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庄子干嘛要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庄子干嘛要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老沈一 访问量:555 更新时间:2024/1/16 13:22:20

孤立地解读《庄子》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很难说准确。

所谓不能“断章取义”,就是不可脱离全篇文章的主旨来单独分析某句话。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于《庄子.胠箧》。其全篇,反驳的是儒家的“仁义”和“礼法”,这句话,也必须融入全篇来理解。

概括地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直斥的,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战国中期丑陋现实。

后人一般认为,《庄子》一书,“内篇”出于庄子之手的可能性最大,而“外篇”和“杂篇”,很可能出于其后学,甚或出于他人假托。

不过,从《胠箧》来说,其思想、风格倒的确很像庄子。

首先,此篇承继了老子“绝圣弃智(知)”思想,又有自己的发挥。

其次,全文主旨,与“内篇”所主要体现的“追求自由”精神十分吻合。

再次,文风“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立论精准严密,一气呵成,像极了“内篇”诸文。

如果说,《庄子》之“外篇”“杂篇”中,有出于庄子之手的,《胠箧》当排于第一。

“排于第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胠箧》延续了“内篇”诸文中的哲学见解,以及对儒家的深刻批判。

庄子生活于公元前300年前后,当时,儒家已很“壮大”,孟子虽然尚无“亚圣”名头,但影响已相当可观。

儒家,是极力推崇“圣人”的,言必称“三代”,对“圣人”的“仁义”“礼法”赞不绝口。拥戴“圣人”,宣扬“仁义”,恢复“礼法”,是这一学派开出的“治世良方”。

“胠(qu)箧(qie)”,含义是“打开箱子”。此篇,与“外篇”中的前一篇《马蹄》,主旨相同,但是更犀利、更深刻。

此文,可分为三部分——从开篇至“而天下始治矣”,是第一部分;至“法之所无用也”,是第二部分;余下为第三部分。

开门见山,文中说——为了对付撬箱子、掏袋子、开柜子的盗贼,世俗之人认为最聪明的办法,是捆紧绳索,关紧锁钮。可是,大盗一来,便背起柜子、扛起箱子、挑起袋子扬长而去,他还唯恐绳索锁钥不够结实呢!俗人的“聪明”,正是为大盗做了准备。

文中接着说,常说的“圣人”,有不为大盗做准备的吗?从前的齐国,乡村比邻,鸡犬之声相闻,渔网所撒、犂锄所耕,方圆两千多里。国境内的各个区域,何尝不都在效法“圣人”,但田成子一旦杀了齐国国君,他就盗取了整个国家,连同齐国的“圣智”和“礼法”一起盗取了。

文中说,田成子虽然干了盗贼的勾当,却身居君位与舜治国并无区别。小国不敢指责他,打过不敢诛伐他,一下子就传承了很多世。所谓“圣智”和“礼法”,岂不是在保护盗贼吗!

文章继续说,嘴唇没有了,牙齿便觉得寒冷,“唇亡齿寒”成语由此而来。鲁国进贡的酒太薄,便导致了赵国的邯郸被围;“圣人”出现,大盗也就兴起了。打倒“圣人”,赶走盗贼,天下才能太平。川中流水干涸,山谷就显得孤寂,山丘削了,深渊才能填平;“圣人”死了,大盗便不会兴起。如果“圣人”不死,大盗也不会停止。

文中,举了不少例子论证这件事。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只知道暴君大盗不好,却不批判“圣君”“仁义”的伪善,自从夏商周三代以后都是这样的。舍弃淳朴的百姓而喜好奸滑的佞民,丢弃恬淡无为而喜好繁琐的说教,这已经是在扰乱天下了。

文中,赞扬了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形态。

正因为如此,后世,特别是现代,不少人认为《胠箧》过于悲观消极。

其实,错了。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有谁不是为天子、诸侯出谋划策的呢,连墨家也不例外。大概只有庄子不与之同流合污。

他短期做过小植物园的园长外,拒绝再为天子诸侯卖命,即便如楚相这样的高官亦视为粪土,以至于生活极其窘迫。

司马迁对庄子亦十分钦佩。他记录庄子回绝楚使者的话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这对于战国中期出身于贵族至少是没落贵族的知识分子,是何种难能可贵的品格!

庄子,是那个时期举世少有的顶级哲学家。如《庄子.天下》所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所愤懑的,是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学,成为了天子诸侯统治的帮凶。

庄子追求和崇尚的,是一种“绝对自由”。这从“内篇”诸文,即可明显感受到。

更多文章

  • 人生迷茫时,需要学一学《庄子》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庄子,惠子,齐物论,天道

    01宋代文豪苏东坡,命运多舛,几番被贬。他读过《庄子》之后,感慨道:“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学习方法,永远都不会过时。很多书中的人物,看起来是别人,其实是“自己”。读透了,就会豁然开朗。毕竟,前车之鉴,可明得失。成年以后,人生难免会迷茫,因此

  • 《庄子》里的这些成语,说透了万千人生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散文诗歌诗词悦读标签:庄子,成语,逍遥游,外物

    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编辑整理:盛唐辉煌一个成语,四个字,字字精妙;一句话,一方哲理,句句深意。四个字成语,一句话道理,今天从《庄子》里的故事告诉你:人间世事皆学问!1、安常处顺——庄子·养生主一句话:安于平稳生活,处于顺境。明白的人懂得放弃,情

  • 庄子:忘物忘情忘我,逍遥游于天地间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庄子,忘物,虚己

    《庄子》一书中,“忘”出现了八十多次。庄子把“忘”,当成消除人生烦恼的秘诀。忘物、忘情、忘我,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忘物”,物物而不物于物对外物的渴求,是人生的本能。衣食住行,皆是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生。但是,欲壑难填,过多的索求,却是人一生悲剧的开始。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

  • 庄子10句话,人生的大实话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庄子,孟子,苏轼,无求

    0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如同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 苏轼在《行香子·述怀》中感叹:“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且陶陶,乐尽天真。”名利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

  • 读了3遍《庄子》,我的精神内耗终于被治愈了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庄子,孙休,曾巩,孙叔敖,欧阳修,余秋雨,淮南子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作者:洞见yebo《庄子·渔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走在路上,无意间看到自己的影子与足迹,以为遇到了鬼怪。他飞快地跑起来,不料跑得越快,留下的足印就越多,影子也追得越紧。于是他更加拼命狂奔,直至筋疲力尽而死。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感到痛苦,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内心的

  • 庄子假死试妻,妻子为给新欢治病用刀劈庄子的棺椁,想要取其脑髓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庄子,棺椁,孔子,史记,法家,老子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种学说横空出世,为那个乱世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些学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即便是现在我们依然深受这些学说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所遵守的伦理道德,一般都是出自儒家的学说,我们现在所受到的法律层面的约束,一般都是出自法家的学说,我们现在说学的

  • 庄子:真正属于你的,只有这两件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诗歌标签:庄子,仓央嘉措,外物,仁爱

    有一天,庄子身穿缀着补丁的粗布衣服,脚上踩着用草绳系上的波鞋,去拜访魏王。魏王看到他这般模样,惊讶地问:“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他:“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时光和命运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或许是曾经的金钱,或许是昨天的青

  • 古今论道者无数,却只有庄子,讲透了无为的真谛

    历史解密编辑:爱宠物爱生活标签:庄子,子贡,道家,道德经

    导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以为自己的追求是对的,可实际上你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对和错。因为只有那种心中无是非,眼中无对错的人,才能真正明辨是非和对错,而这种境界就是古时候道家所说的无为。开启穿越模式随着一阵光亮的恍惚与闪烁,你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之上。这时候你抬眼望去,只见庄子正在一块

  • 故事|庄子假死试妻:妻子为给新欢治病,劈开庄子棺椁欲取其脑髓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庄子,新欢,田氏,公子,曹雪芹,科学家,数学家,假死试妻,春秋战国

    庄子是一位古代的哲学家,而他也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虽然修的是清净道教,可庄子却无法割舍红尘美色。庄子的一生一共有过三任妻子,这第三任妻子让庄子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丑恶,因为庄子曾用假死试探她,没想到妻子不但没有过度伤怀,反而还有了新欢,为了给新欢治疗,竟然要对他开棺取髓。进入红尘,贪恋美色《红楼

  • 《庄子》精选37句,值得细品,读懂受益终生!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府邸标签:庄子,外物,本性,德性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