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燕王喜为什么要派兵偷袭赵国?

燕王喜为什么要派兵偷袭赵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海叔说春秋 访问量:2778 更新时间:2023/12/18 9:18:50

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为削弱。

此时之燕国,是燕武成在位。

这位燕武成王还是燕国少有的一代有为之君。燕武成王带领燕国大军大举向辽东扩张、向东胡进军,此时之燕国疆域达到了历史上的峰值。

但是,当年燕武成王刚刚即位的时候,列国尤其是赵国人是有怨言的,甚至还发动了对燕国的战争。

《史记》:“惠王七年卒。韩、魏、楚共伐燕。燕武成王立。”对于赵国,燕武成王显然是没有好感的。

因此,当秦国大军兵临邯郸城下,燕武成王趁机策反赵国边境武垣令傅豹。武垣这个地方,也就成为了燕武成王集结兵力攻打赵国的前沿阵地。

赵国面临的形势相当危险,西有秦国虎视眈眈,都城外更有秦国大军,东有燕国偷袭。此时的赵孝成王非常聪明,一方面派遣使臣前往列国交好,以应对燕国;一方面放弃武垣,全心全意对抗秦国。对赵国而言,受长平之战的影响,两面作战显然非常不利。赵孝成王此举为赵国赢得了时机。

邯郸之战后,战局渐稳,可是赵国的危机依然没有消除。秦国大军依然还在频繁的进攻赵国,长平之战后一年,秦国再次攻克了赵国的十几个县城,赵国再受打击。

燕国人此时再次落井下石,派遣大军偷袭赵国,攻战了赵国的昌城。燕武成王借此之两役,报了当年赵国偷袭燕国之仇。而这两次战争,或许也给燕国人带来了很大的自信心,对于继续扩张燕国势力、彻底征服赵国人,燕国人似乎充满了更大的激情。

赵国自长平之战后的几年里似乎可以说是流年不顺,平原君也随后逝世。平原君可谓是赵国人的顶梁柱,尤其是在长平之战后,若非平原君联合诸国,邯郸之战的逆转胜利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平原君死,燕国人似乎又看到了机会。

燕武成王为燕国人带来的自信心,让燕国人更加自信。当然,此时燕武成王已经薨逝,新任的国君是燕王喜。燕王喜当然也想取得对赵国的胜利,哪怕是偷袭之战。于是,燕王喜派遣使臣栗腹前往赵国吊丧平原君。

事实上,燕武成王之后是燕孝王,燕孝王之后才是这位燕王喜。燕孝王的运气不好,当上燕国国君不过三年时间就死掉了。燕王喜刚刚上任不久,也的确需要一场对赵国的胜利来证明自己。

于是,燕王喜发全国之兵,派遣兵车两千乘,兵力六十万,气势汹汹的冲向赵国。燕王喜想要干什么?这样的兵力显然已经是燕国所有的家底了,这样拿出来明显就是一场豪赌。目的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灭亡赵国。

为什么燕王喜会做出这样的决断呢?

第一,也就是几年前,燕武成王两次攻打赵国都取得了胜利,赵国不足为惧。

第二,燕王喜要取得更大的胜利,要超越燕武成王,才能真正证明自己是跟厉害的君主。

第三,栗腹在赵国出使,返回燕国的时候,带回来了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呢?那就是赵国全部是老弱病残,没有丝毫作战能力。

但不管是栗腹,还是燕王喜,他们都忽略了一支很重要的力量。这支力量就是赵国边境的廉颇的军队。栗腹看到的,只是都城里的老弱妇孺,而非真正的赵国军力。为了抵御秦国,赵国的主力军队大多部署在西线和北线而已。

燕王喜的这场豪赌,显然最后是彻底的赌输了。不仅输了这场战争,更是输掉了燕国的家底。

更多文章

  • 燕武成王的时代来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水清梦蓝PLUS标签:燕武成王,燕武,齐国,燕昭王,乐毅,燕国

    有的人本来就是上位不稳,燕武成王上位源于一场政变。这场政变在史书中没有具体的记载,只有“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一言,而公孙操大概率拥立的国君即为后来的燕武成王。燕武成王方当即位,韩魏楚三国即联盟攻打燕国,赵国亦在国际层面表达不满,而后数年之间又有齐国人攻打燕国之事,可见燕武成王在列国诸侯眼中,并非

  • 乐毅被燕惠王猜忌后,为何选择投奔赵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乐毅,燕惠王,赵国,齐国,魏国,燕昭王,秦国,周朝,先秦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此战,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激战于济西,结果齐国输掉了济西之战。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

  • 读史|即墨之战:燕惠王助攻,昭王死,乐毅逃,田单火牛败燕复齐

    历史解密编辑:木兮书影标签:乐毅,田单,齐国,骑劫,周朝,先秦,燕惠王,燕昭王,周昭王,即墨之战,四大名将

    公元前279年,即墨城出现这样惊人的一幕:1000多头身披红绸,双角顶着尖刀,尾巴上燃着火,在伴随着一阵阵喧天锣鼓军号声冲出城门,发狂般冲向燕国军队的大营。燕国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士兵们被逼得四处逃窜。骑劫带领的燕军溃散逃命,胶着了五年的即墨之战落下帷幕,齐国军队在田单的带领下,收回了被五国联军攻占

  • 王羲之楷書《樂毅論》筆勢分析:觀樂生遺燕惠王書

    历史解密编辑:未名斋主书法研究标签:楷书,笔势,写法,楷書,王書,晋朝,乐毅论,王羲之,樂毅論,书法家,偏旁部首

    王羲之楷书《乐毅论》笔势分析,精临示范:观乐生遗燕惠王书观:左右结构。十个笔势。左边,横爻势、两个竖笔势、立人势、竖笔势、奋笔势;右边,钩裹势、奋笔势、屈头势、虿毒势。多横画,注意横笔间距。“观”字笔势分析乐:前面几期中已经有三个乐字,看这两个“乐”字的笔势分析,可以看到上部两边“幺”与下部“木”笔

  • 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

    历史解密编辑:梦茹说娱标签:联考,释古之,金太阳,湖南省

    湖南省2023年5月高二年级金太阳联考(角标:♡)提前答案解析汇总:heimaojiaoyu.com.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 卷七·五子之歌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左传,大禹,后羿,太康,天子,卷七,五子之歌

    卷七·五子之歌太康失邦,启子也。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五子名字,书传无闻,仲康盖其一也。○须,马云:“止也。”汭,如锐反,本又作内,音同。[疏]“太康”至“之歌”○正义曰:启子太康,以游畋弃民,为

  • 人才招聘的学问,平台思维的燕昭王,重金打造燕国人才库—黄金台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燕昭王,燕国,齐国,乐毅,魏国,诸侯国

    不管国家也好,企业也好,在它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人才战略一直是很关键的因素,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能称雄的背后,都与它们制定的人才政策有关,魏文王依仗“西河学派”成就了魏国的崛起,齐威王打造的“稷下学宫”,让齐国一直能持续着大国的底蕴,而当时地处北方,在诸侯国存在感低的燕国,更是因为燕

  • 姬职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燕昭王末年

    历史解密编辑:滕浩博说萌娃标签:燕国,秦国,魏国,齐国,应侯,嬴政,燕昭王,姬职战国,四大名将

    姬职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前320年,燕国被齐国吞并,燕史供图。最早的时候,燕国不仅势力强大,而且一直都有霸权之野心。但是他统一天下的野心却迟迟没有得逞。此次他会不会再次崛起呢?在此之前我们不如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分析一下赵国。燕昭王末年,赵氏与之父魏国发生了激烈的争斗,进而被两家所联合攻打,国都建

  • 如燕昭王增寿数年,燕国能尽吞齐国之地吗?

    历史解密编辑:妈耶冯宝宝标签:燕昭王,燕国,齐国,乐毅,赵武灵王,田单

    燕昭王姬职,也是战国时期一位风云人物。于公元前312~前279年在位。在位期间干了两件大事,一是秦开大破东胡,一直打到鸭绿江边。再是以乐毅统率联军,把齐国打的只剩即墨、莒两城。燕昭王本是燕国放在赵国的人质,因为燕国内乱,被赵武灵王送回燕国,才登了位。即位后整肃吏治,招揽人才,改善民生,让燕国逐渐强大

  • 一千两黄金买死马,燕昭王求贤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飞飞酱故事标签:齐国,乐毅,秦国,燕国,死马,燕昭王,陈子昂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湣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