝政掌握在上卿祭足和亚卿高渠弥手里,所以国内形势并不平稳。郑庄公这么安排本来认为祭足会支持郑昭公,毕竟祭足任上卿也是郑昭公推荐的。可是郑庄公一死祭足就露出了獠牙,利用郑国和宋国通使的机会去找公子突。
很多人因而有了疑问,既然祭足拥立公子突,那当初郑庄公想改继承人的时候,他为啥提反对意见?其实不论是郑昭公还是公子突都不是祭足拥立的对象,因为这两位国君虽然矛盾不少,但能力也都比较突出,祭足在他们之下只能继续做郑庄公时代的辅助工作。以祭足的野心不是一个普通的上卿能满足的,他想要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地位。因此在他看来,上述两人不论谁上位都不受他控制,甚至有可能培植自己的党羽替代他。所以他选择了让这两人斗起来,从中寻找掌权的机会。
如果当初祭足按照郑庄公的要求让公子突上位,那么以郑昭公的性格很可能避居外国不与兄弟相争。这样一来等公子突坐稳郑国国君的位置,祭足的日子就难过了。只有让郑昭公上位,才能挑动公子突篡位,如此一来才会创造出渔翁得利的机会。于是祭足在宋国见到公子突,并受到宋庄公胁迫其迎立公子突时,祭足一面装成受害者被胁迫的样子,一面迎公子突回国,暗中策划废掉郑庄公的事情。祭足回国后装病,并探病的机会把大臣都招到自己家中。谈话时在大厅隔壁埋伏了不少武士,先用宋国军队兵临郑国来威逼,再用隔壁的武士恐吓,最后让亚卿高渠弥煽动,于是迎立公子突为郑厉公的事情就达成了。
高渠弥本身在晋升上卿的事情上就怨恨郑昭公,而且一直与公子亹密谋造反,这次联合祭足搞事情算是恰逢其会。由于郑厉公是依靠着宋国和祭足上位的,他在国内没有什么根基,因此一切朝政大权归祭足掌控。宋庄公本以为让雍氏的儿子雍纠娶了祭足的女儿便能控制祭足,实际这种想法天真可笑。祭足掌控大权后完全架空了郑厉公和雍纠,宋庄公帮着搞了半天啥都没得到。整个过程中祭足演戏,装受害者,借力打力,空手套白狼的手段极为高明。面对根基不足的郑厉公和智商需要充值的宋庄公游刃有余,最后顺利走上权臣的地位,而连续数十年郑国不断政权更迭的大乱也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