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名为《杨修之死》的课文,文章讲述了东汉末年才子杨修被曹操妒忌才华,并最终杀害的故事。
这个故事节选自小说《三国演义》的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改编自正史《三国志》中的真实事件。
东汉末年,战乱连连。汉相曹操征讨孙权刘备联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败而不馁,招贤纳士,力图东山再起。名士杨修往投,深受赏识,担任丞相府的主簿,相当于机要秘书,且功绩卓著。
杨修和曹操默契到,杨修提前写好的曹操的出行计划和曹操真正的出行计划一般无二。然而,这两个智慧、孤傲的灵魂,却因各自既高远又卑微的双重品性,终难携手,并以杨修被杀为悲剧的结局。
那么,这样的秘书,为什么最终要除掉呢?是因为恨,一种妒贤嫉能积累的恨。来源于杨修多次点破了曹操心里所想。
比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把门改小,因为“门”上写个“活”字就是“阔”,曹操嫌门宽。曹操有可能是这个意思,但是他不喜欢被别人猜透心思。又如,曹操在甜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打开分给众人吃了,因为那三个字拆开来正好是“一人一口酥”。
这些都还不算,给杨修引来杀身之祸的是,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主动撤军,行前把“鸡肋”作为当晚口令,杨修就让部下收拾行装。曹操知道了,非常生气,说杨修擅自传达撤军令,就把他给杀了。
其实,真正的杀身之祸是与曹操的梦相关。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曾经对身边的人灌输过,说我这个人有一个习惯,睡觉的时候或做梦的时候,我喜欢杀人,你们千万不要靠近我,否则,你们谁碰上就不要怪我。
有一次,老头子睡觉,一翻身被子掉地下,值班的这位勤务员,很勤快,忘了老头子的这个嘱咐,就将这个被子给丞相盖上,就这个档口,丞相做梦了,梦中杀人,一刀下去,这个勤务员,身首离异,没了。
醒来以后,丞相非常后悔,这是谁干的啊,谁将我的勤务员干掉了。底下人,只好解释一下。曹丞相决定厚葬这位勤务员。
就在这个时候,杨修说了一句话,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也就是丞相不是在做梦,而是你——就是死的这个勤务员真的是在梦中。
大家看一看,这位曹丞相编织了无数的美梦啊,让所有人都在梦中。可是,这个杨修居然就将这个梦给说破了。本来大家都在梦中都很高兴,我们都知道,难得糊涂啊。
这个人啊,要糊涂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多一分清醒,可能就会多一分难受,这是常识啊。稀里糊涂这一辈子,可能就会非常快乐,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觉得。
当然了,像这个勤务员一样的,最后也把脑袋丢了,不过虽然丢了脑袋,赢得了一个非常盛大的追悼会,算起来反正也值了。
可是,杨修这个人不知趣,他偏偏要把梦说破了,能够说破这个梦的人,天底下只能有一个人,那就是曹丞相。而且,是他临终时才能说破,这是造梦的人。
你们这些在梦中的人,只负责做梦,不能说破,谁说破谁完蛋。你看,造梦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你们如醉梦中。你们都醒来,这个造梦的人怎么办呢,他就没有余地了。
所以,杨修必须被干掉。“鸡肋”一出现,立即变成现实。
杨修这个人,名字就是有问题,更不要说他随随便便说破了曹丞相的梦。
杨修,浑身上下洋溢着修正主义气息,所以简称“杨修”。这样的人不干掉,能行吗,必须干掉,放在哪朝哪代都要被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