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身为蜀相的诸葛亮一生功绩卓绝,其在军事领域的谋略三国无人能敌与之比肩。况且诸葛亮不仅慧眼识人,而且对主君刘备忠心耿耿,也正因为此,诸葛亮才得以流芳千古。
然而,书中却有这样一个桥段,诸葛亮曾挥泪杀掉了手下的大将马谡,难道慧眼识珠诸葛亮真的是看错人了吗?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又有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马谡都生平
马谡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他家一共兄弟五个人,都非常的有才能。虽说马谡年龄最小,但世间经常有人将其与五个哥哥相提并论,并称之为“马氏五常”。甚至连司马光也说过:“马谡才气过人”。
马谡算是很早跟随着刘备的将领,最初的他作为荆州从事来到了刘备麾下。马谡本人精明能干,巧舌如簧,而且非常喜欢与人谈论军事知识,虽说世间一向对马谡评价极高,认为其是胸有大才之人。
但刘备却一直对马谡提不起兴趣,甚至在临终之前,还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嘴上功夫厉害 但实际才能一般,所以不要太过于重用他。”
但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他给了马谡一个机会,将他提拔为参军,两人经常一起讨论行军打仗的策略,甚至于有时候谈到兴起,都忘记休息。
在诸葛亮讨伐南蛮之际,马谡也曾提出过建设性意见,他对诸葛亮说:“对于蛮夷之邦,攻心的策略远要比武力征讨有效得多。”
诸葛亮觉得马谡所言极是,故而七擒孟获,又七次将其放回,并且好言相劝,也正因为如此,孟获才对诸葛亮信服的服服帖帖。由此可见,马谡也是有点本事之人,并不是所谓的酒囊饭袋。
马谡街亭大败
有了孟获的事件,诸葛亮雨发掘的马谡是可用之才。马谡在刘备手下籍籍无名多年,如今得遇诸葛亮赏识,简直心里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受,他把诸葛亮看做自己人生中的伯乐。
很快,马谡等到了真正检验自己真才实学的那一天,建安六年,诸葛亮打算出兵北伐。他让赵云等人盘踞在箕谷之处,而自己则亲率大军向魏军发起了进攻。
由此可见,诸葛亮真不愧为一代贤相,哪怕是如此重要的战争,也要身先士卒,自己冲在最前面。
同样的,诸葛亮把马谡作为了自己的先锋,虽说当时在朝堂之上,诸葛亮任命马谡之时,受到了多方的质疑,朝中之人认为,老将军魏延更适合坐先锋的位置,马谡首次作战就担此重任实在不妥。
但是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向不器重魏延,他认为,魏延长有反骨不是一个值得托付后背的好队友。
于是马谡雄赳赳气昂昂地上任了,可谁知就是这一战让马谡丢了脑袋。当时,魏军派出大将张颌在街亭阻拦马谡,如此出兵的方式,早就已经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可谁知马谡关键时刻掉链子,他自作主张放弃了水源,还把部队驻扎在南山上。
部下们急忙劝马谡,希望他可以为部队先寻得水源,驻扎在山上,极有可能被敌人围而攻之。但马谡丝毫不听,他自信地认为,自己所找的地方好极了,张郃断然不会料,想到自己会在山上埋伏他一笔。可谁知张郃一看马谡驻扎的地方,差点就笑出了声。
张郃派人把马谡下山取水的道路给抢夺了过去,这样一来,蜀军部队里没有了水源补给,很快就丧失了战斗力,而张郃也趁此时机突袭马谡,马谡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蜀军大败,马谡也赶忙逃命去了。
很快诸葛亮大军前来,发现原本应该由马谡镇守都地方却插着魏国大旗,在一询问,才知道马谡的愚蠢行径,当下气得半死。此番进攻也只好作罢,诸葛亮带着队伍,回到了赵云等人占据的箕谷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深意
回到这里的诸葛亮气不打一处来,多年的辛苦筹备,却被马谡一人的愚蠢行为彻底打翻。于是便有了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的桥段。但是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真的会被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骗到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是故意而为之。首先,连刘备都可以看出来,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诸葛亮又怎么会看不出?
而诸葛亮之所以在刘备去世以后重用马谡,是因为朝中实在是没有能与他探讨军事的人了,马谡又恰巧是一个能言善辩及其喜欢与人探讨军事之人。故而诸葛亮便将其留在了身边。
同样的,在听了马谡的诸多见解以后,诸葛亮甚至产生了一丝疑惑,此人究竟是否有真才实学。不论是英雄还是蠢蛋,战场上一比就可以看出。
所以当时诸葛亮决定北伐,其主要目的也并不是要和魏国拼个你死我活。因为当时蜀汉的实力已然羸弱,和风头正盛的魏国相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
诸葛亮只是想知道,马谡在如此严峻的战斗中,是否可以展现出其夸夸其谈时的军事才能。如果马谡真的有才,诸葛亮定然会重用于他,毕竟当时蜀国确实缺少一员大将,当时的赵云年事已高,而自己又信不过魏延。如果马谡吃了败仗,那此人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正好接着大家的意愿将马谡杀掉。
这样一来,诸葛亮之所以故意在朝堂之上破格提拔马谡的原因也就明了了,如若马谡打了胜仗,这种破格提拔反而会使他在军中更有威望。
但若是输了,马谡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诸葛亮自己只需摆出一副十分悲痛的样子,便也可以给世人塑造一个“哪怕你是庸才,我也肯给你机会”的模样,如此一来,也可以吸收人才,扩充蜀国力量。
结语
事实证明,马谡也确实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人。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让我们看到了孔明先生过人的智谋与胆识。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对不能做马谡这样的人,要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学习了多少东西,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并且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像马谡这般,定然会栽大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