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荀子的“治气养心”术

荀子的“治气养心”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家庭医学 访问量:2141 更新时间:2024/2/13 23:19:52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学家与养生家。荀子的养生理论注重“治气养心”,非常重视心的作用。荀子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故而要“化性起伪”,就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雕饰,达到一种人为之力所养成的人格。因为人的意志与血气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所以当人心的认知、意志、血气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时,人的心也就会转化为道德的功用,表现出一颗极具价值的引导之心,可以引导人心善。

图片来源:摄图网

荀子认为治气养心首要的是要以“礼”为养。因为人在动用感情、意志、思虑时,如果遵守礼仪就会平和顺通,反之则会颠倒错乱;人在衣食住行时,遵循礼则会和谐有节,反之则会犯忌得病;人在容貌、态度及在进退、行走时,遵守礼则会温柔儒雅,反之则会粗野浅陋。可见,礼仪对于身心修养的重要性。

荀子还认为要以“人”为养。《修身》篇中写道:“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所谓“莫要得师”,是与礼分不开的。在荀子看来,老师就好像指路明灯,没有老师,人们就无法识别前方的一切。他非常重视学习,故而《荀子》一书开篇就讲劝学。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养心只向内要求还不够,还要有向外的要求,那就是“由礼”“得师”和“一好”。

所谓“莫神一好”,就是要专一。在《劝学》篇中,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习如此,修身也一样,心神宁静虚一,人就会忘却一切忧愁、欲念、贪婪,这种状态对平时心智劳累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和精神疲劳会起到很大的释放、减轻作用,使“心”逐渐置于安静祥和状态,抛却或者化解外物带来的烦恼,修心静意,安身立命。

荀子还在《不苟》篇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认为君子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做到真诚;拥有了真诚的赤子之心,就会自觉遵守仁义礼智信,守住仁德,从而奉行道义圆满自己的品德。

荀子认为“治气养心”才能精神无忧,身体无。治气养心,治气为先,养心为重,身心兼养,可得延年。既修行品德,化性起伪,崇善扬善,而获得坦荡的心胸、乐观的心态,同时也要学会情感控制,保持平和之心。说到底,治气养心之道正是儒家内圣之学在修身养性领域的一种体现,内圣就是追求人道德与情性的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让人洗去了心智上的尘埃,从而获得神清气爽,自然通畅。

荀子认为,治气、养心之术就是对人的心智与情志矫枉过正,养心正性培养一颗平和之心。迪我们为自己的心建造一座心宅,经常打扫,不让它被烦恼和灰尘掩埋。时常在心宅里静一静,随时洞察自己的内心之景,确保心灵不“中毒”“生病”。 这也正是是荀子修身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启示与指导。

文/春华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标签: 荀子养心修身劝学解蔽治气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韩国明明推行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韩国,战国七雄,秦国,申不害变法,诸侯国,魏国,郑国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

  • 商鞅申不害皆是法家,同时变法,最后结果却是秦灭了韩!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商鞅,商鞅变法,变法,秦国,法家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商鞅和申不害变法的差异,开始后文的阅读吧!韩国缺乏一种开明的政治氛围,尤其是在用人制度上,“贵亲”之风盛行,重要官职几乎都由公族掌控。韩国在用人制度上的保守,与它在晋国的经历有关。虽同出晋国,韩氏以公族的身份受到分封,而赵氏与魏氏并非晋的同姓,两家的强大源于晋无公族和对异姓的重

  • 【战国时代】11制度执行之殇——申不害的自相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宰相,张居正,法度,韩昭,申不,堂兄

    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当韩国宰相。申不害原是郑国人,研究黄老之道,自行向韩昭侯推荐。昭侯任命他当宰相,内政上进行改革,外交上觅取和平,十五年间,终因申不害在世,韩国跃升为一等强国。有一次申不害推荐他堂兄当官,韩昭侯拒绝,申不害老大不高兴,对韩昭侯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韩昭侯说,我在你这里学到

  • 变法图强的时代,申不害在韩国做了什么?浅述申不害及其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青瓷清茶倾城标签:变法,魏国,商鞅,秦国,齐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联合了韩、魏两家灭掉了智家,曾经强大的晋国从此分崩离析,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经开始渐渐的形成了。三家分晋之后,赵国获取了晋国以北的土地,而韩国则取得了晋国南部的土地,而与之的魏国则是取得了剩下的土地,至此曾经强大的晋国被韩赵魏瓜分完毕。和智家的死磕,赵国虽然出力最多,但是他们自身的

  • 申不害变法下的韩国,为何第一个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义说历史标签: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变法,法家,申不

    战国时代,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后而一跃成为强国,有劲韩一说,天下劲弩皆出自韩国,可仍旧没有改变韩国灭亡的命运。为什么和商鞅一样都是法家代表,商鞅变法能让秦国一统天下,可申不害变法下的韩国却在七雄争霸中第一个就灭亡呢?01.秦国拥有践行法家思想的社会基础秦人自古崇尚勇力,而且有着很深的戎狄习俗。这使得他

  • 申不害变法却基于黄老之术?与其说是变“法”,不如说是变“术”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黄老之,魏国,申不害,郑国,申不害变法,魏惠王

    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国力最弱。甚至连后来被韩国吞并的郑国,都曾屡屡击败韩军。韩国之弱,由此可见。不但如此,在进入战国后,韩国政坛还发生过一件惊天大案:公元前371年,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严遂雇佣聂政刺杀了相国侠累,还连带杀死了韩哀侯等等数十位韩国政要!幸亏韩国太子若山被大夫许异一脚踢倒,才避免了韩

  • 申不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韩国,秦国,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是百家争鸣时期有名的法家代表,他才能出众,提出的变法措施使得当时的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没有受到大国的侵略,使得韩国从一个四面环敌的小国成长为了一个大国,但是因为韩国先天上的缺陷,再加上政策上对于统治者的高要求,所以申不害的变法最后还是没有成功。申不害变法申不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是早

  • 法家之围城:申不害的“术”,为何没能彻底改变韩国?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商鞅,秦国,商鞅变法,变法,申不

    先秦诸子百家的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春秋时,诸侯之间好歹沾亲带故,战争还能点到即止,周天子好歹还是名义上大哥,还能就维持国际秩序发挥一些作用,争霸的诸侯还愿意拿天子盖章。但随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王室的信誉和形象大大受损,诸侯之间的战争再不是争霸即可,进入了弱肉强食的兼并丛林,不变法不图强,就

  • 商鞅用法,申不害用术,那用势的慎到,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商鞅,慎到,齐国,秦国,科学家,春秋战国,申不害用术

    (古邯郸城)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邯郸是河北省的一个城市,很多人打趣说,河北这个省很没有存在感。现在有没有存在感作者不知道,但在古代,河北却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地方。就比如它治下的这个邯郸城,从战国开始,就一直充满了传奇色彩。邯郸的赵王宫建造的富丽堂皇,蓬荜生辉,邯郸的街道更是星罗棋布,集市更是熙熙

  • 一次“示弱”的外交,成就了一位“郑之贱臣”,申不害强韩的15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忘信仰标签:魏国,秦国,齐国,外交,魏惠王,韩昭侯,商鞅变法,历史故事

    翻开《史记·韩世家》,我们就会发现,战国时期在大国夹缝之中求生存的韩国真不容易,不是被魏国欺负,就是被秦国教训。生活过得那叫一个憋屈。估计当时的韩人最后悔的就是,怎么偏偏就出生在了韩国呢,担惊受怕不说,受尽白眼也不提,但分分钟都可能丢了小命,这就让韩国民众无法接受了。不过韩国能够跻身战国七雄之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