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能称霸一时全靠齐威王的政治改革,让稷下诸子一展才能

齐国能称霸一时全靠齐威王的政治改革,让稷下诸子一展才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3176 更新时间:2024/1/18 3:01:24

公元前386年,齐国田氏成功取代了姜齐,田和立为诸侯,列于周王室。战国时期的齐国实际上是田氏的天下。战国前期比较有影响的国君是齐威王,他统治齐国达到37年之久。战国时期各国竞争更为激烈,但是,根据《史记》的记载,齐威王继位之后,纵情于享乐,诸侯并伐。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威王初继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又云“齐威王之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百官荒乱,诸侯并伐,国且危亡,在于旦暮。”淳于髡以隐语说齐威王,齐威王迷途知返,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并展开了齐国的政治改革。

一、重视人才

齐威王政治改革过程中,在整顿吏治方面,主要采取了严罚重赏的措施。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他重赏即墨大夫而烹阿大夫,证明齐威王重视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官员赏罚的方针,严刑重罚,“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齐威王把人才当作国宝,这是齐国历代都没有的。

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相会。魏王将财宝比作国家的宝贝,齐威王则将各种才能优异的人比作国家的宝贝,梁惠王为此感到非常惭愧。齐威王不论门第高下,任用贤能之士。他既选用宗室子弟之有才者,如田忌;又选用贫寒之士,如刑余之人孙膑,赘婿淳于髡,出身平民的邹忌。还能听取邹忌的谏议,广开言路,奖励进谏。不仅如此齐威王还重视学术,招揽天下之士,设置稷下学宫,创立黄老之学,为田齐的统治服务。

齐威王之后的齐宣王子承父业,希望实现“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愿望,具有统一天下的政治愿望。齐宣王手下的稷下学宫为此勾画蓝图,齐宣王也更为看重士人的作用。齐闵王继承齐宣王之位,承先祖之余烈,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为己任,他在位的早年使齐国继续保持强国的地位,曾经与秦王并称为东西二帝。但晚年的齐闵王不听大臣的谏议,自以为是,许多大臣离开齐国,到了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齐国的政治管理思想与实践主要包括稷下诸子的政治思想与战国时期田齐政权的政治体制两方面的内容。

二、稷下诸子的政治思想

齐国稷下学宫,创始于齐桓公田午,经历六代国君,到齐王建时期结束。稷下学宫汇集了来自当时各个国家的才能之士,诸子百家争鸣其学说,是学术交流的中心,是教育基地,更是政论中心。稷下学士们“不治而论”,将管理国家的政治方案和设想或干国君,或成为他们的政治理想。现在将主要的稷下学者的政治论点分而述之。

1.淳于髡的政治思想

淳于髡历仕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齐襄王,特别在威王、宣王时期的齐国政治中施加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相与国君及其他朝臣的关系。对待国君,应当在礼节上尊重,则在小的方面能保存自身的名位,大可以实施政治才能,使国家昌盛。相还应当处理好与群臣之间的关系,使臣下团结在宰相的周围。

其二,用人方面,淳于髡主张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不能用无才能的人滥竽充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听认为只有那些能为国家做出实际贡献的人,才能是贤才,而那些“为其事而无功”的人,属于无用之人。

其三,吏治方面,淳于髡主张依法治吏,精简官员。因为官员太多了,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还滋扰民众。故《新序·杂事》记载“淳于髡等曰:‘三人共牧一羊,羊不得食,人亦不得息。’”

2.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此后的邹衍对齐国的政治思想乃至以后封建统治者的建国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齐宣王时,邹衍在稷下学宫,先学儒术,后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最终以儒术为其学术宗旨。

邹衍认为,从天地诞生以来,社会是按照五德为终始的,五德的转移又是仿照五行相克的规律进行的,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朝代的变迁如同自然的变化一样,也是受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支配,每个朝代的出现都有其出现的必然性。邹衍说“五德之次,无所不胜,故虞土、夏木”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为齐闵王称东帝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荀况的政治主张

荀况在稷下学宫时间很长,晚年成为地位很高的稷下先生。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主要主张有以下几点。

其一,礼法兼施的治国理论。他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解决社会纷争的基本措施是隆礼而重法。《荀子·性恶》认为,古代圣人因为看到人性本恶,所以“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其二,主张推举贤能的人做官。荀子反对以门第出身作为标准来推举贤才。认为贤能的标准是有德、有能、有功、合乎礼义。《荀子·王制》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他还认为举贤不要设定框框,不要按照等级顺序,应当根据其才能来举贤“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

其三,主张王天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各国互相吞并,只剩下几个大国,统一天下成为一种大趋势,稷下学者为此纷纷著书立说,提出统一天下的理论主张。荀子主张统一天下应当以仁为本,即“义立而王”,同时也重视武力的威慑作用,他认为通过武力的威慑,可以做到“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用兵不劳而天下服。”

其四,主张中央集权。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呢?荀子主张中央集权。荀子主张权出于一,即君主专权。就君臣关系而言,国君需要有制约群臣的权力,建立以相、使臣为骨干的中央官僚机构,在国君总摄之下工作,并对各级官员严格考核。为了实现统一大业,他主张“法后王。”

三、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体制

1.君主权力的强化

官僚体制是从世卿世禄制度发展而来,它较之于世卿世禄制,君权更为集中和专制。春秋末期之前,君权受到多方面限制,其中的高氏、国氏地位尤高。他们是周天子的命臣,居上卿之位,位尊权重。他们辅佐监督国君,代表国家出使国外,匡正君主过失,统帅大量的军队,齐桓公时有三军,高氏、国氏掌握二军成为国君的辅佐。到了齐平公时期,高、国权力丧失,田氏独占齐国政权。此时的周天子无力号召诸侯,不能派卿大夫监国,齐国的田氏独掌大权是时势的必然。于是,春秋时期为高、国二卿掌握的权力便掌握在田齐国君的手中。

在齐桓公时期,除了高国二卿之外,相的权力很大。一般情况是,高国二氏为上卿,相为下卿,齐国共有三卿。桓公时期的相,总揽枢要,制定行政法规,握有军权和外交权。战国时期的宰相与负责军事的将领分权并列,宰相本人的地位较低。

春秋时期齐国卿大夫时代为卿,自己据有采邑,世代相守,采邑中设有宗邑、甲兵,他们政治、经济、军事、宗法、祭祀诸多权力集于一身,有时能够为维护国君的权力做出贡献,有时也是危害君权的主要力量。但是,田氏代齐之后,齐国卿大夫多为受封不就封,或者在解职之后就封,且仅有土地税收,没有军队。

总之,战国时期齐国卿大夫集团权力下降,士人集团在权力上占据主要地位,他们辅助国君,增强了君权。战国时期齐国君权的加强表现在对官吏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齐威王重赏即墨大夫,烹死阿大夫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官吏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西周是严格的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时期在世卿世禄制度基础上,齐桓公时期,对一些才能之士通过考核进行了选拔。到了战国时期,选拔官员的渠道较以前更为增多,主要有三种。

其一,荐举。通过他人推荐或者自我推荐的方式获得出仕的资格。根据资料,以他人荐举出仕的机会为更多一些,如淳于髡在一天内向齐宣王荐举七人;王斗一次向齐宣王荐举五人任官;孙膑是通过田忌的推荐取得任官的资格的。在他人推荐的形式中,主要有上级官员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拔下级官员的权力,如邹忌任相时候,因“仕人众”,即选拔的官员过多,引起齐威王的不快。

但是这种荐举一般情况下推荐人要为被推荐人的品行和才能负责,如果被推荐人不能够合格地担任所任职位,推荐人要被追究责任。有才能的人能够亲自见到国君,通过自我推荐的方式使国君相信其才能,委以重任,如邹忌鼓琴论政,向齐威王自荐,得到赏识,三个月内得佩相印。

其二,依靠亲属、宠幸等关系进入官僚队伍,田氏做大将的很多,这当是亲属关系带来的结果。第三,军工仕进。田单在齐闵王时期本为临淄市椽,不见知,后来,燕国进攻齐国,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淄。齐故地尽附属齐。齐封田单为安平君”,并任相国。

总结

官员的选拔虽然方式不同,但是对官员为政才能还是非常看重的,故官员的考核制度在战国时期的齐国也放入的政治管理的日程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都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进行年终考核,根据官员政绩的好坏给予赏罚任免。齐国对官员的任用主要通过听官员的汇报工作,并派相关人员实地考察他们的工作政绩,通过多样方法的考察,来确定官员的工作实效,国君和主要统治者对地方官员的任命和考察尤为重视。

更多文章

  • 【战国时代】08齐威王凭什么那么牛?

    历史解密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齐威王,齐国,魏惠王,楚庄王,齐桓公,国君

    衣赐履按:齐威王(前378年—前320年),名因齐,齐桓公之子(此桓公非五霸之齐桓公),前359年继位。在田齐诸国君中,威王倍受称颂,在位三十九年,文治武功颇丰,有关他的故事流传甚广,我们择其二三摆一摆。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威王即位之后,不理朝政,“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淫乐长夜之饮,多么

  • 花天酒地的齐威王怎么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犹如山中清风标签:齐威王,齐国,齐王,邹忌,国君

    齐威王也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但在他刚上任的时候也是不管朝事。大臣都在为齐国担忧。这是邹忌走了出来,他知道大王爱弹琴,特意为大王抚琴。齐威王很高兴召见邹忌。邹忌以琴喻国,告诉大王弹琴和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齐威王让邹忌弹琴,邹忌只抚琴不弹说,我抚琴不弹,就没有办法使您开心;您有国家不治理,也没办法使百姓满

  • 战国第一王魏惠王如何与齐威王相爱相杀上演“相王”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金英说历史标签:魏惠王,齐威王,齐国,秦国,魏国,魏武侯

    喜爱和了解的先秦战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东周春秋以来,列国为争霸相互厮杀,直至战国七雄并立,最后六合一统并入于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政权一统。战国七雄当中,地处西北的偏僻秦国依靠商鞅变法,国力才得以迅速超越关东六国,成就了统一之业,而除秦之外的关东六国之中,本来也不乏极强极盛之势,却无一能力抗强

  • 孟尝君之父妒贤忌能?其实他尊贤不下齐威王,关键在士人为谁所用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孟尝君,齐威王,齐国,齐宣王,楚怀王,田忌

    田因齐是田齐的第四代国君,以尊贤好士闻名后世。公元前334年,魏、齐两国在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举行会盟,互相称王。自此以后,齐、魏两国国君对外正式称王,田因齐也就成了鼎鼎有名的齐威王。齐威王之时,田齐国力达到鼎盛,两次战胜强大的魏国,将战国初期的霸主给拉下马来。然而,之后齐国就陷入权臣无休止的内斗

  • 齐威王年轻时亲自朝拜周天子,为何后来却大骂周天子是二奶养的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齐威王,周天子,齐国,魏国,周王

    按照周朝的礼制,各诸侯国必须定期朝拜周天子,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并向天子汇报本国的情况。西周时的朝觐之礼尚如仪能够举行,到春秋时就已式微了。战国时代,周王权威一落千丈,几乎没有诸侯再去朝拜周天子。但齐威王却在年轻的时候亲自去洛阳朝拜过周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进入战国之后,齐国的田氏逐渐取代了姜氏

  • 为齐威王解困而立功,后却成魏惠王忠臣,转变源于燕国那场生死局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齐威王,魏惠王,燕国,魏国,齐国,秦国

    多年以后,齐威王有没有对后半生的胡乱作为心存悔意?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将魏惠王召来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与魏国一起称王。齐威王称王之举,其实更多是发泄对周王室致伯于秦的高度不满:齐国两次大胜前霸主魏国,都没能换来周王室的认同,凭什么让身处蛮夷之地的秦国登上霸主之位?既然当不上霸主,还不如自己称

  • “投鼎烹刑”-齐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齐威王,齐国,田忌,丞相,齐王,国君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

  • 同样是用酷刑整顿吏治,为什么齐威王成功了,而朱元璋却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托尼富标签:齐威王,朱元璋,孙伯灵

    同样是用酷刑整顿吏治,为什么齐威王成功了,而朱元璋却失败了?齐威王,熟悉历史的人应该很清楚这个君王,他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大,他有一句名言:“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如果你还不了解齐威王,那么,孙膑这个人总了解的吧?孙膑庞涓斗法,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几乎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

  • 齐威王两次战胜魏国,消灭威震天下的魏武卒,为什么没有称霸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齐国,魏国,田忌,秦国,齐威王,魏武卒,孙伯灵,四大名将

    战国时期的齐威王田因齐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刚刚即位时,喜好酒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混乱,诸侯相继侵伐齐国。后来他虚心纳谏,下定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大臣邹忌讽谏齐威王,劝他亲贤臣、远小人,经营霸王大业。田因齐听从邹忌的建议,三个月后就用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改革政治。

  • 燕王哙让位子之引发的谜团:燕昭王是谁?齐威王哪一年才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齐威王,燕昭王,燕王哙,齐国,齐宣王,周王室

    不经意间,这已经是第三篇有关燕王哙让位于子之一事的文章了。之所以会有第三篇,是发现之前的两篇相关文章,并没能完全消除这一事件过程中的种种谜团。燕王哙之所以让位于子,是受道家文化影响,学习古代圣王的禅让之举。这在当时并非孤例——公孙衍回到魏国后,为排挤政敌,就伙同张仪联合魏惠王上演了一场“禅让”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