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政治博弈,往往与性命攸关。首先要清楚的是“高平陵之变”的实质:虽然是曹魏走向衰亡的标志性事件,但曹爽与司马懿之争无关“王权更替、政权更迭。”陈志《三少帝纪》:“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官,以侯就第。”
托孤重臣
陈志《曹爽传》:“臣辄敕主者……吏兵,以侯就第。”什么意思?事变之初,司马宣王写给皇帝曹芳的奏折主旨乃是罢免曹爽家族官职,而非性命。开展的是以“免职”为主要内容的舆论攻势。
从此花天酒地
反过来,如果司马懿一开始就说,你,曹爽,全家叛变,当诛九族。曹爽会投降吗?因此“高平陵之变”的本质就是,司马与曹氏争权。至于很多人建议的:曹爽应当挟天子以令各地勤王、或“另立中央”就扯远了。
需要多方权衡
事变之后宣王也没废曹芳,大家都姓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另立谁去?其次,很多人讲,当时的司马懿已权倾朝野,从地方到中央,大部分要职为司马氏所控。简单地说:曹芳没实力,军队在仲达手里。
交印信
真的如此吗?既然敢跟宗室叫板,司马懿自然有所准备。例如:尚书令司马孚,长子司马师中护军都是要职。另备死士三千,还有利益联盟太仆王观愿以全家性命担保,以及太尉蒋济和司徒高柔等。
准备了自己的武装
但需要具体分析。亲弟弟、亲儿子肯定是一伙。太仆王观本来就和曹爽不和,必然也会选择站队司马懿。而明面上的2位“三公”蒋、高。从根本动机来看却并非要曹爽的命。例如:为劝降曹爽,蒋济亲自写信担保,事变结束后仅限于罢免官职。
一开始也没有相害的意思
后来司马懿灭曹爽全族后,蒋济坚辞封侯,同年四月“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完全可以证明,乃是受了宣王的蛊惑,相信了那套“免官保爵”的说法。而司马懿夸高柔可比周勃,是为了让其相信事变真的是为了匡扶朝政。
屠戮全家
至于九卿里的尚书陈泰,侍中许允,被派去宣布圣旨,讲的也是“免官、保爵。”甚至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禁军统领)尹大目,更是对着洛水发誓。俗话说:三人成市。这三次,对于曹爽来说,从诚意和分量来讲,够了吧?
确实是犹豫了
因此,正是因为曹爽听信了承诺,才会讲出“我不是作富家翁”的话。曹爽的实力如何?掌权十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他的人。中央政权里面,先抛开尚书台丁谧、邓扬、何晏、殿中校尉尹大目等大臣。
仍然是军权在握
就桓范一句“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天子在手,实打实的尚方宝剑。此时的地方实力派,有西、南、东、北“四征将军”,分别是夏侯玄、王昶、王凌、程喜,分别负责各方军事。除了北线较弱。
没听桓范的建议
为防御吴、蜀,曹魏的重兵集团主要分布在夏侯玄、王昶、王凌3人手上。其中: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曹家人。王昶历来是司马氏的心腹,司马家人。王凌与曹氏关系密切,而且手下有一位实权人物叫毌丘俭。
封左将军有假节之权,乃实打实的曹魏忠臣。后期的淮南三叛就有此人,是肯定不会归附司马懿的。此时的王凌即使想把控军权,也未必能成。因此综合来讲2:1,退一万步讲,军权并未旁落司马家。
事实上,对司马懿来讲,高平陵之变属于“险中求胜”。如果宣王真有把握灭了曹爽,何苦连哄带吓的问题的来这么一波操作?关键还是在于,曹爽的政治能力低下。是因为没有看清残酷的高层政治博弈,导致丢了性命。
险中求胜
孔融被判全家处斩后旁人来救,孔融9岁的幼子,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坦然赴死。估计连一个幼子的政治觉悟都不如。此外,前面还有西汉的昌邑王刘贺,兵变之后亲信被屠戮干净,只留下独自一人在豫章度过一生。
不听忠告
《豫章记》:昌邑王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故谓之慨口。临终时,贺曰:“然。失之。”保命封侯后,曰:“且然,非所宜言。”妥妥的后悔。试问,那些说曹爽不得人心,手下都纷纷劝降的。
是哪来的勇气让他们相信,政治博弈一旦开启,能保证不被“屠戮干净”?至于如果曹爽采纳了桓范的建议,坚持斗争到底,有多大胜算?简单对比一下实力。皇帝的诏书和太后的意旨,谁高?大司农和太仆的职位,谁重?
都是些白面书生而已
抛开北面,地方军团2:1,谁的兵多?曹爽真要这么干,本来就是7:3开,起码也是鱼死网破的结局。至于说司马懿智力98,曹爽智力不满60,用计扰乱就眩晕的。送您一句,曹爽的奢靡问题不代表曹家天下出现了正统性危机。
可怜曹操一世英名
他们低估了的:是司马懿的残忍与野心。或许曹爽也是想韬光隐晦一把,等羽翼丰满之后再做计较吧。可惜曹操英雄一世,生了这么个不肖子孙。可惜头脑清楚的聪明人如桓范,也莫名其妙地被耽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