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摄政
周武王伐商灭纣后,不到两年后就英年早逝了,留下了新兴的西周政权,以及年幼的长子姬诵,在周公、太公、召公等众臣的拥戴下,姬诵继承了周武王的王位,即历史上的周成王。
周公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
姬诵年幼,无法亲自治理国家,更不能控制复杂的局势,为了西周的基业着想,周公出面代替成王摄政,处理国家事务
周公摄政之初,周朝统治集团内部一片哗然。周文王的第三子管叔姬鲜、第五子蔡叔姬度此时还在殷地,负责监视着商朝遗民及纣王之子武庚。周公成为周王室的摄政王,而他们却还在小小的殷地受苦,这种操作难免让他们心理有些不平衡。
他们认为即使是当摄政王,也应该是由武王的三弟管叔来当,而不是由四弟周公来当。周公无疑是利用了身在朝中之便,让武王长子继位为王,而自己当摄政王,把持了朝政,而远在他国的诸兄弟们只能接受这场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更替。
三监之乱
在管叔他们看来,周公的行为属于篡位,自然不服,所以,他们作为地方诸侯,开始散布流言,说周公现在是摄政,而最终目的是要篡位。并且,管叔和蔡叔勾结武王的另外一个弟弟霍叔,同时还挟持挑唆武庚等商朝遗民进行叛乱,史称“管蔡之乱”,也叫做“三监之乱”。
与此同时,外有管叔、蔡叔等诸侯的叛乱,内有召公等权臣的猜忌,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周公与召公进行了耐心的交流,打消了周王室内部的猜忌之后,飞速昭告天下,自己出兵准备平息管叔蔡叔的叛乱,历史上称此次出征为“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
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周公以周成王的名义东征管蔡之乱。不久,便平定叛乱,诛杀管叔和武庚(一说武庚逃走),将蔡叔生擒后流放。之后,霍叔投降,被周公降为庶民。东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平定九夷
在当时,周朝并没有牢牢控制住东方和东南方,东南的“九夷”部落也趁机发动了叛乱。“九夷”位于淮河下游,河道如蛛网,周军的大队人马到来后,水土不服,行动不便,起初很不利,在经过了旷日持久的交战后,周公才平定了“九夷”之乱。
接着,周公又指挥周军乘胜北上,进攻奄国,奄国跟随武庚叛乱,是东方势力较强的一个诸侯国。周军相继攻占了奄国的西面和南面的邻国后,直逼奄国的都城(今山东曲阜一带),最后奄国投降。随后,附近的小诸侯国们也纷纷投降周朝。
经过周公的三年东征,周朝不再是一个西方的“小邦国”,周公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周朝也正式成为一个泱泱大国。
以藩屏周
周公旦平叛以后,周公认为有必要扩建直属国家的武装力量,于是对三监的军队进行收编,又另建了一支八师,主要由周人组成,驻守在以新筑的成周为中心的的河洛地区的政治中心,戍守周天子,所以称为“成周八师”。主要任务是镇抚南夷。
周公将殷移民迁到成周城,又收编西周时期驻守商故地的军队,建立殷八师,大约二万人。主要任务是镇抚东方及监视殷遗民。
同时,编制西六师,保卫以镐京为中心的周人兴起之地的西土,因位于西部,所以称“西六师”,主要由周人组成。
成周八师、殷八师、西六师由周天子亲自委派的大贵族或大官僚担任指挥官。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营丘附近还有许多小国,太公就封时东夷莱人就和他争地。齐国先后灭掉这些小国,而成为东方大国。
周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它的设立可以切断殷商旧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
三监之乱,微子没有参加。周公平叛之后命他代表殷人后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国于宋,后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国(夏禹的后代,今河南杞县),西南有妫姓的陈(虞舜的后代,今河南淮阳),北面还有一些小国。宋处在诸国包围之中。
致政成王
周公旦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
完善礼乐
周公制礼,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周公“制礼”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周公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
周公制礼,着眼点不限于诸侯,他较多关注下层庶民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地养老,不久得了重病,不久周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