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赦封公孙度为永宁乡侯,并送上印绶。公孙度哈哈大笑:“老子都是辽东王了,还需你来封?”就将印绶丢进仓库。
大家都知道三国是指魏蜀吴,却常常忽略了,在地图的右上角还有第4国——辽东!公孙家族割据辽东长达50余年,其创始人就是公孙度!
公孙度,原名公孙豹,字升济,辽东襄平人(今辽宁辽阳),与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的公孙瓒并非同族。
公孙度少年时,父亲公孙延为了躲避追捕,带他逃到了玄菟(今沈阳附近)。在这里,公孙度遇上了自己的贵人——玄菟太守公孙琙。
公孙琙的儿子也叫公孙豹,在18岁早夭。因为公孙度与儿子同名,公孙琙对他异常亲厚,不仅让资助他上学,还为他娶妻,征召他为郡吏。就这样,公孙度从一个逃犯之子摇身一变成了仅次于太守的存在。
自此,公孙度仕途通畅,入京担任尚书郎,一步步地升至了冀州刺史。只是树大招风,公孙度旋即就因谣言被罢官免职,沦为平民。
多年以后,董卓入京把持朝政,公孙度又遇到了另一位贵人——董卓的大将徐荣。徐荣出身玄菟,与公孙度算是同乡。知道公孙度窘境的徐荣二话不说就向董卓推荐公孙度,董卓让公孙度回到祖籍辽东,担任太守。
虽然没能重返州刺史的高位,但公孙度还是很高兴获得翻盘的机会。
前往辽东的路上,公孙度发现天下已乱,中原群雄割据,民不聊生,反倒是北方比较太平。而辽东郡南临渤海,北面玄菟郡和鲜卑、乌丸,东临乐浪郡和高句丽等东夷,西边仅有狭长的辽西走廊与中原接壤,天生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
于是,公孙度心中有了割据自立的念头。
回到辽东后,公孙度召来亲信部将,信心满满地说:“卜卦有词‘孙登当为天子’,我复姓公孙,表字升济即为‘登’,指的就是我要当天子了!如今汉室将亡,愿与大伙一同称王称霸!”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很快就有人报告说襄平延里的祀社生出一块一丈多的大石,石下还有3个小石支撑着。部下解释这石头与汉宣帝的冠石相似,延里与公孙度之父公孙延同音,祀社主管土地,3个小石表示三公。
总得说来,就是寓意公孙度即将拥有天下的土地,并得到三公的辅佐。公孙度闻言大喜,王霸之气四溢。
公孙度因出身低微(玄菟小吏、逃犯之子)素来被辽东豪族轻视,便决定拿他们来立威。公孙度先盯上了襄平县令公孙昭,随便寻了个由头将他拿下,并在闹市鞭笞至死。
接着,公孙度又以迅雷之势,将郡中那些曾经怠慢过他或横行乡里的100多户世家豪族,全都找了借口,满门抄斩。一时间,人头滚滚,全郡上下都对公孙度畏惧不已。
解决完内部问题后,公孙度将目光瞄准了外族势力。
夫馀国夹在鲜卑与高句丽之间,直接臣服于公孙度,公孙度就将女儿嫁给夫馀国王。然后,公孙度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将周边的游牧民族一顿痛打,让他们乘乘降服,听从调遣。
内部咸服,威加海外,辽东偏远之地成了一方乐土,不少中原士人成群结队,北上避乱。其中就包括与华歆并称为“一龙”的龙腹邴原和龙尾管宁、名士王烈和国渊、猛将太史慈、原河内太守李敏等。
公孙度礼贤下士,扫塌相迎,然而这些人心怀故土,不愿久待。他们隐居山林,开课讲学,时刻准备返乡。
李敏多次不应公孙度之征,担心他加害自己,举家迁离。李敏不离开还好,这一离开反而惹怒了公孙度。公孙度将李敏之父开棺焚尸,又诛灭剩下的李氏宗族。
只有王烈同意公孙度的征召,担任其长史。因为王烈的帮助及其他隐士们推行教化,辽东被治理得“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更上一层楼。
情势一片大好的公孙度并没有着急称帝,即使他打下了周边的土地,但名义上只是幽州的一个郡守罢了。
因此,公孙度趁着公孙瓒南下与袁绍争霸,将触手延伸至辽西走廊;又大刀阔斧地重划地界,将扩充后的辽东分出辽西郡和中辽郡,取名为“平州”。同时,公孙度派人南下渡过渤海,占据青州东莱郡的几个县,取名为“营州”。
这样,公孙度就有所谓的2州之地,敢于自领“平州牧”,自封“辽东侯”。公孙度承制设坛,祭祀天地,亲耕藉田,巡视部队,乘鸾驾,戴九旒,旄头羽骑,宛如皇帝一般。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拉拢公孙度牵制袁绍,曹操不仅没有怪罪公孙度僭越,还派使者晋封他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
公孙度自命不凡,不屑一顾地将印绶丢在仓库之中,自此开始优哉享乐,渐渐失去了南下争霸的野心,偏安一隅。
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即将成为北方之主,威胁到辽东,公孙度刚好于此时去世。临死前,他召来儿子公孙康:“快把永宁乡侯的印绶从仓库里取出来,给你弟弟!”
公孙康依计而行,自己继位,而让弟弟公孙恭重新拾起曹操封的爵位。这是既向曹操服软,又表明仍愿意中立。果然,此举换来了曹魏的默许,公孙家成为三国鼎立之时,偏安辽东的国中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