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由于太子早死,太子儿子姫林继承了王位,是为周桓王。
周平王东迁过程中,晋文侯有拥戴之功,郑武公则“正东方之诸侯”,晋国和郑国携手,力助平王政权最终战胜了携王政权。然而,周桓王上台后,在对待这两大“功臣国”时,却称得上是“自残”——不但让周王室失去了两条支撑“大腿”,更让周王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早在周平王执政时,周桓王就对强势的郑国高度不满。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长年不到王室朝觐,想将西虢公提拔为卿士,分郑国之权。郑庄公得知后,非常生气,强硬地向王室提出抗议。郑国可是周王室成功东迁的最大功臣之一,经过郑国三代国君的刻意经营,实力异常雄厚。面对咄咄逼人的郑庄公,周平王不得不装怂,否定有分郑国权力之事。为取信郑国,周平王还主动提出交换质子,以安抚郑庄公。
这是春秋史上所记载下的第一次质子交换事件,让周王室脸面荡然无存。
因为此事,周桓王早就对郑庄公看不顺眼。刚一亲政,他就想再次分郑庄公之权,把西虢公任命为执政卿。
但是,郑庄公的反应却更加激烈:4月,郑庄公派出郑国大夫祭仲抢收了温邑的麦子;秋天,郑国又再次抢收了成周之禾,再次警告周桓王。
郑国国土,包围了大半个洛阳平原。郑庄公一旦失控,攻入洛阳平原,周王室根本无法抵挡。周桓王被霸道的郑庄公吓住了,不得不收回成命,从此对郑庄公痛恨入骨。
郑国的扩张
郑庄公对周桓王意图削弱郑国权力的行径当然就更加不满,直到公元前717年才正式去王室朝觐,但这时已是周桓王登基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作为王室执政卿士,领导上台三年都没跟领导打个照面,可见郑庄公与周王室积怨之深。所以,在郑庄公前去朝见时,周桓王余恨未消,对他不予礼遇。
郑庄公前往朝见,反而受到周桓王冷落,心中的气也是无处撒。公元前715年,郑庄公不与周王室商量,私下里与鲁国交换汤沐邑,自作主张把郑国助祭泰山的祊邑(山东费县东南)交换给了鲁国。以前,周天子是定期都要去泰山封禅,周王朝大臣们则必须前往陪同。为了解决大臣们随行期间的饮食起居,周天子就把泰山周围的一些土地分给各位有资格陪同的大臣,以示恩宠。郑庄公交换祊邑,意思很明显:反正周王室东迁之后,得不到大多数诸侯国的拥戴,已不可能去祭祀泰山了;祊邑远离郑国,还不如与鲁国交换一块靠近郑国的土地。
然而,这却是公开对周王室的藐视:虽然王室无力巡守,已事实上废除泰山之祭,但不经王室同意就私下交换祊邑,也太目无王室了吧?!周桓王知道这件事之后,一时气极,马上就针锋相对:正式把虢公忌父任命为王室卿士,分郑庄公之权。
此后几年,郑国表面上以维护周王室的名义,频繁动用王室执政卿之权力,动用王师与宋、卫为首的“同盟国”联盟开战,并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周桓王却对姬寤生公权私用深恶痛绝,但又不敢公开与郑国闹翻。
隐忍数年以后,周桓王终于开始反制。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从郑国拿回了四块土地:邬(刘邑西南)、刘(河南偃师南)、蒍(河南孟津东北)、邘(河南沁阳西北),然后把原属苏国的十块土地空口许给郑国。郑庄公信以为真,觉得这个交换郑国并不吃亏,就同意了这次交换。最终,郑庄公上当了:苏国的土地没能拿到,反而白白送出去四块土地,这让郑庄公非常肉痛。
周、郑之间矛盾越来越深了。
公元前707年,自觉羽翼丰满的周桓王撤了郑庄公执政卿之职,只任西虢公一人。“小霸”郑庄公岂能服气,就不再去周王室朝见。
郑庄公也落入了周桓王圈套:当年,郑庄公假借王室名义讨伐不朝觐的宋国;如今周桓王也是请君入瓮,要讨伐不来朝觐的郑国!为增强王室实力,周桓王还叫上了郑国三大死对头——卫国、陈国、蔡国,组成庞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了郑国。
在郑国的繻葛(长葛),王室联军与郑国军队相遇了。
繻葛之战
虽然周桓王踌躇满志地想击跨郑国,可战局的进程却震惊了天下:周王室在郑国猛冲猛打下迅速溃败,周桓王本人还被郑人射伤右臂!关键时刻,还是郑庄公手下留情,王室联军才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命运。
长葛之战,郑国将窗户纸彻底捅破了:以前各诸侯国虽然实力足以比拼周王室,但是拘于名份,还不敢公然挑战王室权威。如今周王室被郑国打得如此狼狈不堪,那还能威服天下?
周王室与郑国决裂,让王室失去了一条粗壮大腿,天下诸侯对王室已完全失去了敬畏之心。公元前706年,南方的楚国见王室如此无能,向南阳盆地的姬姓大国随国发起进攻,要求王室尊封。周桓王断然拒绝,楚武王干脆就僭越称王,周王室也对此无可奈何。
周桓王在位期间,对周王室另一条“大腿”晋国的态度,也令人啼笑皆非。
晋文侯姬仇,在公元前762年率先从西申国接回姬宜臼,拥立为王;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又杀死了携王姬余臣,正式结束了东周“二王并立”的局面,对周王室功莫大焉。
晋文侯
然而,晋文侯死后,他的弟弟曲沃桓叔实力强大,与晋国国君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叔父姬成师封到曲沃,晋国从此正式陷入了内乱。
从公元前739年到公元前720年,在周王室的眼皮底下,曲沃之主已直接或间接杀死了两位位晋国国君:晋昭侯、晋孝侯。公元前724年,晋孝侯死后,儿子姬郗被推上了国君之位,是为晋鄂侯。
晋国内乱时,周王室居然长期不闻不问,令人惊讶。晋国内乱,不但使周王室失去了重要的支撑力量,也让郑国在周王室一家独大,失去了能与郑国相抗衡的制衡力量。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晋国不能为东迁之后的王室效力,对周王室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所以,周王室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坐视晋国内乱,就是严重的执政失误。
公元前718年春,曲沃庄伯联合郑国、邢国,再次攻打晋侯。
周桓王意识到,旁观晋国内乱极不明智,这次他断然决定出手干涉晋国内政。可是,周王室的立场却出人意料之外——《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刑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周桓王居然派出军队,帮助曲沃去攻打晋侯!
曲沃代晋
晋鄂侯姬郗究竟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让周桓王都要反对他?这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周桓王的意图就是尽快消除晋国内乱:无论是曲沃还是晋侯谁执掌晋国,只要晋国尽快停止内乱、能支持周王室就行。既然如此,周王室还不如支持更加强大的曲沃。
可惜,周桓王似乎是自作多情。这年秋,曲沃庄伯又公然背叛了周王室。
曲沃庄伯原本希望晋侯被推翻后,曲沃能正式取代晋侯,可事到临头,鉴于晋文侯的巨大功劳,周王室又不想让他的后裔在晋国绝嗣。曲沃庄伯的殷切希望化作泡影,所以他才会背叛周王室。
周桓王随即派出卿士虢公讨伐曲沃,并改立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为晋君,与曲沃相抗衡。王室在关键时刻的前后矛盾立场,让晋国人心大乱,晋侯一方再也无力翻身了。
公元前715年,曲沃武公俘虏了晋哀侯;公元前708年,曲沃杀死了晋哀侯。晋人立哀侯子小子侯为君;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又诱杀了小子侯。公元前704年冬,周桓王派虢公林父到晋,攻打曲沃武公,并立晋哀侯之弟姫缗为晋侯。公元前703年,周桓王再次命令虢公林父带着芮、梁、荀、贾四国讨伐曲沃,以示惩戒。
可惜,养虎已成患,周桓王讨伐曲沃数次,都没能攻下曲沃,彻底铲除晋国内乱的祸根。周桓王执政期间,晋国内乱反而是愈演愈烈,再也无力襄助周王室,让周王室彻底失去了这条大腿!
周王室东迁之后,在中原的政治根基原本就非常薄弱。可周桓王上台后,先是与强大的郑国决裂,又在晋国内乱关键时刻采取了混乱的立场,使得周王室失去了两大股肱力量。这让刚刚走出“二王并立”阴霾的周王室,还没来得及在中原站稳脚跟,就迅速地滑入了谷底,再也无法爬上来。
因此,周桓王与郑国决裂、干涉晋国内乱两件事,可谓是周王室自断两腿,是极不明智的“自残”之举。周桓王的所作所为,正如俗语所讽刺的那样,“即使自宫,未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