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大将军是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将职务名称,通常情况下是最高军事统帅,拥有统兵之权。
历朝历代,当上大将军的武将代表有韩信、卫青、姜维等人,这些人都有一个相似点——会打仗。
大将军是武将的重要职位,一般皇帝会给那些能征善战,对自己忠心的高级将领。然而,三国时期,东吴皇帝孙权让诸葛瑾当了大将军,这就有些不正常了。
汉末三国时期,诸葛瑾是诸葛亮之兄,在东吴孙权帐下效力,深得信任。在军事上,屡战屡败,没有战功的诸葛瑾,为何能挤掉朱然、全琮等将领,当上大将军?
诸葛瑾是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
诸葛瑾并非武将出身,早年跟随孙权时没有带兵经验,他一生中有多次带兵作战的经历,却鲜有胜绩。
建安二十四年,吕蒙奇袭荆州的关羽,诸葛瑾随军前往。这次作战的主将是吕蒙,诸葛瑾也只是随军前往,没有作战领兵的记载,输赢都和他没有太大关系。
吕蒙夺取荆州后,孙权大赏诸将,诸葛瑾得到了非常优厚的赏赐,封了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担任南郡太守,率军驻扎在公安。
如果说诸葛瑾首次带兵没什么经验,战功不突出的话,那他后续指挥的四次作战,让人大跌眼镜,作为军事高级将领是完全不合格的。
公元222年,魏国和东吴在江陵交战,驻守公安的诸葛瑾奉命支援江陵城内的朱然,结果大军被夏侯尚击败,战船被烧毁颇多,要不是后来潘璋等人用计让夏侯尚退军,诸葛瑾真是一点面子都没有了。
诸葛瑾吃了败仗,孙权并没有责备他,而是以保全师顺利入境的理由表彰了他的功绩,算是一个奇闻。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孙权出兵攻打襄阳,让诸葛瑾领兵。战场上诸葛瑾畏畏缩缩,不敢与司马懿交战,结果被杀得大败,东吴大将张霸被斩,损兵数千。
此战后,孙权还是没有责怪诸葛瑾,升他为骠骑将军。按照一般将领,损兵数千,折了大将,难免不被问罪,而孙权信任诸葛瑾,并没有责备他。
此外,诸葛瑾在公元236年和241年都曾率军与魏军交战,都是打了败仗,没有什么战功。屡战屡败的诸葛瑾是东吴武将集团中的“另类”,他不像陆逊、朱然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却屡屡升官,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瑾为何深受孙权信任?
打仗不行,官却越做越大的诸葛瑾,要是他真的没有什么其他本事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孙权是一个精明之人,在识人方面非常有一套,他看重的人必有可用之才能。
孙权之所以信任诸葛瑾,主要有两个原因:
诸葛瑾是孙权的亲信,孙权必须要用他
众所周知,孙权并非创业之主,他的位置是继承哥哥孙策的。
孙权继位后,江东形势非常复杂,支持他的人很少。当时的江东有三大势力,分别是江东本地士族、江北南迁士族和孙策的旧部。
孙权与本地江东本地士族没有太大联系,他们并不支持孙权,孙策旧部张昭等此前欲废孙权,与孙权之间有很大的隔阂。
唯独江北迁移士族,主要人物有诸葛瑾,他们在孙权还没继位时就有良好的关系。因此孙权继位后,江北迁移的士族成了孙权的嫡系,诸葛瑾自然会受到重用和信任。
诸葛瑾是孙权知己,二人私交甚厚
军事能力一般的诸葛瑾,为人方面却是八面玲珑,在东吴很吃得开。
东吴各方势力与诸葛瑾之间的关系都不错,有什么矛盾都会去请诸葛瑾替自己解释游说,一来二去,诸葛瑾在东吴成了老好人,深受大家的信任。
孙权与诸葛亮的私交也很好,二人可以说是“神交”,孙权的心里话不好对旁人说,唯独可以与诸葛瑾相谈。每当孙权有什么郁闷事无法开口时,诸葛瑾总能宽慰他,替孙权解开心中的郁闷。
夷陵之战前,诸葛瑾因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专门写书信给刘备,被东吴将领告密,认为是诸葛瑾与刘备私通。
孙权得知此事后,并没有疑心诸葛瑾,而是非常信任他,说了一句“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一向多疑的孙权,在得知将领告诉诸葛瑾与刘备“勾结”后,并没有疑心,而是选择相信诸葛瑾,可见孙权是真的相信诸葛瑾不会背叛自己,这份信任是非常难得的。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就被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在他之上的只有上大将军陆逊。
结语
陆逊是江东士族,孙权即便不信任他也要重用,况且陆逊赫赫战功,孙权为了突出他的地位,独创了一个“上大将军”,凸显他的尊贵身份。
与陆逊相比,诸葛恪在军事上完全没有优势,他能力压东吴群将,在武将中屈尊于陆逊之下,靠的不是战功,而是孙权对他的信任。
孙权在位期间,非常信任以鲁肃、诸葛瑾等人为首的江北迁入士族,他们与孙权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个群体是真心为孙权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