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诸葛亮的爱徒姜维,为何尖锐对立?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诸葛亮的爱徒姜维,为何尖锐对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豫史档案 访问量:535 更新时间:2023/12/19 18:29:26

诸葛瞻是诸葛亮唯一的亲生骨肉,诸葛亮早年没有子嗣,所以从大哥诸葛瑾那里过继诸葛乔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元228年,年仅24岁的诸葛乔英年早逝,所幸诸葛瞻在诸葛乔病逝的前一年出生,后继有人的诸葛亮,在诸葛瞻出生后不久,就开了北伐之路。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虽然诸葛亮极力改善人才匮乏的状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甘心为蜀汉效力的人才还是寥寥无几。

蜀汉的一般性人才都非常有限,将才更是极度匮乏。就在诸葛亮深为一大批先帝旧臣的逝去痛心不已的时候,姜维出现了,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不诸葛亮带来了希望。

  1. 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欣赏姜维

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有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收姜维》,讲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被姜维识破了调虎离山之计,在探听了姜维的身世和能力之后,诸葛亮不由得对姜维赞赏有加,于是利用天水郡太守马遵对姜维的怀疑之心,设计让姜维归顺了蜀汉。

姜维归降诸葛亮以前,只是天水郡的一个小官吏,能被诸葛亮赏识,并得到真传,是莫大的幸运。

很多人可能都会好奇,姜维就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一个曹魏的降将,诸葛亮为什么那么看好姜维呢?应该说,诸葛亮首先看中的是姜维的品德。

姜维投降蜀汉虽然是被逼无奈,但是他既然答应跟随诸葛亮,就一定会对蜀汉朝廷忠心不二,即使姜维与后主刘禅之间并没有感情,但是为了报答诸葛亮对他的欣赏与重用,他也会为蜀汉基业尽心竭力,这一点从姜维后来九伐中原,甚至在蜀国灭亡之后,还没有放弃复国的行动可以得到验证。

其次,姜维既武艺高强,又深通谋略,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才,而他“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性格特点,也让诸葛亮觉得姜维是一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才。

与武艺高强,却难以和很多人相处好的魏延相比,姜维性情平和,在军队中深得人心;与纸上谈兵的马谡相比,姜维则表现十分务实,不骄不躁,低调谦逊。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姜维自小生长在凉州一带,很熟悉这里的风土民情,正史中的姜维在西北地区有很大的威望,这一点对于兵力不占优势的蜀汉尤为重要;

此外,姜维身上的羌族血统,也让他便于更快地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立良性的关系,对蜀汉在西北边陲的作战与融合有一定的帮助。

蜀汉要北伐中原,就要先夺取陇右地区,而蜀汉内部又缺乏对陇右地区情况十分熟悉的人才,更何况姜维的综合能力在蜀汉阵营中是很出挑、足以挑大梁的,所以姜维一归降诸葛亮就得到重用。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无法言说、又很奇妙的,诸葛亮二十六岁时遇到了刘备,并在这个意气风发的年纪,开启了自己大有为的人生。

姜维遇到诸葛亮时,也是二十六岁,诸葛亮似乎在姜维深沉、坚韧的目光中,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于是,姜维不仅得到了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的倾囊相授,而且也获得了时常跟随诸葛亮左右,与他并肩作战的机会。

姜维的朴实、厚重是经过无数次战场上的拼杀历练来的;尽管他只是一个敌国降将,但是有诸葛亮的赏识,有姜维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很快就在蜀汉军中树立起一定的威望。

尽管姜维也有血气方刚的时候,但是在魏国长期不受重用的境遇,早就磨掉了姜维身上的傲娇之气。

  1. 诸葛瞻的经历

与姜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葛瞻。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才八岁,但是八岁的诸葛瞻已经被父亲断言“成熟过早,成不了大器。”

其实,早熟的孩子不一定就成不了大器,真正让诸葛瞻难成大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

诸葛亮去世之后不久,他的妻子黄夫人也撒手人寰了。

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很早就失去父母,会过得很辛苦,尝尽人世间的冷暖,因而更容易成大器,但是诸葛瞻在父母双亡之后,被刘禅和蜀汉朝廷上下保护得很好。

蜀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们都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而对他偏爱有加,每逢朝廷有一桩善举,虽然与诸葛瞻没有关系,百姓们也会奔走相告,对诸葛瞻有很多溢美之词。

加之诸葛瞻擅长书画、记忆力超群,才思敏捷,所以大家对他的赞美,就更加言过其实了。

由于诸葛瞻成长的环境太过顺遂,没有经历现实生活的磨砺,所以当邓艾偷渡阴平的军队打到阴平小道时,诸葛瞻就毫无悬念地被打败了。

其实,当时诸葛瞻率领的军队,兵力是远远多于邓艾军队的。但是客观上,这时蜀汉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了;主观上,诸葛瞻自动放弃了剑阁的险要关口,在无险可守的绵竹与敌军决战,决策的失误也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蜀汉的灭亡是早已注定的,但是诸葛瞻用兵重大失误,使他对蜀汉灭亡难辞其咎。战败的诸葛瞻,最终壮烈殉国,蜀汉也随着他的慷慨赴死,走向了终点。

当时已经有人去东吴求救,诸葛瞻只要守住剑阁,耐心等待姜维大军回师救援,蜀汉就不至于如此迅速地灭亡。

但是,绵竹之战中的诸葛瞻有他的犹疑、有他的羞愤、也有他的刚愎自用,就是没有对姜维的信任。

早在诸葛瞻预备邓艾开战之前,黄崇(蜀汉旧臣黄权的儿子)就苦口婆心地劝诸葛瞻据守剑阁,诸葛瞻最终还是放弃了。

诸葛瞻为什么不信任姜维,甚至还曾经提议要罢免姜维大将军的职务呢?也许是黄浩等奸佞之臣的挑唆,也许是诸葛瞻自己的想法,总之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很不友好。

  1. 诸葛瞻和姜维的矛盾分析

按照常理来说,姜维是诸葛亮在军事上唯一的继承人,诸葛瞻是诸葛亮唯一的亲生骨肉,他们正应该同心协力,努力实现诸葛亮的意愿。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也许在诸葛瞻心里,始终有一种不甘,他觉得自己比姜维更有资格得到父亲的真传;他甚至对姜维还有一些难以启齿的想法。

姜维是那么幸运,幸运到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一切。没有经历过战场厮杀的诸葛瞻不明白,明明自己也胸怀大志、明明自己的天资并不比姜维差,为什么父亲就是喜欢这个魏国的降将,连学习兵法、上战场的机会也没有给他留下。

抛却个人情感,诸葛瞻还和姜维有着政见上的分歧。诸葛瞻是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官,在姜维九伐中原期间,他看到更多的,应该是连年的战争对蜀汉民生的摧残。历朝历代文臣武将不能和睦相处,都有一个根本原因。

文臣觉得武将只会打仗,不关注内政,甚至有一定轻视武将的思想;而武将们也常常会觉得文臣们不能临阵杀敌,只能动动嘴,动动笔杆子。

姜维倒不至于轻视诸葛瞻,但是诸葛瞻想罢免姜维的兵权,这件事是有史书记载的。

平心而论,诸葛瞻不想让姜维频繁对外征伐,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姜维北伐,正是为了实现诸葛亮未完成的心愿。姜维有错吗?

姜维的执着,最终还是被很多人辜负了。这其中最不应该反对姜维北伐的就是诸葛瞻。

姜维虽然是诸葛亮在战场上遇到的继承人,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有很多的相似点。诸葛亮对姜维的悉心教导和栽培,让他和姜维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但是他离父亲的精神世界太远,更无法理解父亲和姜维身上共同拥有的、那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执着。

其实,诸葛亮没有把兵法传给诸葛瞻,未必只是因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诸葛瞻年纪还小。

诸葛亮多半能够预知到诸葛瞻不是将帅之才的资质,所以他对儿子的希望,更多的是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然后才是能不能成为将帅之才。

从更深入的角度来说,不把兵法传给儿子,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没有私心,只是想为蜀汉找一个真正胜任的将帅。

也许,不把兵法传给“文不足以安邦、武不足以定国”的诸葛瞻,既是对国家的负责,也是对诸葛瞻的保护。

诸葛瞻只因为是诸葛亮的儿子,就已经得到了很多不应该得到的厚爱、也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期待。

如果诸葛亮给他的更多,他一定会更加不能认清楚自己真正的实力。

诸葛亮给姜维的东西,表面看来,只是几卷兵法,实际上却托付了整个蜀汉的前途、和蜀汉在关键时刻的生死存亡。

这些重托,不要说当年作为孩子的诸葛瞻承担不起,就是蜀汉灭亡时,已经走过半生,却还是缺乏历练的诸葛瞻也承担不起。

可惜,诸葛亮的一片苦心,诸葛瞻未必明白,如果他明白,也不会主张收回姜维的兵权。当时的蜀汉,除了姜维,还有谁能肩负起这个国家的存亡呢?

诸葛瞻也许没有想过这些,也许还来不及想清楚,蜀汉的丧钟就已经敲响了。诸葛瞻比姜维小二十多岁,代沟和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会产生共鸣。

姜维复国失败后,用死亡坚守了他和诸葛亮共同的理想,诸葛瞻父子也在绵竹战败后壮烈殉国。

只是,直到死亡前的那一刻,诸葛瞻还是觉得,自己没能及时制衡姜维的穷兵黩武,所以才让蜀汉向灭亡的深渊滑落。如果诸葛亮泉下有知,他又怎么能不感到痛心呢!

标签: 诸葛亮姜维诸葛瞻蜀汉邓艾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大家认为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名过其实?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思考这个世界标签:邓艾,姜维,蜀汉,黄皓,三国,诸葛亮,诸葛瞻,诸葛恪,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作者:西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早年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261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诸葛瞻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

  • 诸葛瞻战死后,诸葛亮还有其他后代吗?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诸葛瑾,蜀汉,刘禅,邓艾

    诸葛瞻战死后,诸葛亮并没有绝后,其后代一直繁衍下去,流传至今。一、诸葛瞻其人其事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头一年,诸葛瞻诞生了,而诸葛亮已经46岁,可谓中年得子。在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诸葛瞻才8岁,算是幼年丧父吧。诸葛瞻小时候非常聪明,可是父亲诸葛亮并不以为意,反而感到非常担忧,认为这并不是好事。过早的

  • 不懂古文解释不清:诸葛瞻跟邓艾在绵竹决战,为啥埋住士兵小腿?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邓艾,蜀汉,绵竹,陈寿,三国,诸葛瞻,诸葛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一个“经典战例”开始流传: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面对曹魏大将邓艾的攻击,下令出战士兵把小腿埋住,大家都以立正姿势抵御魏军浪潮一般的冲击,结果最后全军覆没,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全部壮烈殉国,张飞的孙子张遵也在那一战中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张遵的叔叔张绍很没骨气或者很无奈地跟着刘禅

  • 诸葛瞻:诸葛亮的长子,身负众望,却被诸葛亮早早断言不堪大任!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蜀汉,姜维,邓艾,三国,诸葛亮,诸葛瞻,诸葛瑾,天文学家

    263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被邓艾击败,退守绵竹,收到邓艾来信:你父亲不过是武乡侯,只要你投降,我让你当琅琊王!诸葛瞻有些恍惚,不禁浮思连翩。琅琊郡,一个令诸葛瞻陌生却又熟悉的地名,那是诸葛氏的家乡。70多年前,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去世,只能与2个姐姐及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诸葛玄背井离乡,离开了诸葛氏世代

  • 东吴朱据,为何屡次遭到奸人陷害,最终惨遭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朱据,孙权,吴国,孙和,东吴,丞相

    朱据,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是东吴前将军朱桓的堂弟,大都督朱异的堂叔。根据历史记载,这朱据气度颇为不凡,体格极为强壮,对于辩论更是颇为擅长。公元前222年,他担任五官郎中,后来孙权觉得他文武全才又再次得到升迁。在孙权正式建立吴国登基为帝之后,格外赏识朱据的才华,便将女儿嫁给他为妻,

  • 弹劾丞相顾雍、诬陷驸马爷朱据,令吴郡四姓胆寒的小人物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合乐情感标签:顾雍,朱据,吴郡,丞相,孙权,太守,史说三国

    说起明朝,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三国里,魏吴两国也有类似的机构:校事(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候官,明之厂卫)两汉有专门的监查机构,如御史系统与司隶校尉,校事其实是曹操新设的一个机构。213年,曹操称魏公,然而彼时心存汉室的人物为数不少。曹魏的二把手荀彧更是因阻挠曹操进爵魏公,遭到隐诛。

  • 喜报!祝贺齐齐哈尔富力万达嘉华酒店投标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齐齐哈尔富力万达嘉华酒店标签:财务部,销售部,招标

    齐齐哈尔富力万达嘉华酒店市场销售部副总庄妍女士齐齐哈尔富力万达嘉华酒店市场销售部政府关系总监王磊女士齐齐哈尔富力万达嘉华酒店财务部副总监热烈祝贺齐齐哈尔富力万达嘉华酒店投标成功2022年10月30日齐齐哈尔富力万达嘉华酒店入围 日遗化武作业保障项目定点饭店,齐齐哈尔富力万达嘉华酒店将以十倍的用心,百

  • 合肥之战,孙权被张辽击败,危急时刻,贺齐带三千人救了孙权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孙权,张辽,贺齐,凌统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攻打合肥,满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被张辽打了个落花流水。当时,合肥守将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合力,以七千人,将孙权十万大军击溃,孙权惨败。战事一开始,张辽便像开了挂一样,带着八百敢死队,横冲直撞,一直冲到孙权的中军大帐,张辽大声呵斥孙权下来单挑,孙权

  • 第三次''濡须之战''的另一战场,山越配合曹操,被贺齐、陆逊平定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曹操,贺齐,陆逊,须之战,孙权,刘备

    在汉末三国时期,淮南地区是曹操和孙权,或者说曹魏和东吴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淮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孙权进攻曹操的主要城邑是合肥,而曹操进攻孙权的主要地点是濡须。曹操在世的时候,为争夺濡须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下面小编要聊的是第三次''濡须之战'',在曹操与孙权对抗的正面战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

  • 东汉建安十三年,贺齐、蒋钦讨伐山越的一战,还有一个神话版本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贺齐,蒋钦,山越,孙权,建安,孙策

    建安十三年对于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来说,绝对是一个多事之秋。毕竟在这一年发生了''赤壁之战'',给了刘备崛起的空间。而这一年对于江东集团来说更是多事之秋。''赤壁之战''本来就跟江东集团有关,除此以外江东集团还打了两次比较重要的战役,一是与黄祖的战争,一是平讨丹阳郡的山越。下面小编要说的就是贺齐、蒋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