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邹城市看庄镇有两个村子,分别为东柳下邑村、西柳下邑村,历史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柳下邑。柳下邑据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柳下跖的封地。柳下跖又名展雄,柳展雄,相传是当时贤臣柳下惠的弟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系战国、春秋之际奴隶起义领袖。“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
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邹城看庄镇柳下邑人,被历代统治者骂作盗跖,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之说,即指他。这有一说,他是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庄一带)人。
而在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古迹》中也有记载:“顾王城,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城北有墓,曰跖冢”。清康熙版《滋阳县志》则记:“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称盗跖者,在邑西三十里筑城自卫,能周济邻里,号曰顾王,名曰顾王城”。叶主绶《续山东考古录》:“樊县故城在滋阳西南二十五里,俗名顾王城……俗传盗跖所居”。
如按上述材料所记之地,即今兖州区黄屯镇堌城村。说这里就是盗跖的营地,当非空穴来风。黄屯曾介绍那里是西周樊国。据文物部门的调查,其他至今尚存有古城墙基础,长宽名约500米。古城墙遗址以东有平地,俗传当年的练兵场;又有土岗,俗称“牤牛堌堆”又称“点将台”。
早在奴隶社会,他就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他率领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惩恶扬善,杀贵族,救奴隶,攻城池,没收奴隶主的财物,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各诸侯国望风披靡。
据史载,当时他的活动范围由泰山以南的鲁国,到达了晋国、齐国的局部地区,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由于奴隶主统治阶级的镇压,起义失败,柳下跖也在作战中牺牲。”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荀子》一书称颂柳下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这支起义队伍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
人们怀念着这位杰出的奴隶起义领袖,铭记着他的丰功伟绩,在当今济宁市内的曲阜、兖州、泗水,乃至山东的章丘、河南的某些地区,仍然流传着柳下跖的动人故事,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铸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
有人污蔑盗跖是盗贼的祖先,但许多史学家并不能赞同这个观点,历史上有很多典籍提到过盗跖,并不只是在《庄子》中提过。盗跖可说是盗贼中的英雄人物,《水浒传》中梁山泊打的“替天行道”所严格贯彻的,就是他那唱响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宣传口号——“盗亦有道”。
参考资料:《孟子》《史记》《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