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林,中国诸侯争霸时代东周王朝二任王,其祖父为东周王朝首任周平王姬宜臼,其父是东周第一任太子姬洩父,其叔为东周第二任太子姬狐。
周平王五十一年(辛酉,公元前720年)三月二十四日,在位51年的周平王姬宜臼卒,其孙姬林被郑庄公、周公黑肩扶上王位,是为周桓王。因为郑庄公扶立有功,遂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赐予郑。于是,周王朝疆域无形中再次缩小。由于其叔姬狐以质郑身份而亡,姬林心中十分疑惧,私下与周公黑肩商议:“郑伯曾质先太子于郑,在他心中定会轻视我,君臣之间,恐不相安。我觉得你做事有分寸,想让你一人辅政,你看如何?”周公黑肩听罢劝谏:“郑庄公寡薄少恩,不是忠顺之臣。想我周王室东迁至此,晋、郑功劳最大,您刚即位,便罢郑之权柄,恐他会做出跋扈之事,请三思而行!”然姬林不听,次日朝堂之上对郑庄公说:“卿乃先王之臣,不敢屈在班僚,卿其自安。”短短一句,其意十分明了,郑庄公只得拜辞归国。
同年,郑庄公姬寤生因为生气,命郑大夫祭足率军将周王室温邑(今河南温县)麦田自行割取。
至秋七月,又见成周(今河南洛阳)田中早稻已熟,吩咐军士假扮商人,将稻禾盗割一空。两处俱有奏报,周桓王大怒,准备兴兵问罪,周公黑肩劝止:“郑大夫祭足盗取禾麦本为边庭小事,或许郑庄公未必知道;不为此事斤斤计较,才会令他们心生不安,反倒亲自前来谢罪。”姬林听取其议,只得暂将此事搁下。
八月初五,宋穆公子和卒,因昔年受位于其兄宋宣公,思念报兄之德,乃舍其子子冯,传位兄之子子与夷,是为宋殇公。然而,子冯怨恨不得嗣位,出奔于郑。
周桓王元年(壬戌,公元前719年)二月,卫国公子州吁聚集从卫国逃走的流民袭杀害卫桓公,自立为君,是为卫前废公。早先,州吁之父卫庄公在位时,娶齐国太子得臣之妹庄姜为妻。然而,庄姜美而无子,卫庄公又娶陈国厉妫、戴妫姐妹为妾,生下二子:公子完、公子晋;另一妾室生下州吁,深得卫庄公喜爱。时值,大夫石碏劝谏:“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这就是成语【骄奢淫逸】的典故。但是,当时卫庄公并不以为然,如今州吁袭杀其兄,是为春秋弑君之始。州吁自知弑君之立,国人不服,遂想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矛盾,于是征伐邻国立威。
同年夏,州吁重赂鲁国公子翚,又联合宋、陈、蔡攻郑。宋以子冯在郑,愿意结盟,联兵围郑东门5日始还。此乃《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助卫逆鲁宋兴兵’。仗虽打完,卫国人依旧不服,郑国大夫祭足曾评论:“州吁一伙是谋杀国君、虐待百姓的乱党,他们‘众叛亲离’,哪里能办国家大事!”这就是成语【众叛亲离】的典故。时值,卫上卿石碏之子石厚与州吁交好,认为父亲在国人心中威望极高,遂向父亲请教,石碏说:“这种事如果得到天子支持,那就不管国内国外,谁都不敢反对了。”
所谓‘天子’指的就是周桓王。但见周王并不容易,所以石厚询问父亲进见天子可有门路。石碏说:“现今陈桓公很得天子宠信,请他帮忙,就有门路。”州吁得此讯息,立马带着礼物前往陈国。不料,石碏早已派人送信陈桓公:“卫国偏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因而,州吁、石厚一到陈国即被擒拿。卫国接到通知,由右宰丑至陈将州吁处死。时值,卫国大臣认为,石厚乃石碏之子,应当从宽处理。但是,石碏坚决不允,遣家臣獳羊肩至陈,将石厚斩杀。这段历史记载于《左传·隐公四年》,作者在这段记载后面加了一句评语,称赞石碏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大义灭亲’。此乃《东周列国志》第六回‘卫石碏大义灭亲’,亦为成语【大义灭亲】的典故。
十二月,卫人从邢国(今河北邢台)迎回卫桓公另一弟卫晋为君,是为卫宣公。
周桓王二年(癸亥,公元前718年)春,晋国曲沃(今山西闻喜)庄伯姬鳝贿赂周桓王姬林,联合郑、邢(今河北邢台),攻打晋国国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周桓王派大夫尹氏、武氏出兵协助。晋国国君晋鄂侯姬郄战败,逃奔随邑(今山西介休)。其实,曲沃与晋国大大小小争斗长达67年,从周桓王即位前一直争斗到姬林的儿子姬佗在位,这个家族内乱从没消停。
同年四月,郑国为报去年东门之役,攻打卫国,侵入牧野(今河南卫辉),卫求援于南燕国(今河南延津东北),南燕出军而不设备,在北制(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被郑击败。时值,郑大臣祭足、原繁、泄驾三军正面进攻燕军,却遣公子曼伯、子元潜率制地军队袭击燕军后面。燕国人因怕郑国三军,而没防备从制地来的军队。此战是中国军事史上较早实施迂回的战例,其‘不备不虞,不可以师’的原则,为历代兵家所借鉴。
六月,卫攻郕国(今山东宁阳),以报去年郕国乘卫国内乱之际的进攻。
至夏,晋鄂侯姬郄卒,曲沃庄伯再度攻打晋国。由于曲沃庄伯背叛周桓王,到底背叛什么,史书没有交待,我们只能凭空想象,可能曲沃庄伯没有按之前约定付足尾款,所以周桓王反过来支持晋国。
至秋,姬林派虢公率军讨伐。曲沃庄伯兵败,逃回曲沃防守,姬林遂立晋鄂侯姬郄之子姬光为嗣,是为晋哀侯。
这一年,鲁隐公姬息姑不顾大夫臧僖伯劝阻,大老远跑到边境棠地(位于山东鱼台县)观看捕鱼。按照当时礼法,打鱼为低贱行业,身为诸侯却去凑此热闹,有失身份。所以《春秋》中所记载的‘公矢鱼于棠!’这句话满含讥讽之意。时值,鲁惠公姬弗湟的夫人仲子陵寝落成,举行典礼庆祝。鲁隐公为之主持,跳六佾之舞(执羽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照礼法,鲁隐公只是摄政,况且仲子又不是其亲娘,不应该主持;加之典礼之上的六佾舞跳得亦不合礼法,因有规定: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鲁隐公身为诸侯只能四佾,六佾就是谮礼,因此《春秋》又记载‘初献六羽,始为六佾’,这个‘初’和‘始’都是讥讽鲁隐公带头不守规矩,致使礼崩乐坏,直至后来鲁国大臣都敢在自家院中跳八佾之舞了。
宋占领邾国(今山东邹城)土地,邾向郑求援,郑遂邀请周政府军联合攻宋,侵入宋国外城。宋反攻,围郑国长葛(今河南长葛)。
周桓王三年(甲子,公元前717年)七月,郑欲攻宋,因怕宋与陈有利益往来,攻宋恐陈与之合兵,遣使往陈提出结盟,却遭陈桓公妫鲍拒绝。时值,陈桓公对大臣说:“宋、卫才是我们真正的祸患,郑能将我怎样!”大臣劝谏:“亲近仁爱,友善邻邦,这是国家最平安的政策,还是答应郑国要求!”然陈桓公不从,郑庄公遂以前年东门之役,攻打陈国(今河南淮阳),陈军大败。此事因陈桓公不听众臣谏言,因而皆称他是自讨苦吃,还以‘怙恶不悛’来形容坚持作恶,不肯改过自新的人,这就是成语【怙恶不悛】的典故。时值,宋围长葛一年,攻陷。
同年十一月,郑庄公一直因温邑、成周两处麦稻之事心存内疚,前去朝觐周桓王。虽然此事已隔几年,周桓王始终对麦禾之事耿耿于怀,对其不加礼敬 ,郑庄公气愤道:“天子东迁,晋郑是依,今不礼焉,郑不来矣!”自此,郑国不再朝觐周天子,周王室地位日益没落。
周桓王四年(乙丑,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卒,其孙嬴立嗣位,是为秦宁公。
同年,晋曲沃庄伯姬鳝卒,其子姬称嗣位,是为曲沃武公。
这一年,鲁国攻打邾国,代宋报复前年郑因邾攻宋之役。
凡国(今河南辉县)国君赴鲁聘问,返国途中,经楚丘(今山东曹县),为戎部落俘虏。
周桓王五年(丙寅,公元前715年)春,郑庄公因怨恨周桓王不礼遇,慌称得周天子之命攻打宋国(今河南商丘),虽没战胜,致使宋国国君子与夷亦不来朝。于是,郑庄公又以周天子名义通知鲁隐公姬息姑、齐僖公姜禄甫,会于防邑(今山东金乡),共谋用兵。此乃《东周列国志》第六回‘郑庄公假命伐宋’。
同年夏,周桓王令虢公林父为卿,独掌朝政,将郑庄公弃之一边。郑庄公闻知,一连5年不至王都。
这一年,宋殇公子与夷、齐僖公姜禄甫、卫宣公卫晋,盟于瓦屋(今河南新郑),以消除公元前719年东门之役怨仇。
这一年,蔡宣侯蔡措父卒,其子蔡封人嗣位,是为蔡桓侯。
周桓王六年(丙寅,公元前714年),北戎(今山西南部)攻郑,郑反攻,大胜。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役,郑军设伏邀击的作战思想,为战争理论的发展提供实例。
同年,秦宁公嬴立自郿邑(今陕西眉县东北)迁都平阳(今陕西眉县),攻亳戎荡社(今陕西西安)部落。
周桓王七年(戊辰,公元前713年),亳戎王战败西奔,秦灭荡社部落(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一说位于陕西三原县、兴平市一带)。
同年,鲁隐公姬息姑、郑庄公姬寤生、齐僖公姜禄甫盟于中丘(今山东临沂),再会于老桃(今山东济宁),三国联合攻宋,郑军连陷郜城(今山东成武)、防邑(今山东金乡),均交鲁国。此次攻宋,蔡、卫、郕拒遵周桓王之命,没有参加。宋、卫则趁郑国大军未返之际,攻打郑国并且深入其境,宋又会同蔡军围攻戴国(今河南民权)。郑军声称救援,戴国信以为真,开城相迎,结果郑国兵不血刃占领戴国,改名谷城。戴人为了纪念故国,遂以国为姓。
时值,宋国孔父嘉、卫国右宰丑见郑不战而得戴国,正是忿心填胸,郑军自戴城送来战书,相约明日展开决战。然而,当晚郑军突袭三国联军营寨,宋、卫、蔡大败。此役之前,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有着相关礼节性的规定:不打无约之战,不追逃跑将领,不杀花白老人,不击受伤军士,不伤及无辜民众,就连对方尚未摆好阵式,另一方也得等他安排妥当之后,方可两军开战。但是此役之后,这些规矩皆遭破坏。
这一年,齐、郑联军攻打郕国,伐其拒绝周政府之命。
周桓王八年(己巳,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又将不属于王室的12个城邑换取郑国4个城邑,致使郑国白白丢掉4邑。
同年五月,郑庄公准备攻打许国,殿前检阅军队,老将颍考叔与将军公孙子都为争夺兵车互不相让,最后颍考叔获胜。
七月初三,齐、郑、鲁三国攻许,颍考叔奋勇当先,眼看就要登上许国城头,公孙子都恐其立功,抽出箭将颍考叔射杀。后人常用‘暗箭伤人’比喻暗地里以某种手段害人。此乃《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公孙阏争车射考叔’,亦为成语【暗箭伤人】的典故。时值,许庄公姜弗奔卫,郑立其弟姜郑为君,居许国东境,号之许叔,是为许桓公。
战争结束之后,齐将许让给鲁。鲁隐公思虑再三,又将许让给郑。其实,郑庄公并没有令许灭亡的打算,认为应‘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遂让许庄公之弟许叔暂时治理许国,又派郑大夫公孙获住在许都西部,协助治理。这样一来,既避免别国再来争夺这块土地,又保持了许国的社稷奉祀以及巩固了郑的边疆。‘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意思是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这就是成语【度德量力】的典故。
至冬,鲁大夫羽父(公子翚)因见世子姬允长大成人,遂对鲁隐公姬姑息说:“世子已长大,不久你将归政于他,还是由我帮你将之除掉。事成之后,你提升我为太宰如何?”鲁隐公反对:“我在乡下早已盖好养老宅子,现在世子长大我亦老,正准备告老还乡!”然而谋划已说出口的羽父,自知没有退路,后怕世子姬允即位之后,知道此事于己不利。于是,调头跑到姬允那边进谗:“鲁隐公打算害死你!”接着自告奋勇:“只要你答应上台后许以太宰之位,我就替你将之干掉。”姬允欣然应允。
恰逢,鲁隐公姬息姑为公子时曾被郑国俘虏,因贿赂郑大夫尹氏得以脱身,所以一直将尹氏的家神供在一座园子里,时不时前去祭拜,每次祭拜完亦会至附近居住的大臣蒍氏家中小坐。就这样,羽父趁其祭拜时,将之杀死,并且嫁祸蒍氏。姬允顺理成章嗣位,是为鲁桓公。依照周王朝规制,诸侯卒,其子治丧完毕,须往都城接受周天子册封,以求合法地位。然而,姬允并没请求册封,自此,诸侯由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破坏。此乃《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公子翚献谄贼隐公’。
这一年,郑国(今河南新郑县一带)与息国(今河南息县)发生争执,息国贸然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时人评论:“息国犯了五不韪(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所以失败,恐怕不久还要灭亡。”这就是成语【不自量力】的典故。不几年,息国果为楚国所灭。
郑、虢联军攻宋,大败宋军,以报宋、卫去年攻郑之役。
周桓王九年(庚午,公元前711年),鲁国大水、
同年,燕缪侯卒,其子燕宣侯嗣位。
这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与鲁桓公姬允盟于越邑(今山东曹县境内),郑以璧玉及祊田(今山东费县)交换鲁之许田(今河南许昌)。然而,许田为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
周桓王十年(辛未,公元前710年),宋大夫华督因见司马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之妻魏氏貌美,攻杀孔嘉娶其妻。宋殇公子与夷得知,十分恼怒,华督又杀子与夷,从郑国迎回宋穆公子和之子子冯立为君,是为宋庄公,并将宋国重器行贿各国,告之立子冯的原故。华督因功任为相,这是中国以‘相’(宰相)主政的开始。此乃《东周列国志》第八回‘立新君华督行赂’。孔父嘉有一子木金父,此时尚幼,为家臣抱之奔鲁,后以字为氏,曰‘孔氏’。
同年,鲁责杞国(今河南杞县)国君朝见不敬,出兵讨伐。
这一年,晋哀侯姬光侵占曲沃武公姬称所属陉庭(今山西侯马)之田,争执激烈。
周桓王十一年(壬申,公元前709年)正月,即位刚两年的鲁桓公姬允与齐僖公姜禄甫会于嬴(今山东莱芜县西北),齐僖公将女儿文姜许配姬允为夫人。鲁与齐在周代皆为重要封国,鲁之始封者为周公姬旦之子伯禽,为姬姓大国;齐之始封者为师尚父姜尚,为姜姓大国。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鲁、齐二国地位相当,因而世代联姻。这桩婚事本来十分匹配,然文姜与兄姜诸儿有私情,早在前一年,齐僖公欲将文姜许配郑国世子姬忽,世子忽就以‘人各有偶,齐大,非我偶也!’为由,拒绝婚事。此乃《东周列国志》第八回‘败戎兵郑忽辞婚’,亦是成语【齐大非偶】的典故。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东周列国志》毕竟是小说,加之所写内容跨度太长,出于作者想将细琐之事全部记下,有可能将一些不相干之事做了一些处理,看似整件事情从头到尾有了某种联系,不致于太过零散,便于读者理解记忆。但是,历史上北戎攻齐为公元前706年,而文姜与鲁桓公的儿子姬同亦在当年出生,在此期间,姬忽亦娶陈国女子妫氏为妻,所以这一回‘败戎兵郑忽辞婚’,败戎兵和辞婚两件事史书上确有记载,只是时间上有些出入。
同年九月,鲁桓公姬允遣公子翚至齐迎文姜完婚,齐僖公亲送女儿至讙邑(今山东宁阳县北)。此乃《东周列国志》第九回‘齐侯送文姜婚鲁’。然而,这个行为不符合周礼,因为嫁女异姓诸侯,若是姊妹则派上卿送之,若是女儿则派下卿送之。如果对方是大国,也只能派上卿相送,即使是嫁女儿给周天子,诸侯亦不必亲自送行。婚后,齐文姜为鲁桓公生有二子,长子姬同一出生就被封为鲁国世子,即后来的鲁庄公。
这一年,芮伯(今陕西大荔东南)姬万多宠妾,其母姜氏甚为厌恶,逐姬万出居魏国(今山西芮县)。
周桓王十二年(癸酉,公元前708年)秋,秦宁公趁芮伯姬万在外,攻打芮国,由于轻视战败。
同年,晋曲沃武公姬称杀晋国国君哀侯姬光,由此掌握主动权。
至冬,周、秦联军围魏城,俘虏芮伯姬万到秦国。
周桓王十三年(甲戌,公元前707年),陈桓公妫鲍卒,其弟妫佗杀世子妫免,嗣位。
同年秋,周桓王姬林召蔡、卫、陈攻打郑国,派虢公林父将右军,以蔡、卫之兵为下属;周公黑肩将左军,陈兵为下属;自己则统中军,左右策应。郑庄公遂移自己军队至繻葛(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以做抵抗。时值,周桓王派人叫骂挑战,郑庄公按兵不动。周军一直骂到下午仍不见郑军出,于是斗志松懈。郑庄公这才挥动大旗、擂鼓冲锋,联军猝不及防,溃败之下,姬林下令退兵。郑国将军祝聃远远望见锦盖之下的周天子,振臂一箭,竟然射中天子左肩。
郑庄公见伤及天子,当即鸣金收兵,事后假意派遣臣下前来赔罪,声称只是自卫,不料部下违反军纪,冒犯天子。吃了哑巴亏的姬林只好借此台阶,不再提及此事。此乃《东周列国志》第九回‘祝聃射周王中肩’。这战下来,周天子威风扫地,曾经‘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辉煌历史,从此一去不返,而这一仗亦拉开列国争雄的序幕。
这一年,杞国(今河南杞县)攻州国(今山东安丘),州国国君淳于公适赴曹国聘问,惧不敢返,径奔鲁国。州国灭亡,杞遂迁都淳于城。
周桓王十四年(乙亥,公元前706年),楚国(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国君芈熊通以武力逼迫随国(今湖北随州一带)国君,要他向周桓王提出:‘提高楚国等级,册封芈熊通为楚王。’这一要求本就无理,当然遭到拒绝。
同年,北戎(位于河北东北部)攻齐,郑国世子姬忽救齐,大败北戎。
这一年,陈国民众杀国君妫佗,立其侄(陈桓公妫鲍的庶子,蔡姬所生)妫跃为嗣,是为陈厉公。
纪国(今山东寿光)受齐侵略,危急之下,纪国国君赴鲁,请求鲁桓公转乞周天子,下令齐与纪和解,鲁桓公告以不能。鲁桓公的回答有点含糊不清,是他本人不愿转达给周天子,仰或是想表达,此事找周天子也起不了作用。但是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生存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已经失去避护,随时都有亡国被兼并的可能。
周桓王十五年(丙子,公元前705年)冬,晋曲沃武公姬称诱杀晋侯姬小子。
周桓王十六年(丁丑,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芈熊通认为:“吾先人鬻熊,有辅导二王之劳,仅封微国,远在荆山,今地辟民众,蛮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无赏也;郑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讨,是无罚也,何以为王?且王号,我先君熊渠之所自称也,孤亦光复旧号,安用周为?”于是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江东诸国,各自遣使称贺。姬林虽怒,无可奈何。此乃《东周列国志》第十回‘楚熊通僭号称王’。
同年夏,楚武王大会诸侯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黄国(今河南潢川)、随国不至。楚遣使责黄,而以大军击随,战于速杞(今湖北广水),随军大败,只得乞和。自此,随国不敢得罪楚国。
这一年,姬林命虢国(今河南三门峡)国君郭仲攻曲沃(今山西闻喜),立晋哀侯姬光之弟姬缗为君,是为晋侯缗。
秦宁公嬴立卒,时年21岁,葬于西山大麓(今陕西宝鸡北陵园),王姬所生的少子秦出子嗣位。
杞武公卒,其子杞靖公嗣位。
周桓王十七年(戊寅,公元前703年)春,巴国(今湖北襄樊境内)国君巴子通好邓国(今湖北襄樊北),使臣至邓国南郊,却被鄾国(今湖北襄樊东北)所杀。
同年夏,巴与楚联合攻鄾,邓救鄾,结果大败。此战是春秋时期运用后退包围战术,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
至秋,虢国国君郭仲、芮国国君芮伯、梁国(今陕西韩城)国君梁伯、荀国(今山西新绛)国君荀侯、贾国(今山西襄汾)国君贾伯,5国联军讨伐曲沃武公姬称。
周桓王十八年(己卯,公元前702年),虢公郭仲向周桓王谮害大夫詹父。詹父无罪,幸好可以自明,遂率周政府军讨伐虢国,郭仲逃亡虞国(今山西平陆西)。时值,虞国国君向其弟虞叔索贿不止,虞叔大怒,起兵反叛,虞国国君出奔共池(今山西平陆西)。
同年,郑、齐、卫三国联军攻鲁,战于郎邑(今山东鱼台)。此事起因是,公元前706年,诸侯救齐,郑世子姬忽有功,齐国送礼致谢,由鲁国排定顺序,以爵位为准,郑国为伯爵,居于最后,郑对此一直怀恨在心,乃于今年攻鲁报复。
这一年,秦国军队送芮国故君姬万回国复位。
曹桓公曹终生卒,其子曹射姑嗣位,是为曹庄公。
周桓王十九年(庚辰,公元前701年)五月,郑庄公姬寤生卒,其世子姬忽嗣位,是为郑昭公。
同年九月,姬忽之弟姬突得母家宋国之助,胁迫祭足,驱兄嗣位,是为郑厉公。此乃《东周列国志》第十回‘郑祭足被胁立庶’。然而,宋以助其得位为由,向郑索取3城以及白壁、黄金、岁输谷数,因不得又发兵攻郑。此乃《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宋庄公贪赂搆兵’。
这一年,卫宣公卫晋借强盗之手杀死自己儿子卫伋,强盗又杀卫伋之弟卫寿。事出原因:卫宣公早年还是公子时,与父亲卫庄公的妾室夷姜有私,嗣位后因元配邢氏无宠,遂将夷姜纳为夫人,生下二子:世子伋、公子黔牟。后来,世子伋16岁时,卫宣公为其迎娶齐僖公的长女宣姜(齐文姜之姐)为妻,又闻此女国色天香,自纳宣姜于淇水(今河南北部,古为黄河支流,至汲县北淇门镇流入黄河)新筑高台,名曰‘新台’,另择其他女子给世子。此乃《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卫宣公筑台纳媳’。
宣姜虽为妾室,深得宠爱,生下二子:公子寿、公子朔。时值,卫宣公欲立宣姜所生公子寿为世子,苦无借口,计划以出使齐国之名使公子伋离开国都,半路重金买通盗贼将之暗杀。公子寿天性孝友,得知父亲异心,告诉兄长,然公子伋执意杀身成仁,公子寿无奈之下,只得以送别为名将之灌醉,自己假冒公子伋出使齐国。酒醒后的公子伋慌忙追赶其后,公子寿已为盗贼所杀。伤心欲绝的公子伋抱着公子寿尸体边哭边骂盗贼有眼无珠,错杀他人,结果亦被盗贼杀死。《诗经·卫风》中《乘舟》就是记载此事: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楚与贰国(今湖北广水)、轸国(今湖北应城)结盟。
郧国(今湖北安陆)屯兵蒲骚(今湖北应城西北),约随国、绞国(今湖北郧县)、州国(今湖北洪湖西北)、蓼国(今河南唐河),联合拒楚。楚袭蒲骚,郧军大败,楚趁机将势力推至清发水(今郧水)流域。
周桓王二十年(辛巳,公元前700年),陈厉公妫跃卒,其弟妫林嗣位,是为陈庄公。
同年秋,鲁桓公姬允欲为宋、郑二国和解,遂与宋庄公子冯盟于句渎之丘(今河南商丘东南),又盟于虚邑(今河南延津),复盟于龟邑(今河南睢县境 ),均遭宋庄公拒绝。于是,姬允与郑厉公姬突盟于武父(今山东东明),联军攻宋。
十一月,连失二子的卫宣公卫晋病卒,15岁的少子卫朔嗣位,是为卫惠公。
楚攻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绞国为春秋时一个小国,与强大的楚是近邻。绞人面对侵略坚决守卫,楚军一时倒也无法攻下。时值,莫敖(楚国官名)屈瑕提议:“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可以采取诱骗令之出城。让我们的伙夫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到定会出来擒拿。”于是依计而行,绞人果出,抓去30个楚人。次日,绞人更为胆大,争相从北门出城,追至山里去抓打柴的楚人。楚军预先于山中设伏,一面派人堵住北门归路,将绞国打败,强迫其订立‘城下之盟’。这就是成语【城下之盟】的典故。
周桓王二十一年(壬午,公元前699年),楚大夫屈瑕攻打罗国(位于今湖北宜城县西)。出兵当日,大夫斗伯比为之送行,并对自己的马车夫说:“这次出征,屈瑕必败,你看他趾高气扬的那股狂妄劲!”屈瑕此前因郧国蒲骚之战取得胜利,所以很是骄傲。于是,斗伯比找楚武王说:“赶快给屈瑕增加援军!否则打不了胜仗。”楚武王不解,心想仗还没打,你怎知打不赢,再说出征部队几乎带走,斗伯比还说什么增援之语。楚武王不解,回宫后问夫人。邓曼夫人答:“大夫斗伯比所说,恐怕不在于‘增援’,而是告诉您屈瑕这次会失败。屈瑕因蒲骚胜利,冲昏头脑,‘将自用也,必小罗’(将要自以为了不起,不听劝告而小看罗国)。”楚武王听此,赶紧派人去追屈瑕,让他务必虚心谨慎,可是没有追上。
后来,屈瑕作战之时号令全军:“不得乱提意见,违者处斩!”然而军队纪律松驰,刚渡鄢水,逼近罗国,就遭到罗国和卢戎国(今湖北襄樊西南)的夹击,狼狈逃回。屈瑕因为羞愧,自缢于荒谷(今湖北江陵)。这就是成语【刚愎自用】的典故。
同年,宋因前年助郑厉公姬突夺位有功,索酬不止,姬突不堪受之,联合纪、鲁,与宋、卫、南燕、齐决战,宋4国联军败走。自此,鲁、郑为一党;宋、齐为一党。
周桓王二十二年(癸未,公元前698年),宋联合齐、蔡、卫、陈,进攻郑国,以报去年之役。焚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城门(渠门),陷牛首(今河南开封南),取郑国祖庙椽木,归作宋都城(今河南商丘)城门(卢门)椽木,以示侮辱。
同年十一月,齐僖公姜禄甫卒,其子姜诸儿嗣位,是为齐襄公。
这一年,秦庶长(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三父等,令盗贼杀国君秦出子,立其兄,即秦宁公的长子,是为秦武公。
燕宣侯卒,燕桓侯嗣位。
周桓王二十三年(甲申,公元前697年),郑厉公姬突与大夫祭足的女婿雍纠合谋,欲杀祭足,结果事败,雍纠被杀,姬突出奔蔡国,祭足迎郑昭公姬忽复位。姬突由蔡返回,袭据栎邑(今河南禹州)。此乃《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郑祭足杀婿逐王’。
同年三月,在位23年的周桓王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室嘱托:“依照祖宗制度,我立嫡长子姬佗为太子;但我所钟爱的却是次子姬克,今日将此子托付与你,日后如果姬佗寿终,兄终弟及,定让姬克继位。”周桓王姬林卒,葬于今河南渑池县城北50公里处的凤凰山顶,其长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