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今论道者无数,却只有庄子,讲透了无为的真谛

古今论道者无数,却只有庄子,讲透了无为的真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爱宠物爱生活 访问量:989 更新时间:2023/12/10 4:30:28

导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以为自己的追求是对的,可实际上你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对和错。因为只有那种心中无是非,眼中无对错的人,才能真正明辨是非和对错,而这种境界就是古时候道家所说的无为。

穿越模式

随着一阵光亮的恍惚与闪烁,你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之上。这时候你抬眼望去,只见庄子正在一块青石上安然静坐。

整个人的气息是如此的空明深邃,仿佛已经超然于尘世之上,然而随着你的逐渐接近,庄子也从那种状态中悠然转醒了过来。

你问庄子方才是怎么回事,为何会给人一种飘渺出尘之感。庄子告诉你说, 他在观察大道的运行,体察无为的真谛。

这时候你有些纳闷地问:

无为?就是向您刚才那样,停止一切生理活动,包括自己的思维吗?

然而庄子却跟你说:

你所看到的,只是无为的表象,真正的无为其实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为所欲为。

听着庄子的话,你越发觉得迷惑:

像你们这样的修道者,不应该是讲究无欲无求吗?怎么又变成为所欲为了呢?

庄子呵呵一笑,告诉你说:

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欲望呢?人只要有活着就会产生思维,有思维就会有想法,有想法就会有欲望,有欲望才会有行动。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的言行举止,心中就必然有欲念的存在。

这时候你已经完全迷糊了,觉得庄子所说的这些,跟你之前理解的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于是你非常不解地问道:

我记得老子曾在道德经里说过,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在强调要减损心中的欲念,达到那种空明虚静的状态吗?

庄子说:

那是坐忘之境,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根本无法长久去保持,毕竟你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总是需要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如吃饭睡觉,和各种实际的事情要去面对。

又怎么可能一直停留在那种没有任何思维波动的状态中呢?

所以说真正的无为,根本就不必苛求什么空明的状态,而是如同你的呼吸一样,是一种自然的习惯。你在呼吸的时候,难道还需要把自己调整到什么特殊的状态吗?

你听了庄子的话,有些似懂非懂的说:

您说的这些我也不是完全不懂,但问题是呼吸是人生而自带的一种本能。所以即使我放任不管,这项功能也可以自动运行。

但无为对我而言,却是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所以我总是需要时刻甄别自己的言行,是否违背了无为的准则。而且即便如此,我都经常分不清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算不算无为。

庄子听你这么一说,当即哈哈大笑了起来:

想不到你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在这件事上也会犯糊涂,如果你实在想不明白的话,那不妨听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从前孔子的弟子子贡在游历晋国的时候,看见有一位老者,正在菜园里抱着水瓮浇水灌地,看样子非常吃力,而且效率很低。

于是子贡就走上去告诉对方:

“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

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问他应该怎么做。

子贡说:

“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

可是种菜的老人听了之后,却讥笑着说:

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

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

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而是不屑于那样去做啊。

说到这里,庄子忽然你停止了讲述,转过头来问你:

你觉得他们两人,谁的做法更加符合你对无为的认知呢?

这时你略微思索了一下说道:

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子贡的做法应该是没问题的。运用这个世界上的一些规律来改造自然,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无疑都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原始时代一步步演变到如今这个时代,再到未来的科技时代,其实就是因为开启了灵智的缘故。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

但是从精神层次的角度来讲,种菜老人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因为人们在利用自然规则的同时,的确也引发了很多不良的变故。

从某些程度上来讲,也的确打破了人们内心中那种淳朴天然的状态。因为人的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层次所曝露出来的缺陷也就越多。

人类的智慧越高级,所能运用出来各种手段,也就越发的卑劣, 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他把智巧看作是祸乱之源,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可是站在他们两个的中间来看,我也确实无法做出一个明确的定论,到底是谁对谁错,此时此刻庄子也看出了你内心里的迷茫。

挥手打断了你的话说:

你知道为什么你面对这个问题,难以给出一个决断吗?

因为你想得太多了,在意的东西太多了。

你既想着人类应该如何发展,又想着怎样才能不损害本真的天性。结果却只能把自己夹在重重矛盾之中,反倒迷失了原有的判断能力,更体会不到无为的真谛。

在这一瞬间,你觉得颇为尴尬,有些局促地说到:

其实我也不想把事情想得太复杂,我也想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去分辨是非和对错。但问题是我越是努力地思考,就越容易陷入那种无休止的思辩当中。这种左右矛盾,来回拉扯的感觉,总是让人觉得非常迷茫和困惑。

这时候只见庄子摇了摇头跟你说:

其实说来说去,你就是太过于刻意,在这个世界上就越容易迷茫,你越是追求什么,就越容易受困于什么。

像那林间的猿猴,就是因为身姿灵巧,善于跳跃,所以才被人们捉来,用绳子拴住,拉到街头上去卖弄。

还有那猎犬也正是因为善于奔跑,所以才被人驯养不得自由。而你就是因为太善于思考,太善于分辨,所以才会陷入思维的陷阱,苦苦挣扎而不能真正明了。

你就觉得自己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才会尝试着去思考,去分辨,结果才会越陷越深。这难道不是一种作茧自缚吗?

听到这里你若有所思,而后又接着问庄子,接下来又该如何呢?

庄子告诉你:

要想打破这种自我的束缚,你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放下那一颗分辨是非对错的心。因为如果你太过执着于无为,其实也同样是一种有为。

人们对放下的执着,也同样是一种执着,而且是一种不自知的执着。这样的状态,与无为相差甚远, 真正的无为实则是无心而为。

就比如一个会游泳的人,在水里面,从来不用考虑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动作才能不沉下去。一个会行走的人,也从来不用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先迈哪一只脚。

而世人之所苦恼,也正是因为陷入了这些看似重要,但是则却没有任何意义的分辨之中。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是非对错非此即彼。

但是站在大道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彼此之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一个人跟整个宇宙时空相比是那么的渺小,却又总想着用自己的个人之心,来衡量这个世界,你不觉得太可笑了吗?

听完庄子的这一番话,你终于忍不住跟着点头说到:

经过先生您的指点,现在我终于能够理解您说得无心之境了。

作为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无为的真谛,就必须要学会站在大道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而要想体验大道的角度,首先就需要打破自己那一颗狭隘的个人之心。让自己的思维跟天地自然交融在一起,不再执着于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

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我心即是天地,我即是万物。对待世间的一切,就像是在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哪里还有什么是非对错的分别,和彼此之间的界限。这也就是您所说的那种无心而为的境界吧。

而且说到无心这两个字,也的确让我想起了一个名为邵雍的人。他就曾经提出一种叫做“以无心观物”的理念,如今想来与您所说的应该都是同一个意思。

此时你回过头来再看庄子,却见他露出一副欣慰的神色,从那块青石上站起身来,一边自顾远去,一边说到:

我虽然不认识你口中邵先生,但料想此人应该也是一位不寻常的人物。千百年后依旧能觅知音,看来吾道不孤也,而随着庄子飘渺的身影远去,你的思绪也终于再度回到了现实之中。

回归现实

其实对于庄子天地这一篇文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道理,就是人们对于是非对错的执着,以及对于彼此的分别之心。

我们总是认为这个世界上就该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一面是阴,一面是阳,一边是对,一边是错。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个世界上的阴阳两面本就是一体,天地万物都是同宗同源。所谓的是非对错,也都是相对而言。

真正的无为,就是将这一切界限都包含在内,而不是成为其中的某一个对立面。我们作为一个个体,虽然被包含在宇宙之内。但是我们却可以把自己内心的界限,进行一个无限的延伸。

当这个界限,延伸到和大道一样无所不包的层次,那么也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那种境界。以无心而为,故能为所欲为。

标签: 庄子子贡道家道德经

更多文章

  • 故事|庄子假死试妻:妻子为给新欢治病,劈开庄子棺椁欲取其脑髓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庄子,新欢,田氏,公子,曹雪芹,科学家,数学家,假死试妻,春秋战国

    庄子是一位古代的哲学家,而他也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虽然修的是清净道教,可庄子却无法割舍红尘美色。庄子的一生一共有过三任妻子,这第三任妻子让庄子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丑恶,因为庄子曾用假死试探她,没想到妻子不但没有过度伤怀,反而还有了新欢,为了给新欢治疗,竟然要对他开棺取髓。进入红尘,贪恋美色《红楼

  • 《庄子》精选37句,值得细品,读懂受益终生!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府邸标签:庄子,外物,本性,德性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

  • 《庄子》名言10句,意蕴深邃,感悟道家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杂谈标签:庄子,道家,外物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一部极其重要的道家经典著作,也称《南华经》,由战国时期的庄周以及他的弟子共同完成。庄子,姓庄名周,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庄子.人间世》点评:任何好的习惯,都是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逐渐形成的;任何不良的习

  • 王军在大庄子镇开展结对帮扶并调研指导重点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金塔发布标签:庄子,王金刚,结对帮扶,王军(1958年)

    5月26日,王军在大庄子镇开展结对帮扶并调研指导重点工作。在大庄子双新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关建斌家中,王军和他面对面进行交流,仔细询问他的身体、生活状况和收入来源等情况,详细了解了他的家庭困难需求和各项帮扶举措落实情况,耐心细致地解读政策,并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鼓励他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保持乐观

  • 《庄子》:隐机而坐,修身养心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庄子,李白,子贡,列子

    《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一段中,“隐机”按古来的注释一般被理解为“靠着案几”,但笔者认为这里的“隐机”应该是入静坐忘、停止神识活动,这样才符合庄子的意趣。“隐机”一词在《庄子》中出现多次,第一次即见于前引《齐物论》开篇处。若“隐机”只是“靠着案几”,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令人费

  • 庄子说“齐物”,说的究竟是什么 | 活动回顾

    历史解密编辑:zhjuzhen标签:庄子,惠子,道家,齐物论,逍遥游,陶渊明,数学家,科学家,活动回顾,春秋战国

    《庄子》诸篇中,《逍遥游》最有名,流布也最广,然而紧接其后的《齐物论》却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深刻性和内质,也是阅读难度较大、极易引人误读的一篇,即以篇名而论,究竟该读为“齐物-论”还是“齐-物论”,就已聚讼纷纭。2023年2月13日,“聚珍12点·午间日读书”如期举行,《〈庄子〉通识》《庄子讲义》责任

  • 为什么你遇事时不能“心平气和”?庄子、孔子说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玩心帮标签:庄子,中庸,心平,孔子,循理,数学家,拨弦乐器,春秋战国

    常说做人要“心平气和”,但这并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不要认为对人和气就是“心平气和”了。“心平气和”只有悟道的圣人、佛陀才能真正做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来看看什么是“心平”?什么又是“气和”?在《庄子·德充符》里孔子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

  • 庄子:无相之相,方为实相!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艺术家标签:庄子,黄帝,翻译,无相

    一、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责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庄子翻译:藏金在高山里,藏珠在深水中,不以货财为利,不接近富贵,不以长寿为荣,不以短命为哀,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羞,不求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

  • “安之剑”由“庄子三剑”概括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色文化与书画艺术标签:庄子,安宁,庶人,三剑,诸侯,安之剑,数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安之剑”由“庄子三剑”概括而来安学社:“庄子三剑”分别为“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被安夫概括为安之剑,也是认为庄子最高明的剑法。安之剑的要义是以柔克刚,以和为贵,以平静安定的心态面对人生和世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达到心灵安宁和自我超越的境界。因此,庄子为护国、为治病救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修身养性,追求

  • 故事|庄子假死试妻:妻子为给新欢治病,劈开庄子棺椁欲取其脑髓

    历史解密编辑:孤风婉史标签:庄子,新欢,至乐,德充符,逍遥游,科学家,数学家,假死试妻,春秋战国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作品常通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力来描述他所推崇的无为思想。很多人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为这种虚实相生的迷离意境所折服;也有很多人读过他的代表作《逍遥游》,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带领读者去打破时空物我的界限去感悟人生的待逍遥。因此庄子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洒脱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