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前期的故事总是猛将如云,而到了后期则大多以智取胜,包含了不少阴谋的诡计。而魏将文鸯却是三国末期少有的猛将,其战斗力被认为可与前期的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媲美,在小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文鸯在战场上的表现与小说差别不大,都体现出了超级猛将的素质,让后人看得热血喷张。他单枪匹马的冲入了司马师的上千骑兵之中,进入六七次如无人之境,杀得这些骑兵丢盔弃甲,不敢逼近。就连司马师也被文鸯的悍勇所惊吓,最终旧疾复发而亡。
文鸯是曹魏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的次子,本名俶,所以很多古代版本的典籍也写作文俶。文家和曹氏是同乡,所以文鸯以骁勇善战而得到大将军曹爽的喜爱,文钦也因此成为曹爽集团中颇具权势的人物。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曹爽集团被消灭,曹魏政权完全被司马懿所掌控。于是文钦在朝中失去靠山,被司马师排挤逼迫,所以对司马氏掌权非常不满。后来司马师废除魏帝曹芳,激怒了驻守扬州的文钦,他便联合镇东大将军毋丘俭等假托太后诏书,列举司马师十一道罪状,率领大军起兵勤王。
这场战争虽然以叛军毋丘俭和文钦的失败而告终,却成就了文鸯在战场上最为高光的时刻。如果说赵云在长坂坡的战绩是小说家罗贯中所杜撰,那文鸯对司马师的战绩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当时司马师听说毋丘俭和文钦反叛,不顾朝廷大臣的劝说,亲自带兵南下。文钦得到消息后,与文鸯兵分两路北上迎战,趁着夜间司马师立足未闻,夹击南下的魏军。其实在南下之前,司马师就已经旧疾发作,但他不顾劝阻强行南下,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他本来眼睛上长了肉瘤,割了后创口未愈,然而文鸯突然来攻,惊得他创口崩裂,眼珠都掉出来了。
文鸯在司马师大营外鼓噪攻击一夜,由于兵少而无法攻破司马师大营。他的父亲文钦却由于夜间迷路,并没有能抵达作战地点,使得文鸯无法进行合击。第二天早上,文鸯见军队疲惫而援军不至,只能选择退军。司马师认为文鸯军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便派左长史司马班带八千骑兵追击文鸯。文鸯见身后追来的司马班却丝毫不畏惧,他带兵杀了对方骑兵阵中,单枪匹马进出六七次,杀得对方丢盔弃甲,不敢再继续靠近。文鸯的悍勇视魏军的骑兵阵如无人之境,杀得对方心惊胆战,也让司马师惊得大病复发。
这场战争因文钦主力被邓艾击败,而毋丘俭大军又败于诸葛诞之手,司马氏的魏军最终顺利的平定了这场叛乱。战争过后司马氏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他们所拥立的曹髦只是个傀儡皇帝,而曹魏士族皆唯司马氏马首是瞻。在司马氏控制曹魏的同时,司马师却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本身就身患旧疾,手术之后不但没有好生疗养,还被突然袭击的文鸯吓得更加严重。虽然第二天凭着邓艾、乐綝等援军击败了文钦,可恶化的身体状况再也止不住。战事结束后回到许昌不久,司马师便不治而死,终年只有四十八岁。
文钦虽然兵败,但凭着着文鸯的保护却突出重围,投靠了东吴。而文鸯却因为这一战声名鹊起,成为三国末年最强的猛将。在古代典籍上赞扬文鸯勇猛的说法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拿张飞和赵云与之对照。在两晋时代的文章,唐朝的诗句中,文鸯都是猛将的代名词。
文钦投靠东吴后也得到了东吴权臣孙峻和孙琳的重视,东吴朝廷任命文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封为谯侯。后来继任曹魏镇东大将军的诸葛诞反叛司马昭,文钦率军北上支援。由于作战不利,而文钦又与诸葛诞不和,于是被诸葛诞派人杀死,而文鸯也再次选择阵前叛变,向司马昭投诚。
文鸯帮助司马昭剿灭的反叛的诸葛诞,招降了叛军大部,所以被司马昭赦免了之前反叛的罪行。然后司马昭又表奏文鸯兄弟为将军,赐爵关内侯。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文鸯因功被升任平虏护军。后来鲜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发动叛乱,杀死胡烈、苏愉、牵弘、杨欣等西晋的官员。于是文鸯奉司马炎之命领军平叛,打破秃发树机能的鲜卑军队,招降胡人部落二十余万,以此名闻天下。可以说在西晋初年的军队中,文鸯仍旧是数一数二的猛将,其率军作战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可是由于他有着多次叛变的黑历史,所以不受司马炎重用。
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朝廷大权被太傅杨骏所掌控。司马衷是历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而他的皇后贾南风却是出了名的悍妇。文鸯为了政治利益投入了杨骏门下,却与贾南风站在了对立面。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等司马氏诸王讨伐杨骏,最终杨骏失败被杀。而作为杨骏党羽的文鸯,却也没有逃过这场灾难,被贾南风下密令杀死,并夷其三族。文鸯作为名闻天下的名将,没有死在杀敌报国的战场上,却因卷入政治斗争而被灭族,这结局也让后人感到唏嘘不已。
从历史的评价来看,文鸯及其父亲文钦是处于两极分化的境地。文鸯以其勇猛善战而被认为是猛将的代表,也是三国后期和西晋初年的名将。但是他们父子二人多次反叛的做法却也被人诟病,很多历史学者都不耻于这种叛变投敌的政治态度,所以在西晋也无法被人重用。
实际上对于文钦和文鸯父子的负面评价,却正好说明了他们忠贞的性格。文钦和文鸯父子效忠的既不是司马氏,也不是孙氏,而是建立魏国的曹氏。文家和曹氏为同乡,历代受到曹氏的照顾,所以对曹氏忠心耿耿。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跳出孙氏背上与诸葛诞汇合,都是为了夺回曹氏政权。
在这些反叛的过程中,文钦先后给郭淮和邓艾写信,就是要聚集力量消灭司马氏,扶持曹氏政权。虽然这些信件并未得到正面回应,而且邓艾还杀了文钦的使者,出兵协助司马师,但却也说明了文钦不顾生死为曹氏的付出。他们父子的做法虽然不能得到司马氏和孙氏的认同,却是对曹氏仁至义尽了。
即便在西晋时卷入贾南风与杨骏的政治斗争被杀,其主要原因也与曹氏密切相关。司马炎建立西晋时,朝廷中的门阀士族大多分为两派。其中一派以贾充为首,是忠于司马氏的曹魏大臣。另一派则是曹魏功勋旧臣的后裔,在北方士族中势力很大。司马炎建国后平衡了两方面的势力,得到了这两派的支持。
然而由于文钦父子曾经积极反叛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关系,文鸯只能选择曹魏旧臣的阵营,而无法投入司马氏的联盟。所以在政治斗争中,文鸯天然的就站在了贾南风和司马衷的对立面,自然成为司马诸王杀之而后快的人物。有意思的是,杀死文鸯的不是别人,正是文鸯死对头诸葛诞的外孙,东安王司马繇。
文钦在世时就与诸葛诞不和,后来靠着曹爽的支持才当了扬州刺史和前将军。文钦和毋丘俭起兵反叛司马师时,诸葛诞就是剿灭毋丘俭一路大军的主力。诸葛诞反叛时,文钦为了匡扶曹氏也北上支援诸葛诞,却被诸葛诞杀死。文鸯临阵投降司马昭后,却为攻破寿春立下大功。
由此可知,文家和诸葛家的恩怨情仇延续两代人,贯穿了整个曹魏末年的政治斗争。而整个过程中,文家父子始终效忠于曹魏,而诸葛诞却是首鼠两端。双方的政治立场不同,阵营不同,所以根本不可能毫无芥蒂的合作。文鸯延续了他父亲对诸葛诞的态度,也延续了对司马家的看法,所以在西晋朝廷不受欢迎。鲜卑秃发树机能叛变时,若非司马炎手中缺少大将,也不会用文鸯领兵出征。但是后司马炎也因为猜忌而免除了文鸯的官职,可见文鸯在朝廷的处境。这样的处境下他选择依附于杨骏自保,最终才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