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有荆轲、南有豫让—慷慨燕赵之邢台豫让文化

北有荆轲、南有豫让—慷慨燕赵之邢台豫让文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牛城夜话 访问量:4879 更新时间:2023/12/23 3:23:59

文:丹枫飞云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燕地代表为荆轲,其有名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赵地代表为豫让,其有名言: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河北省的豫让文化。

在河北邢台市襄都区豫让桥街道翟村西南角,这里原来地势下洼,泉水潺潺,每到秋天,更是蒹葭苍苍,白絮茫茫,在芦苇和垂柳的深处,有一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石板桥,名叫豫让桥,又名国士桥。

最早记载豫让桥的诗歌据说是唐代诗人胡曾所写《豫让桥》,诗中写道:

豫让酬恩岁已深,

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

谁有当时国士心?

这首诗收录于全唐诗,也刻留在原邢台豫让祠中,为胡曾的六首河北地域咏史诗之一。其他还有《朝歌》、《邯郸》、《沙丘》、《易水》等五首,因此推测可知胡曾描写的豫让桥是河北的豫让桥,也就是邢台的豫让桥。

国内最早对豫让桥位置有记载的资料是宋代潘自牧著《纪纂渊海》,卷二十一记载:“豫让桥,在府(信德府,今河北邢台)北,豫让刺赵襄子伏此桥下”,明代《顺德府志》和清代《邢台县志》也详细记载了邢台豫让桥的相关事迹。

约在元代时期,邢台修建有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的名胜而闻名四方。清康熙、乾隆时期,豫让桥附近变成了南北通达的“御路”。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顺德府知府李朝仪、邢台县知县夏仁杰在豫让桥边重立豫让桥石碑。

邢台豫让桥长10米,高3米,宽6米,孔径4米,为双孔石板桥,这里是达活泉、紫金泉、白沙泉汇集区,历史上一直是一片水乡。地势低洼,泉水潺潺,芦苇摇曳,荷叶田田,杨柳依依。豫让桥就在这片低洼地里,是百姓出行的重要桥梁。历经千年风雨,现存有一张最早的豫让桥照片是1893年所拍摄,"豫让桥"在抗日战争期间遭破坏;桥边的古豫让桥碑,也在重修京广公路时做了桥洞基石。仅留下几张照片,令人唏嘘。

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台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道: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

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

慷慨还过豫让桥。

1941年的邢台豫让桥

邢台豫让桥的故事

豫让是春秋末期晋国人,先后侍奉过晋国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始终默默无闻;后来,他成为智伯的家臣,得到智伯的尊重和信任,被尊为国士。

智伯成为晋国正卿后,竭力扩张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氏、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门阀。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反被赵襄子战败而身亡,死后头颅被漆成酒具,说实话,赵襄子也够残忍的,把人杀死还不行,还用人家头颅做酒具,这种事,我以为只有蒙古人干的出来,想不到华夏人也做的出。

后来,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

豫让发誓要为智伯复仇。他改名换姓,躲在赵襄子封邑邢台,以待时机。

一次,他携带匕首藏在赵襄子的茅厕中,意欲行刺,却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念他忠于故主,是个忠义之士,就把他放了。豫让决心再次行刺,就遍体涂漆,引起满身疮疖,口中吞火炭,破坏了自己的嗓音,灭掉胡须,除去眉毛,改变了自己的容貌,只身潜藏在邢台之北的芦苇荡中。

有一天,赵襄子骑马到这里巡游,豫让事先隐藏在石板桥下。赵襄子一行来到桥头,所骑之马突然惊了,襄子惊呼:“必是豫让行刺!”

手下卫士搜索桥下,果然是豫让。襄子说:“过去你也曾投奔过范氏、中行氏,后来又投奔智伯,为何单单忠于智伯,为他卖命?”

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他们以平常人待我,所以我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壮举回报他。”

襄子叹息了一声,说:“念你是忠义之士,第一次杀我,我不忌恨,把你放了;这次你又来杀我,我怎好再放你呢?”

豫让便对襄子说:“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过去你宽赦我,天下没有不称赞的。今天我罪当处死,只请求把你的衣服给我,我用剑刺几下,以满足我为智伯报仇的愿望,便死而无憾了。”

襄子随即脱下衣服传给豫让,豫让把衣服放在地上,然后举剑,三次奋起,刺向襄子的衣服,然后大呼一声:“我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禀告了!”说完伏剑自杀而死。

豫让刺杀赵襄子不成,自杀身死。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人们感佩豫让一片赤胆忠心,就把这座桥称为“豫让桥”。豫让大义凛然,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邢台豫让祠

根据《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记载,邢台豫让祠始建年代不详,至少在元代已经有,位置在邢台县文庙后,堂三楹,东西各三楹,门即坊额题豫让祠,明初时,合祀唐魏征宋璟,改名叫三贤祠。万历年间知府王守诚撤魏征、宋璟二公像,仍改题为豫让祠。遣员秋祭一次。相传豫让祠旧为板桥,是豫让所伏以伺襄子处。豫让作为邢台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

明代时邢台县知事朱诰修缮豫让祠,清乾隆《邢台县志》记载:豫让祠,县文庙后,对北门大街,堂三楹,祭用秋仲。官方祭文曰:

取义成仁,一无所为,

尽臣之分,表臣之节,

正气凛然,光于百代,

矧兹邢襄,遗址俨然,

遐想英风,尤且景仰。

邢台豫让桥路

邢台豫让桥路南起泉南东大街,北至郭守敬迎宾大道。豫让桥路就是原来的107国道,两旁都是苇地,从豫让桥一直延伸到白马河。107改道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先后建起豫西、豫东两个市场,商铺林立,前来摆摊设点的个体商户也成群结队。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当地居民和商户以及来往车辆行人备受行路难的煎熬。经过多次改造重修,现在的豫让桥路面貌大为改观。

邢台豫让公园

在当年豫让刺杀赵襄子的地方,邢台市建了一座“豫让游园”,豫让涂漆吞炭的塑像矗立在公园门口,十分醒目。游园虽然面积并不大,但环境幽静,花木繁多,还修建了古亭、健身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史书记载

1、《纪纂渊海》

南宋潘自牧著《纪纂渊海》卷二十一记载:“豫让桥在府(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北,豫让刺赵襄子伏此桥下”。这是目前中国史籍中关于豫让桥地址的最早的详细记录。

2、《顺德府志》

明《顺德府志》记载,“豫让桥,在城北5里”。

明嘉靖版《顺德志》卷九桥梁:“板桥,城内即豫让所伏处,今建三贤祠。”

清乾隆《顺德府志》记载:豫让祠,在县文庙后。

清乾隆版《顺德府志》桥梁记载:“鸳水桥,城北四里,旧名豫让桥,乾隆十四年改今名。”

3、《邢台县志》

清乾隆《邢台县志》记载:豫让桥,城北四里,河伯祠旁,过路亭5楹,每逢盛暑,游人栖息其下。

清乾隆《邢台县志》记载:豫让祠,县文庙后,对北门大街,堂三楹,祭用秋仲。祭文:

取义成仁,一无所为,

尽臣之分,表臣之节,

正气凛然,光于百代,

矧兹邢襄,遗址俨然,

遐想英风,尤且景仰。

清道光《邢台县志》记载:豫让祠,县文庙后,堂三楹,莫详始建。

清道光《邢台县志》记载:豫让桥,城北五里。

清光绪《邢台县志》“流寓”记载:豫让本晋人,为智氏报仇侨寓此。相传今豫让祠旧为板桥,是豫让伏以伺襄子处。

民国《邢台县志》记载:国士桥,城北五里。

4、《史记·刺客列传》

邢台豫让桥历代题咏

1、豫让桥

唐·胡曾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出处《全唐诗》卷647-53)

2、豫让桥

明·张孟兼

豫让桥边杨柳树,春至年年青一度。

行人但见柳青青,不问当时豫让名。

斯人已往竟千载,遗事不随尘世改。

断碑零落野苔深,谁识孤臣不二心。

豫让桥上路千里,桥下滔滔东逝水。

君看世上二心人,遇此多应羞愧死。

3、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清·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4、豫让桥

清·计东

秋尽蓬山惨不骄,流泉夹岸夕阳遥。

伤心国士酬恩地,瘦马单衫豫让桥。

5、豫让桥

清·李孚青

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

壮哉一豫让,乃能达斯旨。

吞炭复漆身,忠烈忘妻子。

国士与众人,岂曰可方比。

斩衣志未成,报智亦足矣。

荒桥旧址空,流水只如此。

至今太行云,犹作剑锋气。

6、次邢台

清代·姚庆恩

一望旌旗杂戍谯,寒沙莽莽路迢迢。

长虹贯日荆轲水,满马悲风豫让桥。

台上黄金能买士,樽前红粉可怜宵。

感今抚昔苍凉甚,惟有诗情未寂寥。

7、豫让桥晚

清·王葆谦

侠肠烈胆矢精诚,只为报仇不为生。

今日试听桥畔水,淙淙犹似剁袍声。

8、豫让桥怀古

清·张万庆

君不见,邢州城北二三里,一条长虹跨秋水。

行人过此都唏嘘,争说当年豫国士。

忆昔事中行,众人忍相待。

既为智氏臣,声价增十倍。

智氏旋灭赵氏强,三千食客都逃亡。

唯有漆身吞炭奇男子,潜身桥下何仓惶。

请衣三击衣染血,壮士炼胆如炼铁。

怒发竖而冲冠,宝剑明而耀雪。

丈夫重知己,一死何激烈。

西风吹水水倒流,乱石参差卧晚秋。

吾来下马观古碣,夕阳一片使人愁

9、邢台豫让祠

[明] 凌义渠

触地摩天誓力深,凭将光响瞩城阴。

众人国士分明语,未肯模糊是此心。

10、豫让桥

[明末清初] 屈大均

国士感知己,能将七尺轻。

击衣譬已报,吞炭气难平。

漳水西风急,邢台落日晴。

千秋石桥上,过客马犹惊。

11、邢台豫让桥

[清] 夏诒钰

漆身吞炭枕金戈,历尽艰难志不磨。

莫道无人知国士,丈夫只恐受恩多。

12、《豫让桥》

明代·钱宰

太行之西古有豫让桥,我昔过其其地,马嘶不敢骄。

黄云暗天雪欲飘,白日惨惨风萧萧。薄寒中人思栗憭,烈气黯黯萷晴霄。

岂其鬼不死,精爽若可招。我思赵襄子,既灭智伯瑶。

朝焉漆其头,暮焉亵以溲。让也愤知己,怵焉思报仇。

千金买匕首,变姓为刑囚。入宫涂厕逞雄畧,誓刺赵孟不得成其谋。

脱身几何时,忠义慨莫酬。须发脱落癞以髠,口吻吞炭声哑呕。

变形行丐妻不识,仗劔伏匿桥之幽。一朝襄子驾车出,驷马骇跃惊銮镳。

于焉重叹息,豫子诚好修。智伯死无后,而子为复雠。

我方义尔不尔尤,尔不我刺将何求。暗呜叱咤索赵裘,拔剑三斫血为流。

反手自刭委道周,下报智伯死即休。噫戏吁豫桥黄草烟未消,中条积翠髙嶕峣。

我思昔游心揺揺,披图为尔歌长謡。嗟哉赵孟不再脱尔死,要使万古贞烈齐中条。

邢台豫让(国士)文化

一、豫让桥(国士桥)

见上介绍。

二、豫让祠

见上介绍。

三、豫让公园

见上介绍。

四、豫让典故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2、漆身吞炭

3、士死知己

4、国士

5、豫让三伏

6、豫让击衣

五、国士书院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巡按傅振商题写龙冈书院匾额改为国士书院,并在门外立石牌坊。

国士书院是傅振商在直隶省按察畿南、摄畿辅学政期间所改建的三所书院之一(包括正定府恒阳书院、顺德府国士书院、大名府天雄书院)。

1893年的邢台豫让桥

六、豫让桥市场

七、豫让桥街道

豫让桥街道,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地处襄都区中部,东邻晏家屯镇,南邻大梁庄街道,西邻桥西区达活泉街道,北邻会宁镇,面积26平方千米。

1998年,析豫让桥镇、会宁镇置豫让桥街道。2011年8月,由邢台县划归襄都区管辖。2011年末,豫让桥街道总人口8.6万人。截至2020年6月,豫让桥街道下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邢州北路158号。

八、豫让桥路

豫让桥路整段南起泉南东大街,北至郭守敬迎宾大道。以豫让桥的原址(即泉北大街交叉口)为界,桥北属于邢台县,桥南属于邢台市。今属邢台襄都区。

九、豫让桥派出所

慷慨燕赵,北有荆轲,南有豫让。

邢襄大地,还留下这么多豫让的符号,千年之下,豫国士也该安息了。

更多文章

  • 豫让——忠诚成就的义士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豫让,赵襄子,三家分晋,智伯,襄子

    作者:乔永胜《史记刺客列传》一共记述了五位刺客的故事,豫让是其中之一。(一)出身豫让是山西人。山西这个地盘,在春秋战国时多出义士。豫让曾经得宠于智伯,也就是智伯有恩于他。然而,智伯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却是被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因为正是他的贪婪,直接造成了晋阳古城历史上的第一次被淹,以及赵襄子与智伯间的

  • 豫让为智瑶复仇的行为,究竟是“忠义”还是“权责对等”?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智瑶,豫让,赵无恤,复仇,周平王

    灭掉智氏以后,赵无恤干了一件挺不厚道的事:他将智瑶的头颅加工处理,变成了一个酒壶。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加工成了便器。这种行为惹怒了智瑶的家臣豫让,于是决定刺杀赵无恤。但豫让毕竟不是专业刺客,所以第一次行动不但没成功,反而被赵无恤活捉了。抓住豫让之后,赵无恤劝他投降,但豫让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表示自己生

  • 豫让论——更像是一篇检讨书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智伯,国士,智谋,赵襄子,方孝孺,士大夫,豫让论,检讨书

    方孝孺〔明代〕明朝士大夫的文章真没法看,动不动就要“死谏”、死忠,大义凛然状;试以此篇之立意遍责明之士大夫,又有几人能做到?观孝孺之行,第一段恰像是在自己检讨自己啊。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

  • 士为知己者死——东周四大刺客之豫让

    历史解密编辑:过去的梦呀标签:赵襄子,豫让,士为知己者,智伯,中行氏

    春秋时期的刺客,与如今我们简单理解的杀手不同,那个时候,刺客们基本以“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信条,因此带有一些侠士的气息。有人曾说:刺客之道,以寡敌众,是勇气!刺客之道,杀身成仁,是忠义!刺客之道,三尺直剑,五步之内,血染金殿,王者畏惧,是勇气!刺客之道,舍身报恩,是忠义!本篇我们说说《史记·刺客列传》

  • 四年级语文上册42:第8单元 第26课《西门豹治邺》课堂笔记、微课视频、知识点、课件讲解、课课练~

    历史解密编辑:孩儿妈幸福生活标签:河神,官绅,百姓,魏文侯,西门豹治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 第26课《西门豹治邺》自学资料。——课堂笔记、微课视频、教材分析、课件讲解——课堂笔记微课视频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 第26课《西门豹治邺》微课:知识点一、人物介绍: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安邑 (今山西省运城市)人。魏文侯时任邺县县令,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

  • 重温小学课文《西门豹治邺》记忆暖暖,未知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笙箫尽陌标签:西门豹治邺,魏文侯,子产,周文王,西门豹,治邺

    提起「西门」大官人,你首先想到谁?是那位勾搭潘金莲伙同王婆请武大郎「趁热喝了这碗药」的痞商西门庆?还是和叶孤城决战紫禁城之巅的西门吹雪?或许不一定有人知道三千年前西门氏之始的商汤之臣西门疵,但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西门子。可记否,曾经出现在小学课本启蒙故事中的战国魏臣西门豹?西门豹的

  • 《太平广记》志怪短故事:除妖罗生门,西门豹再世?西门庆早生?

    历史解密编辑:岁月沉淀墨语标签:西门庆,太平广记,西门豹,罗生门,信平君

    一兰阳太守张遣,被罢了官,回嫣城老家赋闲。宦海沉浮,心累得很;久不事农桑,颇觉技痒。正值春播,该种的地都种上了;只甩了一块地还荒着,四四方方的有两亩左右,正中间一棵大槐树,亭亭如盖,阴翳蔽日。张遣纳闷,召人来问。都说,有那棵树影着,四周寸草不生,种啥死啥,多少年了一直撂荒。张遣很不理解:“砍了,不就

  • 民间故事——西门豹赠驴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西门豹,民间故事,问道,掌柜,盐店

    永乐埔对岸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妇,没有田地,靠卖豆腐过日子。 有一天,夫妇二人推磨磨豆腐,手忙嘴不闲,崂叨起西门豹来。老婆说:“西门大夫可真好, 破除了河神娶妻的迷信,没收了神头社首骗的钱财,用到修渠上,引水浇地,算得个清官哪!” 老头一听:“咳!咱没儿没女,也没田地。他破除迷信也好,引水浇

  • 战国传奇:西门豹治理邺城,亲送河伯娶媳妇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西门豹,魏文侯,邺城,太守,吴起,世子

    战国传奇:西门豹治理邺城,亲送河伯娶媳妇魏文侯考虑中山地远,必得亲信之人防守方保无虞。于是派世子击为中山君,世子击受命而出,遇田子方乘破车而来。世子击慌忙下车,拱立道旁致敬。田子方驱车直过傲然不顾。世子击心怀不平,于是派人牵田子方车索上前道:“世子击想问汝,是富贵者骄人呢?还是贫贱者骄人呢?”田子方

  • 古代名人智慧:西门豹顺势为制惩巫婆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西门豹,河神,魏文侯,邺地,娶妇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魏文侯时,西门豹做邺地令。邺地处在黄河中游,本是历史上的富地,但西门豹到任一看,却见田园荒芜,百姓逃亡。他大惑不解,忙问缘故。当地百姓告诉他:“本地风俗,一年要为河神娶一个媳妇。选到谁家女子,便打扮起来,放到河中床上,行不太远就沉下去了。有女儿的怕被选成河伯妇,带女儿出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