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什么要处死“干儿子”马谡?背后有哪些原因?

诸葛亮为什么要处死“干儿子”马谡?背后有哪些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时拾史事 访问量:3476 更新时间:2024/1/8 7:09:03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高成儿

挥泪斩马谡,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之一,常常被用来形容执法严明。某人犯了大罪,即使具备一定的才能,也是领导的心腹爱将,但法不阿贵,不能因为种种原因就网开一面,即使决策者非常惋惜,甚至到了痛哭流涕的地步,也一定要把罪犯绳之以法。

在历史上,真的存在挥泪斩马谡吗?答案是肯定的,史书记载,马谡被明正典刑时,诸葛亮“为之流涕”,而且不仅仅丞相一个人哭了,蜀汉十万大军也为之垂泣,场面那是相当壮观。后来蒋琬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值此用人之际,把马谡这样的人才干掉了,是不是非常可惜?蒋琬说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更应该珍惜现有的人才资源,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置马谡于死地呢?千百年来,官府、民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主要有这些说法:

罪不容诛说

在街亭失守的过程中,马谡至少犯了三条大罪。

首先,没有能够完成诸葛亮交代给他的任务,将街亭控制在汉军手里,反而“大为(张)郃所破”,吃了很严重的败仗,导致汉军进无所据,首次北伐虎头蛇尾。

其次,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事部署,跑到山上扎营,结果被魏军截断水源,军心动摇,副将王平苦苦劝谏,均无济于事。对上,马谡擅自更改主帅的部署,对下,又听不进下属正确的意见,必须为失败负责。如果是当道扎营,抵抗了一段时间以后,因寡不敌众而战败,责任还小一点,可他违背丞相部署,没坚持多久便溃败了,没能挡住魏军,给诸葛亮顺利吞并南安等三郡争取时间。

第三,畏罪潜逃,眼看魏军得胜,汉军惨败,马谡惧怕军法的审判,竟然丢下部队擅自逃跑了,想要免于一死,可最终还是被抓获。向朗是马谡的好友,得知马谡逃亡,故意隐瞒不报,想要帮助他蒙混过关,最后被诸葛亮得知,丞相大笔一挥,直接将向朗罢官,令其滚回成都。反观副将王平,在马谡惨败后,不仅率领仅有的一千人收拢败兵,还巧施疑兵之计麻痹张郃,最后全身而退,主将和副将的实战水平,真是高下立判。

鉴于马谡同志犯下的严重错误,诸葛亮必须痛下杀手,维护军法的刚性与权威,否则,以后还有谁严格执行军令?大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打了败仗也无所谓,反正制度都是摆设。他说:“孙武所以能致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留下马谡,管理秩序就彻底崩溃了,军队将变成一盘散沙,兴复汉室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平息众怒说

诸葛亮此次北伐,最开始的阶段战果颇为辉煌,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背叛魏国,响应汉军,关中为之震动。洛阳当局原以为夷陵之战后,备受打击的蜀汉已经丧失了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因此对雍凉放松警惕,曹丕在位时,也以剿灭东吴作为首要目标。可蜀汉的国号毕竟是“汉”不是“蜀”,政权建立的初衷也并非偏安一隅,而是要效仿光武帝再度中兴。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情急之下,曹叡亲自跑到长安督战,稳定惶惶不安的人心。街亭位置重要,其安危关系整个北伐的成败,当时军中都认为吴壹和魏延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们久经沙场,战功赫赫,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先帝信赖的大将,没想到诸葛亮最后安排的竟然是马谡,让全军上下都大感意外。

但仔细一想,诸葛亮选择马谡也并非无缘无故,他们两人私交甚笃,马谡才器过人,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对他“深加器异”,双方聊的很投机,常常说着说着,就从白天到了黑夜,马谡临死前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马谡只把诸葛亮小了九岁左右,却把丞相视为干爹,诸葛亮也把马谡当干儿子看待,关系好到这种地步,平时其他官员也看在眼里的。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方针,坚定了诸葛亮之前的看法,认为马谡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等到关键时刻,他对马谡的军事才能高度放心,认为完全可以胜任主将一职,挑起防守街亭的重担,假设马谡真如诸葛亮期盼的那样,立下了战功,对于他个人的前途是大有裨益的。

可惜马参军凭实力辜负了诸葛亮的厚望,使丞相处于众矢之的。有经验、有能力、有战功的老将弃之不用,偏偏选择纸上谈兵、经验匮乏的新人,良好局面被活生生葬送。遥想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此番街亭之战,丞相显然是公然违背了先帝的遗嘱。如此破格任用,识人之明,三军将士岂能不怒,岂能不质疑诸葛亮的眼光、能力。

站在外人的角度,很容易就会联想,诸葛亮因为和马谡关系好,想给干儿子一个机会镀镀金,方便日后提拔,因此弃吴壹、魏延等良将不用,对昭烈皇帝的临终提示置若罔闻,背后全是私心。诸葛亮为了平息众怒,挽回摇摇欲坠的形象,只能忍痛割爱,将马谡明正典刑。他自己也承担责任,上表刘禅自贬三级,以右将军的职务行使丞相职权,直到诛杀王双、张郃,攻占武都、阴平,方恢复相位。

应对政敌说

对于诸葛亮怎样处置马谡的问题,不仅军中将士高度关注,那些蜀汉政权内部,和诸葛亮不是一条心的人,同样重视着。尤其是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自昭烈皇帝驾崩之后,蜀汉朝廷“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大权独揽,成为最有实力的政治人物。李严这个副手只能镇守边疆,远离成都,后来又要求划出五个郡,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被诸葛亮明确拒绝。

益州本土的势力也对诸葛亮不满,实权都被荆州来的人掌握了,自己纳税有份,参政无份。这几年南征北战,他们迫于武力压迫,投入的资源最多。现在诸葛亮打了败仗,用人不当,怎样处置马谡这个“干儿子”就成为话题的焦点,假如丞相网开一面,没有下令处死,必然成为李严等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诸葛亮必然理亏,难以自圆其说,将面临重重压力。

荆州派内部,诸葛亮可以选择蒋琬作为接班人,但他主要擅长的是理政,还需要一名军事方面的接班人,马谡貌似理想,等到街亭之战,诸葛亮火急火燎的把他推出来,破格使用,希望马谡能够就此崛起,成为蜀汉军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战败以后,反对者看清诸葛亮的意图,自然希望马谡被杀,防止荆州派有新兴力量挑起大梁。

纵观挥泪斩马谡的全过程,马谡自以为是,擅自变更军事部署,失败后又临阵脱逃,成为被杀的主要原因。诸葛亮用人不当,违背军心及先帝遗嘱,破格委任,最终惨遭失败,只能追究自己和马谡的责任,缓解来自各方面的的压力。丞相最后哭了,他失去了一位亲如父子的挚友,失去了三郡皆叛魏应亮的大好局面,更愧对先帝那句不可大用的谆谆教诲。敌强我弱的外部形势,矛盾重重的内部格局,使诸葛亮心力交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刘备是怎么知道马谡不可大用的?你看马谡干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刘备,马谡,诸葛亮,蒋琬,太守,蜀汉

    事实上,刘备在临终前,之所以叮嘱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主要是因为马谡干了一件蠢事,这件事让刘备把马谡给完全看清了!马谡“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说的是马氏一族的五个年轻人,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其中能力最强的当属马良。马谡作为马良的弟弟,也在这马氏五常中,可见马谡其实还是有不

  • 街亭之战,马谡为何要故意战败?来看马谡和诸葛亮的真实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马谡,诸葛亮,张郃,魏延,曹叡

    提起诸葛亮这位不世之才,人们或多或少会对他心生敬意。罗贯中便是他的头号“粉丝”,在所著的《三国演义》里把对诸葛亮的偏爱落在笔头,在他眼中,诸葛亮仿佛是世间所有美德与智慧的化身,只可惜天妒英才,时运不济,抱憾而逝。诸葛亮确实当得起千古流芳,但人无完人,世事也并非是任何人的囊中之物可以供他随意探知索取,

  • 马谡丢失街亭的背后,真相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马谡,张郃,诸葛亮,魏延,赵子龙,马忠

    说到马谡,大家一般想到的是他纸上谈兵、刚腹自用、不听劝阻,导致街亭失守,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杀。那么马谡丢失街亭的背后,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公元227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在汉中南郑集结蜀军10万,准备第一次北伐曹魏。此时,曹魏在关中、雍州一带兵马约有10万。长安守将为夏侯楙,毫无作战经验。作战经

  • 刘备能看出马谡不可大用,为何诸葛亮看不呢?因马谡没有那么差劲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刘备,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董允,陈寿

    公元223年,白帝城内,永安宫里,先主刘备卧于病榻之上,并对大臣们进行了一番嘱托,尤其托孤于诸葛亮。刘备在百忙之中不忘嘱托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当时诸葛亮见先主奄奄一息,不忍反驳对方,因此只好应了下来。可是仅在5年之后,诸葛亮重用了马谡,并也因马谡而痛失北伐好局,最终致使第1次北伐功亏

  • 诸葛亮为什么看不透马谡的自负?如果任用王平守街亭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旧史新侃标签:马谡,蜀汉,任用,将官,火器,诸葛亮,中国军衔,王平(1907年)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其中,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成为了后世无数人敬仰的楷模。然而,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也有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本文将围绕诸葛亮为什么看不透马谡的自负,以及如果任用王平守街亭会怎样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马谡,字幼常,是蜀汉时期的一位

  • 诸葛亮叮嘱马谡:防守街亭大路扎营!马谡:上山。结果被张郃击溃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诸葛亮,马谡,张郃,刘备

    228年,诸葛亮叮嘱前去防守街亭的马谡,一定要在大路扎营。马谡到街亭后,却直接令兵马上山防守,曹魏名将张郃来进攻时,不禁懵了:马谡的脑袋,是进了江水?还是进了海水?怎能如此防守呢?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投奔刘备后,刘备任命他为荆州从事,后随刘备进入蜀地。之后,刘备先后任命他为绵竹县令、越嶲太守等

  • 诸葛亮为何要挥泪斩马谡?一千八百年之后,马云告诉你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马谡,马云,蒋琬,蜀汉,刘备,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阿里巴巴集团

    诸葛亮为何要挥泪斩马谡?一千八百年之后,马云告诉你真正原因!蜀汉建炎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席卷雍凉三郡,一片形势大好。可是在关键要地街亭的防守上,诸葛亮却不用宿将魏延、吴懿,而将参谋出身的马谡委以重任。结果马谡只知道沿袭兵法“置死地而后生”,上山扎营,却被魏将张郃截断水源,

  • 蜀首次北伐,三路失利,为何马谡成最大替罪羊?你是诸葛亮也斩他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马谡,张郃,魏延,曹真,北伐,三国,诸葛亮,赵子龙,天文学家

    “马谡失街亭”,是三国历史上颇为经典的一幕。“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更是屡屡被众多影视剧、游戏所呈现演绎。由于马谡一改诸葛亮事先拟定“当道下寨”的方案,临时决定“屯兵于山”,导致蜀军大败,而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不得不提前结束。此战过后,诸葛亮不得不挥泪下令斩杀了马谡,蜀国失去了最有希望继承诸葛亮的能臣干将

  • 假如关羽没丢失荆州,马谡没丢失街亭,诸葛亮能不能统一三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大将谈生活标签:关羽,马谡,诸葛亮,魏国,荆州

    即使荆州在手,没有街亭之败,诸葛亮也统一不了三国。因为到了诸葛亮主政的时代,统一天下拼的是土地、综合资源。一,先看这张地形图,从地理上评估一下三家的基本盘。我国人口的稠密地带,是分布在适合农耕的平原地区的。所以三国时期的人口主要分布地区是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如果不把兵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吗?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马谡,张郃,刘备,大军,北伐,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

    马谡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精彩的故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一路攻城略地非常顺利,魏主曹睿派遣张郃为帅,率兵五万直扑街亭。诸葛亮深知街亭之地的重要性,需要派兵去守,这时候马谡想建功立业自己请命去守街亭,起初诸葛亮怕马谡没有实战经验不允,但在马谡多次的请求下,诸葛亮才答应拨给他两万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