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四明山区域内的周公宅水库和皎口水库,呈梯级调度模式,是宁波人民的两个大水缸。
周公宅水库,由两条溪流相汇而成,主流发源于余姚市四明山镇唐田村一带,源远流长,汇聚诸多溪流,水量较大,当地人称为大溪。
另一条支流发源于海曙区、奉化区、余姚市交界的商量岗、黄泥浆岗一带,自南而来,通常称为陶坑溪。
水库所属区域原属赤水乡,赤水之名,缘于公元1116年,宋徽宗赵佶的御笔题字:丹山赤水。
这一带群峰连绵,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与宋皇的题字很应景。
1992年,赤水乡并入章水镇。
2003年2月18日,周公宅水库正式动工开建,2006年4月下闸蓄水。
原本沿溪而行的蜜北线公路被水库阻断,深入四明山的路,从细岭村改道为细北线。
高峡出平湖,自然风光改颜换貌,清清之水,泽被宁波人。
2022年7月30日,颖之在四明山镇青龙潭遇到三位潜水爱好者,他们说潜水经历中见过的最大水下生物,就是在周公宅水库。
70米的深水区,潜水者和长达3米的大青鱼不期而遇。
大青鱼以为潜水者是水怪,潜水者以为大青鱼是水怪,庞然大物,互视皆惊惧。
如果有一天在周公宅水库看到水怪游动,不必惊慌,那是大青鱼。
如果某年放水整修水库,水下有特大惊喜!
百斤以上的大青鱼,价值多少?
周公宅水库,坝址位于原周公宅村,村民不姓周,姓陈。
明代末年,原居鄞江的陈信中携家小迁居而来,陈信中奢酒,地名始称“酒瓮宅”,后人谐音而名:周公宅。
陈姓人家发展较快,渐成大村落,也成了原赤水乡政府所在地,陈氏人家还分迁至附近的乌坑、陶坑等村落。
周公宅村民沿溪而居,溪旁的山岭,名叫排齐岭。
在过往的岁月里,村民的竹木等农产品通过水路运送出山,排齐岭下就是一个小码头,人们为了节省场地,堆放产品时都约定成俗排列整齐,故名排齐岭。
水库建成蓄水后,排齐岭成为了水库中央的一座小半岛,平添风景。
2003年春节,是周公宅水库移民在老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那个春节,既有即将迁出大山搬进新居的喜庆,也有永远撤离故土的离愁。
周公宅村民搬迁至洞桥镇沙港口,村名仍叫:周公宅。
2021年7月,烟花袭击宁波期间,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方,就是海曙区洞桥镇,周公宅同样内涝严重。
村民说,每年台风洪涝期间,来自老家的水,都会进入新村的屋,真的太难了。
大溪沿岸,原有外岸、里岸、茅镬等村落,外面水岸的村落叫外岸,绕过山头里面的村落就是里岸村,里外两村合称箭俨村。
箭俨村民姓陈,万历年间,从下游的杜岙村迁居而来,七子分家居里外,渐成大村落。
两村之间有一座桥相通,桥名叫箭岸桥。
这一带地处深山峡谷,《四明谈助》记载:溪中“多怪石,水从石中过如吐”,“最高处危峻益甚,前即茅镬,俯下仰高,无不目眩头晕者。”
水库建成蓄水后,两村遗址和箭岸桥永没水底,再未见天日。
外岸村民迁居至栎社星光新村,里岸村民迁居到古林镇西洋港。
水库水域的尽头,龙尖头山坡上,就是原茅镬古村所在地。
茅镬村民都姓严,据载是汉代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从余姚迁居杖锡化桃村,400多年前再分迁至茅镬。
茅镬古村因古树群而闻名,金钱松、银杏、榧树、枫香等树种,深秋时节,茅镬就是一个绚烂的彩色世界,名副其实的赏秋胜地,颖之十余年之间游历25次。
2012年,茅镬古村拆迁,村民大多安置于洞桥镇茅镬新村。
2021年7月,烟花袭击宁波,茅镬新村同样遭遇洪涝,来自茅镬老家的水,进了茅镬新村的屋。
一楼进水,淹没至两级楼阶,室外的水,没过膝盖。
2021年5月18日,宁波市启动了四明山区“146”路网工程,重点工程就是建设隧道公路,隧道出口就在茅镬古树群公园对面的低坪电站,旁出隧道后与蜜北线公路相通。
茅镬古树群公园,将迎来更多人流。
周公宅水库的另一条支流陶坑溪沿线,原有乌坑、陶坑、直岙、姜家山等村落,水库建成后,道路被水库阻断淹没,成为了宁波的无人区。
村民迁走后,村庄遗址全都实施林场管理模式,如今树木荒芜成林。
乌坑村地处东西走向的峡谷中,地形狭窄,村民不姓乌,姓陈,从周公宅村迁居而来。
群山环抱的峡谷之中,日照光线少,总给人乌黑阴暗、乌漆麻黑的感觉,故名乌坑村。
乌坑溪水源自龙观乡遮坑村后的山岭,村民沿溪而居,解放前,乌坑村只有十多户人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有七十多户,两百多人。
2003年春节后,乌坑村民陆续迁移至古林镇葑里村乌坑新村。
乌坑小学和村委办公楼,仍未拆除,一楼是大会堂和村委用房,二楼是教室。
墙上八、九十年代的标语还在,珍惜家园,奈何家园已成废墟。
当年坚持没拆的房子,如今残檐断壁,藤蔓横山,小桥流水,没有了人家,苍凉!
陶坑村,包括里陶坑和外陶坑两个村落,地处陶坑溪之里外,沿溪两岸曾经野桃成林,因此原名桃坑村。
陶坑村民不姓陶,从周公宅村分迁而来的陈姓人家最多,另有潘、王、张、竺、沈等八姓共居,初来此地的村民缺文化,只有居于大树墩的王家人有文化,开办了私塾。
王家有个青年到了适婚年龄,但是附近没有文化女青年,娶了一个文盲媳妇,王家就让媳妇和小孩子们一起在私塾同堂上课,此事在附近传为美谈。
1950年,王家提议将桃坑村之名更改为“陶坑村,有陶冶人才之意。
陶坑村后来还真的人才辈出,因此陶坑村人都非常感恩王家人。
外陶坑的幸福桥,村民自发设计、采石、筑砌,建成于1974年,是陶坑村的地标。
桥上的“幸福桥”三字,就是当时村干部陈庆茂题写。
半个世纪的风雨与洪水冲击,幸福桥至今安然无恙。
2003年春节后,陶坑村民陆续搬迁至集士港镇新庙跟村陶坑新村。
沿陶坑溪而上,有一条自西而来的废弃公路,尽头就是直岙村遗址。
直岙村民包括汪、卢二姓,汪氏从横街大雷迁此居住,卢氏从余姚市四明山镇北溪村分迁而至,所居山谷比较直,故名直岙。
2003年春节后,直岙村民搬迁至鄞江镇下吕家村。
房屋拆毁后的废墟,种植了油桐树,春天开花,秘境花开,唯美迷人。
坚持没拆的房屋,已被风雨侵蚀摧残,仅存残迹。
废墟中的台阶路,石板桥,小溪流淌,荒草丛生,残垣断壁,岁月沧桑。
陶坑溪上游,山脚的村庄就是姜家山村遗址,地处商量岗北麓,村民不姓姜,多姓应。
200多年前,应氏从浙江仙居迁移而来,还有朱姓、龚姓人家和谐共处。
这里曾是姜姓官僚的封地,故名姜家山。
如果沿溪上溯,可经船底坑,直至商量岗和黄泥浆岗。
2003年春节后,姜家山村民陆续搬迁到鄞江镇下吕家村,与直岙村民共居。
仅存的一栋四间二层民房,成为了驴友免费的露营地。
小桥流水,枯藤老树,只是没有了人家。
陶坑溪沿线,村民世居深山,少与外界来往。
1976年修建进村的公路,1977年通车,从宁波南站出发的班车第一次开进了偏僻的山村里,村民很开心,纷纷来围观
姜家山村有个村民老伯,感到很奇怪,问司机:这么大的车吃什么?
司机说:吃油。
老伯说:怪不得我们没油吃!
宁波市已经启动建设的四明山隧道公路,约2公里的铜坑隧道穿越南峰岗,经800米的大桥跨越陶坑溪,再经约3公里的隧道穿越乌岩尖岗与蜜北线公路相通。
隧道公路打通后,陶坑溪沿线的山水秘境,必将成为宁波第一网红地,无人区风貌将迎来再一次改变!
周公宅水库区域的村落名字都很有意思,姜家山村民不姓姜,直岙村民不姓直,陶坑村民不姓陶,乌坑村民不姓乌,茅镬村民不姓茅,周公宅村民不姓周,下游的杜岙村民不姓杜,下严村民不姓严。
每个村庄名字都有来源和故事。
光阴总被风吹雨打去。
抚今追昔,叹岁月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