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托孤之时,刘备就已谆谆告诫诸葛亮不要在关键位置重用马谡,可惜诸葛亮并没有听从。街亭一战,马谡刚愎自用,惨败于张郃之手,致使北伐中原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回头再看刘备的神奇预言,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我有孔明,如鱼得水”,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刘备是三国时期仅次于曹操的人物,号称“打不死的小强”,戎马一生,英雄一时。在刘备死之前,除了将蠢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以外,也同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而对于刘备的这一告诫,诸葛亮选择了阳奉阴违,最后在北伐时因为马谡丢街亭而功败垂成,堪称诸葛最大的失误。那么,抛开结果不谈,刘备是怎么看出马谡不可大用的?只是靠运气吗?
《马谡传》中详细记载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嘱托:“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对于蜀汉政坛崛起的新星马谡,刘备持保留意见,苦口婆心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其实,这一句已然交代了刘备不看好马谡的依据,那就是“言过其实”。《三国志》比较简略,很多事都是一笔带过,这里也不例外。
要解析这个疑问,首先得说清楚什么叫“言过其实”。据汉语词典解读,“言过其实”的含义是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其同义词有夸大其词、夸夸其谈。说到这里,其实就很容易想到被史书批评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同样也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物,与马谡非常的相似。那么刘备为什么会觉得马谡“言过其实”呢?
《马谡传》记载:“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从马谡的传记来看,马谡最早就有跟随刘备,刘备是有条件深入了解马谡的。马谡主要的官职都是文官一类,在刘备手下就不曾参与直接的军事。可是偏偏马谡又“好论军计”,因此而让刘备瞧不上眼。
其实,从刘备本人的拼搏过程就能看出端倪。刘备从最初在公孙瓒手下效力,到逐渐成为一方诸侯,并不是靠在诸侯面前高谈阔论,而是真刀真枪的拼出来的名声。不论是袁绍还是刘表,或者是孙权、刘璋,都把刘备安排在对抗曹操的第一线,这就是大家对刘备打仗厉害的公论。
另外,在历史上,刘备在死之前,人事安排非常的分明。武将如关羽、张飞、黄忠、魏延,谋主如法正、庞统,后勤和统领内政交由诸葛亮,内务交由赵云,基本上可以说是人尽其才,安排得恰如其分。而这些人,在其位置上也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说明刘备确实有识人之明。刘备安排马谡,也是安排的内政一类。
《三国志》: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在大家的印象中,马谡打输街亭之战中,似乎就没有消息了。但是从三国志的综合分析来看,马谡在打输街亭之战后,是抛弃了军队逃跑的,他并没有想着死战或者把军队带出去,相反,许多蜀汉溃兵还是王平给收拢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马谡这人,真的是缺乏担当!身为主帅,在战败之际,要么你就直接死战不降,这样的话大家会称赞忠义,要么就把军队尽可能地带回去,这样也算是进退有据,挽回损失。但马谡的操作完全违反了这两点,直接逃了,而他这一套,就更加坐实他名不副实,缺乏担当的标签,最终只能被杀!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马谡在刚进入益州时,其实是深受刘备器重的,刘备为了锻炼马谡,甚至直接把马谡给提拔成为了越嶲太守,只不过马谡的表现非常差劲,他贪念荣华,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锻炼,给刘备留下了一个缺乏担当的印象,所以刘备才会说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