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创下开天辟地的武功,但周公姬旦的功绩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亚于周武王;除了艰难的军政工作,被“千夫所指”的孤独所折磨伴随着姬旦后半生所有的功绩。
周原是周族的发祥地,周原遗址在今天陕西宝鸡,是“青铜器之乡”中的核心地带。
姬旦的采邑在周原,爵位列上公,所以被尊称为周公。
姬旦和姬发一样,受父王姬昌的影响,勤政不懈,但父王被商纣王囚禁至死的仇恨才是他们革命意志的突破性动力,他们没有选择,必须杀掉商纣王!必须让周族昌盛!
这种如悬在头顶的利剑般的动力一直存在,包括商纣王被他们攻灭后的时期。
姬发大病,在战胜后的第二年便去世,留下一大堆“作业”给姬旦。
同为功臣的姜子牙远去齐地发展,姜子牙是何等了解姬旦,他不再亲手管周族的核心军政事务是何等的英明——他毕竟属于东夷人,安抚刚刚打下的江山还是应该交给周族自己人去解决,况且他终归是要叶落归根的。
为什么说姬旦的孤独跟他的功绩是相互伴随的?
当姬发去世,王位传给嫡长子姬诵时,初生的周王朝立刻暴露出巨大的政治风险——主幼国疑,商朝遗民、甚至周族一些高层贵族,都怀疑姬诵这样一个稚嫩的青年能否处理好暗流涌动的政局。
不用他们说三道四的怀疑,刚刚继位的姬诵肯定无法控制局面。
也就是说,周王朝极有可能迅速衰败下去,彼时,姜子牙完成杀掉商纣王的大梦后潇洒东去;姬发的其他兄弟吃瓜观望。
姬旦对父王和姬发的遗志是充分负责的,他不允许周王朝衰败下去,那么,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亲握权柄!
姬旦跟前朝的伊尹采取了相似做法,架空君主,独揽天下大权。
他当然不是贪图天子的宝座,对他而言,天子的宝座有什么卵用?他只想治理好国家!
但是天下的闲言碎语随之传播开来,说姬旦想破坏规矩,自己当天子。
别人怀疑就算了,自己的亲兄弟兼左膀右臂召公奭也有不满意的迹象。
人不知而不愠,姬旦忍受着千夫所指的压力,继续脚踏实地的做事情。
商朝遗留的一些贵族趁着对姬旦不利的舆论之风联合一些同样不佩服姬旦的周族贵族发动叛乱,姬旦果断带兵剿灭之。
为了安抚召公奭,姬旦耐心的给他寄送书信,陈明厉害,不断解释自己并没有贪图王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