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根据封地来命名的,如令狐,据说令狐本起源于姬姓,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魏颗的晋国名将因战功卓越而获得了一块封地,这块地就叫做“令狐”。后来,魏颗的儿子就以封地的名字为姓氏,在那里生活的许多居民也以令狐为姓,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除了地名之外,还有根据职业名称来命名的姓氏,例如漆雕,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复姓。据说西周时期,吴太伯的后代十分擅长制作精美的漆器,就将“漆雕”作为部落氏族的姓氏了。今天我们来讲一个许多人熟悉的复姓:公孙,公孙家族在东汉末年特别出名,那它到底是怎么发家的呢
复姓公孙一、残暴而不节的公孙度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相互混战,诸侯们的野心和欲望被激起,都想在这乱世中称霸,争得一席之位,导致战火从未停息过。这个时期的诸侯主要分为几种类型,首先是以袁绍两兄弟为代表的跨周联军,以称霸天下为最终目的;其次是以刘谦等人为代表,占据州府以求更好发展的。总之,这两种类型都是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为一体的,相比其他诸侯,他们在乱世之中会略胜一筹。还有一种类型是只占据一城一池,甚至是一个孤零零的边陲之地,只求能够活下去。很显然,这一类的诸侯势力一定是最弱的,时不时就要看那些实力强劲的诸侯的脸色。不过,凡事都有意外,在这一类诸侯中,诞生了一个坚持三十多年都屹立不倒的家族,他们割据辽东地区,从汉灵帝时期一直到魏明帝时期,是东汉末年所有诸侯中生存时间最长的一个另类代表,他们就是公孙家族。那他们到底是如何发迹的呢?
图片:公孙家族的人们剧照我们先从公孙家族的创始人公孙度开始说起,他原来是辽东郡襄平人,父亲名叫公孙衍,由于遭受官兵追捕,全家搬到了玄菟郡。当时,玄菟郡的太守叫做公孙琙,他有个儿子名叫公孙豹,可是令人惋惜的是,公孙豹英年早逝,留下父亲痛不欲生。无巧不成书,搬到玄菟郡的公孙度曾经也叫公孙豹,而且年龄也跟公孙豹同岁,马上引起了公孙琙的注意。公孙琙见到公孙度,仿佛看到自己的儿子重生一般,十分喜爱和关照,不但送他去读书,还为他张罗着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完全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对待。公元169年,朝廷公布特举科目,只要是有贤德和才能的人就可被举荐为官,公孙度入选了,成为了尚书郎,后来还担任了冀州刺史,但最后被谣言所害,官职不幸被罢免。
图片:搬到玄菟郡的公孙度剧照直到190年,公孙度的老乡徐荣帮他找了董卓的关系,让公孙度当上了辽东的太守,但是,公孙度原来只在一个普通的郡当小官,父亲还是官府缉拿的逃犯,这样的家族背景,使得辽东的许多贵族和世家都看不起公孙度。在此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据说公孙昭在担任襄平的县令时,只让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任职军中等级最低的官员,导致公孙度心有不满,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于是,公孙度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公孙昭,二话不说直接在刑场之上将其鞭打致死。陈寿曾评价公孙度“残暴而不节”,此话不假,因为公孙度确实太小心眼了,只要有人让他心中不快,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报复那个人。连辽东的世家大族也难逃一劫,比如田韶等人,当初就因为没有帮助过公孙度家族,就被他找理由灭掉。后来,公孙度还东征高句丽,西讨乌丸,名声威震四方,海内外都出了名。
图片:将其鞭打致死剧照二、公孙家族割据称雄此时,位于中原地区的诸侯们正在绞尽脑汁如何攻打董卓,而公孙度在得知中原大乱之后,就同他的部下们共谋夺取汉朝天下的大计。与此同时,襄平县突然冒出一块一丈多的大石头,下面还有三块小石头支撑着它,有人借此大肆宣扬,说是这块石头和汉宣帝的皇冠特别像,还向公孙度表示,这块石头被发现的地点名称,和公孙度父亲的名字也一模一样,这极有可能预示着公孙度将会拥有天下的土地,并有三公作为辅佐。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那块石头只不过是这些政治人士迷惑世人的障眼法,唐朝武则天为了当女皇,也演过“洛河献碑”的大戏。
图片:发现的大石头剧照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发生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有个叫做李敏的太守,在郡中有很高的威望,可他十分讨厌公孙度的性格和所作所为,生怕哪天公孙度加害于自己,就带着全家人搬到了海外。可此事还是被公孙度知晓了,他恼怒万分,不仅派人挖开李敏父亲的坟墓,还将尸身焚毁,甚至诛杀了李氏全族,这件事被传得沸沸扬扬,再也无人对公孙家族嗤之以鼻。后来,公孙度将辽东郡又分为辽西和中辽两郡,还分别设置了太守,并封自己为辽东侯。此外,公孙度还帮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修建太庙,并亲自祭祀,出行之时还坐着只有皇帝可以乘坐的銮驾,头上还戴着九条玉串组成的帽子,完完全全把自己当成了下一任天子。
图片:公孙度出行剧照奈何公孙度并没有活多长,公元204年,公孙度逝世,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了太守之位,还给自己的弟弟公孙恭封了永宁乡侯。其实在公孙度在世之时,他也想掺和一下中原的争斗,连曹操都曾被他扣下过,可后来曹操平定北方后,又继续远征,导致邺城失守,公孙度此时若轻举妄动,完全是找死,于是便放弃了。至此之后,公孙家族的后世子孙再也不敢掺和到中原的斗争当中去了,虽然公孙家族的政权,在三国乱世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割据政权,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为中原地区减少了许多侵扰和掠夺,也算为中原政权的稳定献出了一份力。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