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燕王哙:剥夺亲生儿子的利益,让外人当王,三年之后,国内大乱

燕王哙:剥夺亲生儿子的利益,让外人当王,三年之后,国内大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1339 更新时间:2023/12/7 2:36:32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燕国国内酝酿着一场惊人的阴谋,燕国总理子之筹划着谋朝篡位。

按说谋朝篡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已经不值得大惊小怪了,但子之的谋朝篡位还是很值得大惊小怪一下的,因为打法实在太不寻常,一步一步全靠忽悠。忽悠得燕王哙一门心思想学圣人的榜样,完成禅让这项人间壮举,通过伟大人格力量的感召和大公无私的情操,让燕国走向辉煌。

子之已经成功了一多半,唯一的障碍就是太子。于是,燕王哙面临着一个也说不清是艰难还是容易的选择,那就是:要不要剥夺亲生儿子的利益来成全一个外人呢?

血缘关系

谁是亲人,谁是外人,这看上去属于实然问题。亲生父子,有着最近的血缘关系,当然是最亲的亲人。子之虽然有可能出身燕国贵族,和燕王哙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血缘关系,但无论是多是少,总不可能比父子关系更亲。

所以,对于燕王哙而言,太子是亲人,子之是外人,这本该是清清楚楚,不言而喻的。

问题是,血缘关系本身虽然属于实然问题,但要不要采纳血缘关系作为判定亲疏的标准,这就属于应然问题了。

历史上很多以伟大事业相号召的组织,都是以后天选择的组织关系作为最核心的亲缘关系,而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即便不被公然弃绝,至少也要排在组织关系之后。

燕王哙在理想主义情怀和自我牺牲的悲情当中一边沉沦,一边享受,精神得到升华,不再像凡夫俗子那样把血缘关系看得那么重要了——尧之所以成为圣人,不就是因为这一点吗?

于是,燕王哙把人事任免权全部交给了子之,让子之以国君的身份行使国君的权力,燕王哙自己告老退休,不再参与政事,终于走完了禅让事业的最后一个程序。

这位伟大的国君不但没给自己留半点退路,也断绝了太子对于继承权的最后一分期待。那么,事情做到如此决绝的地步,会不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尧舜事业重现江湖呢?

很遗憾,并没有。

贤才的标准

韩非子》拿燕王哙做过反面素材,说燕王哙既有高贵的血统,又有广袤的版图和庞大的军队,但他对声色犬马之类的享乐毫无兴趣,甚至亲自拿着农具在农田里操劳,何等的忧国忧民啊。即便是传说当中的古代圣王,勤政为民的程度也超不过他。

但他竟然落到身死国破的下场,被子之篡了权,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他不懂得用人之道嘛。

如果《韩非子》这段内容真实可信的话,那就意味着燕王哙是一个真心诚意的理想主义者,而且真心诚意地为国为民,辛苦我自己,幸福千万人。

以这样一个人,毫无私心地委任贤人,不就像是《三国演义》里边刘备诸葛亮的态度吗?诸葛亮隆中高卧的时候,对刘备而言寸功未立,但刘备不惜三顾茅庐,没人觉得刘备有错,等到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没人觉得刘备有错。

那么,燕王哙和刘备的差异仅仅是看人眼光的差异吗?

如果韩非子看过《三国演义》,肯定对刘备不以为然,觉得所谓三顾茅庐只是特殊处境下的特殊办法,谁让刘备没本钱呢,但这既不是常态下该有的规范操作,也不是管理学的正道。

你看,刘备听说过诸葛亮的名声,一番交谈之下又被诸葛亮的政治见解折服,于是对诸葛亮委以重任,而这个时候,关羽、张飞的不服气当然合乎情理——凭什么让一个毫无业绩的年轻人坐上高级职位呢,凭什么让他来管我们呢?

在韩非子看来,好眼光不如好制度,而所谓选拔贤才,一个人到底是贤还是不贤,不该全凭领导的主观判断。

韩非子的意见是,贤才不该是被领导慧眼识别出来的,也不该是被领导礼贤下士请出来的,这么做的话,完全把关系搞反了。

正确做法是让业绩自己说话,随便是谁,只要业绩达标,自然就会得到提拔。所以英明的君主并不在乎什么慧眼识人,选贤任能,因为人才自己就会争相为君主效力。韩非子又拎出燕王哙来批评,说燕王哙就凭自己一双自以为高明的慧眼,把子之当成贤人,却看不上真正贤能的荀子,这不,遭报应了,死得好惨。

从这段内容来看,燕王哙和荀子竟然有过一段交集。当时荀子应该还很年轻,不被燕王哙看重倒也情有可原。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这些事情也许是听老师亲口讲过的吧。

转过年来,周慎靓王辞世,周赧王继位。

燕国政变

第二年,也就是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子之接受禅让的第3年,出大事了。燕国将军市被和燕王哙的太子联手,发动了一场武装夺权的政变。

这场政变将在后来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深刻影响战国时代的国际秩序。对于这场政变,《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当详细,首先交代的是,子之为王的第3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和太子平密谋,准备对子之发难。

从这段内容来看,子之虽然像舜圣人一样通过禅让掌权,却不具备舜圣人的政治能力,反而把国家搞乱了,以至于被太子平看到了翻盘的机会。

你可能会对这里出现的人名感到好奇——太子平的名字倒很正常,但将军市被,姓和名都透着古怪。“市”作为姓氏,渊源无从考证,“被”之所以能被用作人名,是因为当时睡觉盖的不叫被子,而叫寝衣,“被”在当时有“覆盖”、“表面”和“到达”的意思。太子平和市被貌似准备趁乱发难,挽救祖国于危亡之际,但问题是,子之真的把燕国搞到大乱了吗?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子之应该很得民心,不大像真把国家搞乱的样子,而且说子之在3年间搞乱燕国,相当不合常理。

首先,子之掌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权交接虽然不是继承,而是禅让,但怎么看都属于平稳过渡。而且历史上但凡篡位,篡位者必然会想方设法邀买人心,反正抢来的产业挥霍起来并不心疼。子之作为政坛老江湖,不大可能突然患了失心疯,用各种倒行逆施给自己败人缘。

所以更有可能的是,所谓“国内大乱”只是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往子之头上泼的脏水,可信度并不太高。无论燕国国内大乱与否,太子平反正都要找机会翻盘。当他开始谋划的时候,齐宣王派人传话说:“听说太子您准备整饬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申明父子之间的合法继承权,这可真是太正义了,我们齐国特别愿意听候您的差遣。”

齐宣王这番话,说得正义凛然,道貌岸然,但他是真有如此充沛的道德意识,还是别有用心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刘备燕国国君燕王哙诸葛亮齐宣王

更多文章

  • “抄作业”翻车:燕王哙仿效尧舜主动禅位给大臣,结果被砍成肉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燕王哙,子之,齐国,燕昭王,齐宣王,燕国

    文|格瓦拉同志在漫长的帝王时代,史官们喜欢将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吹捧得无比高尚,殊不知它只是篡位的“遮羞布”而已,充满赤裸裸的谎言,根本没有想象中那般温情脉脉。不过,历史上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却偏偏相信“禅让”制不仅存在,并且是大公无私、道德高尚的体现,甚至还有一位帝王跟尧舜“抄作业”,主动让位给大

  • 燕王哙禅让王位,究竟是过于理想还是被逼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齐国,子之,王位,燕国,苏代,先秦,周朝,燕王哙,齐宣王,历史故事

    在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时间长河里,要说燕国是存在感最低的强国,估计没有多少人反对。首先,燕国的开国国君名为昭公,是西周首任国王周武王的儿子,身份尊贵。但由于燕国远离中原地区,所以我们在春秋相关的史料记载里,只能看到燕国经常被北方游牧民族欺负。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强大了,游牧民族欺负不了他了,又换成被齐国欺

  • 从燕易王的燕国称王,到燕昭王的招贤纳才,燕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燕国,齐国,秦国,燕易王,燕昭王,赵武灵王

    燕国历史上出名的国君不多,燕王哙算得一个。当时的燕国处于燕易、燕王哙和燕昭王过渡之期,燕易王时燕国受齐国之侵扰,国力受损。燕易王在位期间,重用苏秦等臣,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与齐国对抗之中。齐国借攻燕之机,宣示齐国霸权,燕国不再能够置身事外。史书有:“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燕王易的夫人中有

  • 那些年寸土不争的燕国人,那些年担惊受怕的燕桓侯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燕桓侯,诸侯国,部族,周天子,齐国,戎狄,燕国

    燕宣侯以来,燕国的国力似有衰退,对周边如山戎、孤竹等族群的威慑力大为削弱。燕穆侯、燕宣侯大概都曾主动向诸侯国们请求政治庇护,可见燕国当时所属区域是呈现收缩策略的。公元前771年的镐京之乱而后,整个天下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其中又以北方的戎狄部族和南方的蛮夷部族为最强,但这些部族处于边缘地带,而且长期处于

  • 身为秦相又是秦王政姻亲的昌平君,为什么选择叛秦成为末代楚王?

    历史解密编辑:告诉航海家标签:秦王政,昌平君,楚王,嬴政,秦国,秦王,秦昭襄王,秦相,周朝,先秦,春秋战国

    昌平君是秦王政亲政后极为重要的人物,不但是封君,而且高居相国之位,还与秦王政有两重亲戚关系。可以说,昌平君位高权重,尊贵之极。然而,昌平君最后还是选择叛秦归楚,在明知楚国已经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接手了楚国,与楚国大将项燕一起抵抗秦国到了最后一刻。为什么身为秦相,又是秦王政姻亲的昌平君,要选择叛秦成为末

  • 楚国末代楚王芈启:秦国的昌平君,秦昭襄王的外孙,秦始皇的表叔

    历史解密编辑:校草不咋帅标签:嬴政,秦昭,楚国,秦国,昌平君,秦王

    楚考烈王熊完在位25年,前238年去世之后,其四个儿子先后都当上了楚王,分别是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和楚王启,其中楚王启的一生经历颇为传奇,今天就来说一说楚国末代楚王芈启:秦国的昌平君,秦昭襄王的外孙,秦始皇的表叔。战国时期列国有质子于他国的惯例,楚国也不例外,比如楚顷襄王先后质子于秦国和齐国,其

  • 谁是昌平君?秦国丞相,也是末代楚王,找到他的真名用了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昌平君,丞相,秦国,嬴政,吕不韦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存在着诸多至今都无法解释的疑点。秦始皇陵作为中国第一座规模庞大的陵墓,迄今为止都无人敢挖掘。它把秦朝的所有神秘都一同深埋在了地下。两千年过去了,秦王朝还是那样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关于它有很多的记载,有传说也有史实。但我们对其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史料记载或者墓葬挖掘之

  • 神秘的昌平君:秦国丞相,末代楚王,真名在2000多年后才被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明鉴标签:昌平君,秦国丞相,秦国,嬴政,王翦,秦军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秦朝是一个让大家都充满了感慨的时代,一方面它一扫六国,统一全国,第一次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做出了不少为百姓所抗拒的事情,所以二世而亡。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在那个时代,除了有秦始皇、李斯这样的名人,还有着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这个

  • 楚幽王并非春申君黄歇所生,这个谎言是楚王负刍为争夺王位而编造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黄歇,楚王,楚幽王,春申君,秦国,嬴政,楚王负刍,周朝,先秦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有的典故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也有的典故是因种种原因而诞生的历史谎言。战国时楚国宰相李园利用春申君黄歇移花接木生下楚幽王的故事便是其中的典型,而这个故事一度被认为是真实的,数千年来的各种典籍中广为流传,甚至连司马迁的《史记》也对其进行了收录。然而翻开当时

  • 楚幽王墓挖出一对“双胞胎”,各有铭文39字,却证实了曾国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帝王霸朱标签:铭文,古国,墓葬,周朝,先秦,楚幽王,曾侯乙,青铜器,考古专家

    说起曾国,那是存在于3000年前的神秘古国,或许由于存在的历史过于的短暂,为此历史上对曾国的记载那是几乎没有的,可是后来曾侯乙墓的出土无疑是打破了这个局面,也直接证明了这个神秘的3000年古国是确实存在的。可是其实早在40年前的时候,民国考古队就意外发现了曾国的痕迹,虽然说比不上曾侯乙墓那么的大张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