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燕王哙让位子之引发的谜团:燕昭王是谁?齐威王哪一年才继位?

燕王哙让位子之引发的谜团:燕昭王是谁?齐威王哪一年才继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2718 更新时间:2023/12/9 19:14:00

不经意间,这已经是第三篇有关燕王哙让位于子之一事的文章了。之所以会有第三篇,是发现之前的两篇相关文章,并没能完全消除这一事件过程中的种种谜团。

燕王哙之所以让位于子,是受道家文化影响,学习古代圣王的禅让之举。这在当时并非孤例——公孙衍回到魏国后,为排挤政敌,就伙同张仪联合魏惠王上演了一场“禅让”大戏。虽然魏惠王禅让不过是一场表演秀,只为博得贤明的名声,但几乎同一时代发生的两次禅让事件足以证明,道家文化在当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不过,禅让虽然是众人公认的“美德”,可真落到自己头上,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坦然接受。

对于燕王哙和子之,“禅让”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人都没啥意见。可燕国并非是他们俩的燕国,还有其他众多的利益相关人。对于这次禅让,最为不满的人,莫过于燕王哙的太子——姬平。既然是太子,原本就是燕国的合法继承人。却不想,父亲突然将王位禅让给了一个外人;不仅如此,为确保禅让成功,父亲还将燕国各级重要官员的任免权,全部转交给了相国子之。所以,太子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位落入外人之手,却毫无一点办法。

除了太子平,将军市被也是其中最为积极的反对者。因此,市被与太子平频繁密谋,阴谋推翻子之。

燕国内部的不和,很快就被齐人知晓了。齐宣王立即意识到,这是攻破燕国的好时机,便派人去怂恿太子平造反:“寡人听说太子深明义理,要废私而立公,整饬君臣大礼,明确父子之位。寡人的国小,不足以担任先锋和后卫;虽然如此,敝国军队还是听从太子调遣!”

齐国再弱,也比燕国要强。得到了齐宣王的承诺,太子平与市被二人顿时信心大增,马上纠集同党去围攻王宫。不想,王宫守备森严,二人攻打多时依然未能攻破。将军市被顿时慌了神,临时倒戈前去攻打太子平。最终,将军市被战死,燕国也陷入了持续的内乱。

这时,齐军才趁机大举入侵,仅仅花费五十天就占领了燕国全境!

然而,历史却在此留下了一个谜团:在燕王哙让位所引发的内乱中,太子平究竟到哪去了?

由于燕国人心涣散,很多燕国城邑在遇到齐军时都是不战而降。燕王哙死在内乱之中,齐人事后还“禽子之而醢其身也”(《竹书纪年》);可太子平的遭遇如何,却存在多种不同的记载。

《史记·燕世家》记载,“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这意味着,太子平在内乱中幸存了下来。但《史记·六国年表》却存在不同的说法:“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太子平死于内乱的说法,也得到了《竹书纪年》的佐证:“燕子之杀公子平”。

与此同时,另一记载也从侧面证实了太子平之死。《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为燕王,使乐池送之”。既然被立为燕王的是公子职,而不是太子平,这不就说明太子平是死于内乱了吗?

不过,清代学者梁玉绳却存不同的说法。他认为,公子职被立为王,是在燕王哙死后、太子平未立之前。因为燕昭王正式继位时,是在齐国占领燕国两年之后;而赵武灵王送公子职入燕,却是在子之二年。两个事件彼此间相隔了三年,在燕昭王之前确实可能存在过一位燕王。然而,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公子职入燕最终到哪去了?他的王位会被燕人承认吗?

在发掘的燕国青铜器中,后人曾找到了多件青铜器物铸有“郾王戠(zhí)”的铭文。所谓“郾王戠”,应该就是“燕王职”。这说明,公子职确实曾被立为燕王。立公子职为燕王一事,也得到了《竹书纪年》的证实。既然如此,那么太子平是燕昭王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如果太子平还在人世,赵武灵王凭什么千里迢迢地护送另一位燕国公子去作燕王?

因此,正常历史的发展过程应该是这样:燕王哙让位于子之,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因不服而作乱,结果双双死于内乱;燕王哙死后,赵武灵王护送公子职入燕,却被子之拒之门外;直到三年后,子之被杀、入侵的齐军也失去人心,燕人这才正式推举公子职为王,是为燕昭王。

燕王哙让位于子之这一事件,还让后人对田齐的世系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

《史记·燕世家》中明确记载,燕王哙让位后,是齐闵王灭了燕国。可《战国策》与《孟子》都记载,灭燕国的应该是齐宣王。后人考证,太史公所记载的田齐世系,首先是漏掉了悼子、田侯剡(yǎn)两代国君;其次,《竹书纪年》记载齐桓公午(田齐国君)在位十八年,可太史公却称他仅在位六年!因为上述的种种疏漏,太史公就把齐威王、齐宣王的执政年代往前推了二十二年,才造成了齐闵王灭燕的失误。

不过,这种说法似乎也有破绽。

公元前257年,在长平决战一年后,秦军再度围攻赵国邯郸。长平之战损失巨大的赵国,无力单独抵抗强大的秦军,被迫向魏国求援。可魏安釐王虽然派出了援军,却因惧怕秦国,命令军队滞留在魏赵边境之上,迟迟不肯进军。为了安抚赵人,魏王专门派出辛垣衍进入邯郸,劝赵国尊秦王为帝。

恰巧此时,齐国鲁连仲也在赵国游历。听说此事后,鲁连仲便主动提出要与辛垣衍当面辩论此事。两人辩论期间,鲁连仲就提及了齐威王的一段往事:“先前齐威王曾实施仁义,率天下诸侯去朝见周天子。当时周王室贫穷而弱小,无人前来朝觐,唯有齐威王去朝见了他。一年多之后,周烈王驾崩,诸侯纷纷前往吊唁,可齐威王落在了后面。为此,周显王大怒,派人到齐国谴责道:‘天子去世就如同天崩地裂,连新天子都睡在草席上守丧,可东方的藩臣田婴齐竟然最后才到,那么就应该斩首!’齐威王听了,也怒上心头,破口大骂:‘呸!你妈不过是个奴婢!’”

齐威王怒骂周显王母亲一事,虽然由鲁连仲转述,但很大程度上是史实。因为后来周王室对待齐国的方式,与此很是相符。桂陵、马陵两战中齐军大胜魏军、将战国首任霸主拉下神坛后,周显王并没有顺水推舟地任命齐威王为新任霸主,反倒是出人意料之外地致伯于秦孝公——这不是很奇怪吗?

此时的秦国,虽然因商鞅变法而日渐变强,却还没有充分体现出雄霸天下的强大实力。周显王为何偏偏要致伯于秦孝公?

如果不是周显王早年间与齐威王有过过节,周王室这般操作怎么也说不过去。而且,就在周显王致伯于秦孝公后数年,对周王室彻底失望的齐威王就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南)与魏惠王共同称王——既然周王室不肯致伯于齐,那么这个霸主之位也就不值得稀罕了,我还不如直接称王!

以此而言,鲁连仲说齐威王大骂周显王一事,很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这一事件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点:周烈王去世之年。周烈王在位七年,去世时是公元前369年。按鲁连仲转述的这一故事,那么齐威王至少在公元前370年就已经是齐国国君了。这与太史公所记载的齐国世系较为吻合。

可按后人全面梳理的田齐世系,齐威王却是在公元前356年才继位——这显然与鲁连仲转述的这段历史衔接不上!

由此,田齐世系就出现了前后无法兼顾的矛盾:如果按太史公之说,那么田齐世系就无法与齐宣王灭燕相吻合;如果将田齐世系往前推二十二年,又无法与齐威王大骂周显王这一事件相吻合。

解决这一矛盾的症结点,就在于齐威王的执政时长。如果想前后兼顾,恐怕齐威王执政时间就应该是在五十年以上,而不是《史记》记载的三十七年!

燕王哙让位于子之这一事件,虽然是标志性的历史大事,但现存史料确实存在不少疏漏之处。燕国远离中原,列国史家都鲜少接触燕国,以致其历史多有疏漏可以理解。可作为燕王哙让位之乱的直接受益者,齐国史家对此事的记载也颇多错谬之处,这就有些令人莫名其妙了。正是由于燕、齐二国对此事的记载都模糊不清,才会出现这么多矛盾之处,让后人难以探究其中真相。

真实的历史确实存在,可要找出历史的真实却往往是白费力气。这或许就是历史研究的最大无奈吧!

更多文章

  • 田氏代齐,在齐威王的治理下,齐国咸鱼翻身,人才济济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齐威王,田氏,齐国,魏国,魏文侯

    大家好,这里是9527的七。一个喜欢历史的理科生。今天讲讲田氏代齐后齐国崛起的故事。齐国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第一功臣姜子牙的封国,地处沿海地区(山东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在齐桓公姜小白的时候更是做过春秋霸主,是个的老牌强国。但是到了春秋后期,礼乐崩坏,在公元前403年,九鼎一响,三家分晋,周

  • “围魏救赵”:齐威王的政治博弈,远比孙膑“桂陵之战”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多臻贵讲历史标签:魏国,齐国,秦国,孙膑,齐威王,孙伯灵,魏惠王,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四大名将

    通常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变法”被视作战国中期的标志,但探究中原霸权标志事件为公元前352年齐魏“桂陵之战”,“桂陵之战”魏国扩张疆域巩固霸权的战略未能实现,折损数万“魏武卒”、与赵国结下宿仇、被秦国偷袭河西,齐国与楚国挑战魏国中原霸主的地位重回混战局面,魏国无暇西顾使秦国“商鞅变法”得以推行迅速

  • 资治通鉴故事10:烹阿大夫——齐威王整顿吏治用猛药

    历史解密编辑:学霸修炼宝典标签:齐国,秦国,战国,齐威王,魏文侯,历史故事,资治通鉴故事

    齐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与一代雄主齐威王的出现密不可分。这里稍微回顾一下齐国的历史。齐国本来是周朝时候姜太公——姜尚的封国。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立下了大功,所以就被封在齐国。后来传到齐康公的时候,齐国的权臣田氏崛起,就把齐康公赶到了一个海岛上,田和自己称为齐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

  • 匪议东周(四十六)战国也有霸主,首先是齐威王,然后是秦孝公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齐威王,秦孝公,齐国,秦国,诸侯国,周王室

    在读历史课本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说法,里面说的是这两个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君。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分析了春秋如何称霸,怎样的国君才能称得上正在的霸主,东周礼制决定的。阅读东周列国的故事,我们发现按照这样的礼制,其实在战国时期也有霸主出现,而且不只一个。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

  • 人才盛况难复现,是后世齐王不再好贤,还是齐威王用人令人失望?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齐威王,田忌,齐国,魏惠王,齐宣王,孙伯灵

    齐威王是齐桓公田午之子,以重贤用士、海纳百川而闻名于后世。齐威王即位之初,田氏代齐不久,国内政局还不稳定。加之初期齐威王不理朝政,凡事都委任于卿大夫,使得齐国屡屡遭受周边列国入侵,被他国抢占了不少土地。为稳定政局、增强国力,齐国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强有力的政治改革。可当前形势下,谁能说服齐威王改弦更张、

  • 你有因看错人被骗过吗?齐威王的辨人之术!夜读《资治通鉴》

    历史解密编辑:拙言问史标签:齐国,战国,卫国,齐威王,资治通鉴

    天黑路滑,社会复杂。你是否觉得自己,无法精准辨别身边的人,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齐威王,通过他人的传言,精准辨别忠奸的故事,学学他的辨人之术。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老板,是一个名垂青史的国君。有一日,他召见了即墨大夫,到跟前问话:“你当了即墨大夫过后,每天都有人来跟我说

  • 齐威王即位后纵情声色、不理朝政,为何后来能建立齐国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齐威王,朝政,齐国,魏国,魏惠王,田忌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出自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口,这位君主在位36年,将齐国推到了新的巅峰,但是他初登基之时,却一派“昏君”之相。齐威王即位后纵情声色、不理朝政,为何后来能建立齐国霸业?选贤举能齐威王于公元357年继位,当

  • 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怪癖——长夜喝酒放歌

    历史解密编辑:铁菩提今日说法标签:战国,高超,齐威王,淳于髡

    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怪癖——长夜喝酒放歌。每当夜幕降临,星月争辉的时候,他都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混混沌沌地过日子,朝政一片昏乱。淳于髡总想找个机会,劝说国王彻底转过弯来。这天,齐威王大摆宴席,席间邀淳于髡陪酒。淳于髡认为机会来了。席间,齐威王端起酒杯问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说:“臣喝一斗也

  • 齐威王的引路人,梁惠王的座上宾,搞孟子心态的好朋友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孟子,齐国,魏国,周朝,先秦,齐威王,梁惠王,魏惠王,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淳于鬓 形象)淳于髡这个人,被太史公司马迁安排到了《史记·滑稽列传》当中。这里的“滑稽”,不是个贬义词,而是个褒义词,主要是指性格活泼,搞笑幽默的人。那淳于鬓幽默么?答案是很幽默,相当幽默。他名字中的“鬂”字,其实是一种古代刑罚的名字,受了这种刑的人,往往要被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作者本人不太爱打理

  •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到底是指楚庄王,还是齐威王?

    历史解密编辑:西府赵王爷标签:齐威王,楚庄王,齐国,魏国,扁鹊,齐桓公

    一鸣惊人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但在故事主人公上,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的人说讲的是楚庄王,有的人却说是齐威王。那么,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是谁呢?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天生一副好嘴,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数次出使列国,嘴巴上都没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