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刺客,与如今我们简单理解的杀手不同,那个时候,刺客们基本以“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信条,因此带有一些侠士的气息。有人曾说:刺客之道,以寡敌众,是勇气!刺客之道,杀身成仁,是忠义!刺客之道,三尺直剑,五步之内,血染金殿,王者畏惧,是勇气!刺客之道,舍身报恩,是忠义!
本篇我们说说《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刺客——豫让,讲讲他悲壮忠义的故事!豫让,晋国人,是晋国大夫智伯的家臣,智伯对他很敬重,并按照国士的礼节对待豫让,然而公元前453年,智伯在晋阳之战被韩、魏两家反水,赵、魏、韩联合起来杀死了智伯,并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智伯身死后,赵襄子甚至把他的头骨漆成饮具!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唉!侠士为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人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现在智伯理解我,我定要为他报仇而死,以报答智伯,那样我死而无憾了!)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修整厕所。他时刻怀揣着匕首,打算伺机行刺。有一天赵襄子正要上厕所时,忽然觉得心神不定,就下令把修整厕所的人抓来审问,这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于是将其逮捕。被审问时,豫让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却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家臣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
这次的失败并没有磨灭豫让复仇的心。过了不久,他把全身涂上漆,使皮肤溃烂,变成了一个生疮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以至于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朋友路过他时,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他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主君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最后,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提前一天,埋伏于赤桥之下,赵襄子到达桥边时,马突然受惊,他猜到是有人行刺,让手下人去查看,果然是豫让在桥下面。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我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以对待普通人的礼节来待我,我因此也以普通人的礼节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以对待国士的礼节对待我,我因此以国士的礼节报答他)
赵襄子听完很受震动,但为了自己的安全,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包围他。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便对赵襄子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掩盖别人的美德,忠臣为了完成信念不会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您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您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可是我还是想得到您的衣袍,让我刺几下,以表达我报仇的心意,那么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这就是豫让的故事,他舍身报恩,杀身成仁的事迹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为历代文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