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和庄子:中国人的 A 面和 B 面

孔子和庄子:中国人的 A 面和 B 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 访问量:1462 更新时间:2024/1/30 14:02:27

丨鲍鹏山

整理丨吴晓梅

1

如果从人类人口总数、从影响人类历史的时间长度来看,孔子庄子作为思想家,在世界范围内排名进入前 10,没有一点问题。庄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人物。儒家讲孔孟之道,道家讲老庄哲学。

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大?我曾经在《风流去》里写道 :“孔孟之道是朝廷的,老庄哲学是民间的。”

在中国古代,孔孟之道也许靠了国家的力量而有后来的地位,科举考试时,儒家著作是士子应考的必读书,而庄子,凭的是他个人和一本《庄子》的魅力,靠的是读书人对庄子的喜爱。

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桌子上摆着儒家的“四书五经”,你要是去翻翻他们的枕头底下,大都放着一本道家的《庄子》,那是他们的心灵慰藉。

考中的,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 ;落榜的,回家做一回化蝶之梦,醒来后,眼前又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

看上去,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这没错。但翻到道家这一面来看,也许,我们更能够看明白中国人。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

2

孟子讲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其中,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家思想;而穷则独善其身,是道家思想。

从整体上看,孔子是儒家,这没有任何问题,他一生弘道,一心要拯救世界,但是看孔子本人的气质,他更像道家,“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当孔子讲这句话时,你说他是儒家还是道家?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侍坐,孔子要四个弟子“各言其志”,来谈谈各自想怎样改变世界。这个话题的开始,是儒家的。

但最后呢,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有人把这段意译如下 :“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

这是儒家拯救世道、大济苍生的生活吗?不是。是道家那种独善其身、逍遥自在的生活。

曾皙说完了,孔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本来,孔子作为一个主题讨论会的主持人,给出了一个儒家题目。结果,当有道家风范的曾皙说出那句话后,孔子感叹说,我赞成曾点啊!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骨子里也有道家的气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孔子对颜回还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用之则行,用我们就去干 ;舍之则藏,不用我们就去隐居——如此洒脱,如此有坚持但又能随时放下,是儒家吗?是,但难道不也是道家吗?这是很高的境界。孔子说,只有你颜回和我两个人能做到这样啊!

3

关于什么是儒家,什么是道家,林语堂讲 :譬如小孩打架,拳头硬的是儒家,拳头软的是道家。当你打得过别人时,勇猛精进,是儒家 ;打不过别人时,退让一步,并给自己找很多理由,然后以弱胜强,是道家。

所以中国人能在儒家和道家之间很容易地实现转换。有了这种转换,中国人做事就不会执着于一点。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古代中国读书人很少有自杀的。而西方读书人自杀的比例远远超过一般人,因为他们遇到形而上的问题解决不了,人生没有出路了,怎么办?只好自杀。

但中国古代读书人就很容易给自己找到出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思路很容易就转换过来了。

今天的中国人,即便没读过庄子,身上也有道家精神。举个例子,你竞选班长。写竞选词的时候,志在必得的时候,你是儒家,儒家勇猛精进。然后,你落选了,心里很难过,但转念一想,没选上也没啥大不了,选上了还浪费我时间耽误我学习呢。一转身,你就成了道家,道家不钻牛角尖。这种思维,就是中国式的。

儒道两家的存在,是我们中国人的福祉,它们让我们的思想不固执于一端,让我们的精神享有更多自由。

4

为什么我们喜欢庄子?因为我们人人有弱点,有内心的脆弱,在痛苦的时候,是庄子给我们安慰,给我们温暖 ;为什么我们尊敬孔子?因为我们人人有优点,有内心的勇气,希望有精进的人生,希望对世界有所贡献。所以,孔子、庄子,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伟大人物。

其实,不论庄子还是孔孟,他们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作为个体的人自身的尊严。

区别在于,儒家强调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家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 ;儒家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伦理责任,而道家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个性自由。

若把儒、道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成为怎样的 人呢? 既能承担伦理责任,又能享受个体自由 ; 既有心灵自由,又是有规矩的——是不是有点耳熟? 对,正是孔子说的那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是道家的境界 ;不逾矩,是儒家的境界。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完美的建设。

摘自《青年文摘》2022年第20期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标签: 庄子孔子儒家道家孟子

更多文章

  • 庄子:越简单,越易快乐!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天地标签:庄子,翻译,诗词,小言,大智慧,数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人到中年,读懂了庄子这五句话,能让你少奋斗十年,时来运转:01该多说,就多说,该少说,就少说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庄子翻译:因任天理而立说,像是终身说话,却又未尝说话一样;终身不说话,却又未尝不说话。诗词君说: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巧。”说话的技巧,不在于话的

  • 庄子干嘛要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历史解密编辑:一老沈一标签:庄子,大盗,仁义,礼法,数学家,科学家,圣人不死,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孤立地解读《庄子》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很难说准确。所谓不能“断章取义”,就是不可脱离全篇文章的主旨来单独分析某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于《庄子.胠箧》。其全篇,反驳的是儒家的“仁义”和“礼法”,这句话,也必须融入全篇来理解。概括地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直斥的,是“窃钩者诛,

  • 人生迷茫时,需要学一学《庄子》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庄子,惠子,齐物论,天道

    01宋代文豪苏东坡,命运多舛,几番被贬。他读过《庄子》之后,感慨道:“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学习方法,永远都不会过时。很多书中的人物,看起来是别人,其实是“自己”。读透了,就会豁然开朗。毕竟,前车之鉴,可明得失。成年以后,人生难免会迷茫,因此

  • 《庄子》里的这些成语,说透了万千人生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散文诗歌诗词悦读标签:庄子,成语,逍遥游,外物

    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编辑整理:盛唐辉煌一个成语,四个字,字字精妙;一句话,一方哲理,句句深意。四个字成语,一句话道理,今天从《庄子》里的故事告诉你:人间世事皆学问!1、安常处顺——庄子·养生主一句话:安于平稳生活,处于顺境。明白的人懂得放弃,情

  • 庄子:忘物忘情忘我,逍遥游于天地间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庄子,忘物,虚己

    《庄子》一书中,“忘”出现了八十多次。庄子把“忘”,当成消除人生烦恼的秘诀。忘物、忘情、忘我,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忘物”,物物而不物于物对外物的渴求,是人生的本能。衣食住行,皆是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生。但是,欲壑难填,过多的索求,却是人一生悲剧的开始。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

  • 庄子10句话,人生的大实话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庄子,孟子,苏轼,无求

    0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如同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 苏轼在《行香子·述怀》中感叹:“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且陶陶,乐尽天真。”名利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

  • 读了3遍《庄子》,我的精神内耗终于被治愈了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庄子,孙休,曾巩,孙叔敖,欧阳修,余秋雨,淮南子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作者:洞见yebo《庄子·渔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走在路上,无意间看到自己的影子与足迹,以为遇到了鬼怪。他飞快地跑起来,不料跑得越快,留下的足印就越多,影子也追得越紧。于是他更加拼命狂奔,直至筋疲力尽而死。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感到痛苦,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内心的

  • 庄子假死试妻,妻子为给新欢治病用刀劈庄子的棺椁,想要取其脑髓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庄子,棺椁,孔子,史记,法家,老子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种学说横空出世,为那个乱世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些学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即便是现在我们依然深受这些学说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所遵守的伦理道德,一般都是出自儒家的学说,我们现在所受到的法律层面的约束,一般都是出自法家的学说,我们现在说学的

  • 庄子:真正属于你的,只有这两件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诗歌标签:庄子,仓央嘉措,外物,仁爱

    有一天,庄子身穿缀着补丁的粗布衣服,脚上踩着用草绳系上的波鞋,去拜访魏王。魏王看到他这般模样,惊讶地问:“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他:“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时光和命运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或许是曾经的金钱,或许是昨天的青

  • 古今论道者无数,却只有庄子,讲透了无为的真谛

    历史解密编辑:爱宠物爱生活标签:庄子,子贡,道家,道德经

    导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以为自己的追求是对的,可实际上你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对和错。因为只有那种心中无是非,眼中无对错的人,才能真正明辨是非和对错,而这种境界就是古时候道家所说的无为。开启穿越模式随着一阵光亮的恍惚与闪烁,你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之上。这时候你抬眼望去,只见庄子正在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