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字德祖,太尉杨彪之子。算得上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人,连狂士祢衡也认可他。人们一般认为,杨修的不幸是缘于立储之争。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储后,为了防止杨修从中添乱,弄得兄弟相争,祸起萧墙,就于临终前把他给解决了。
据有关史料来看,也不尽然。
一、杨修之殒命,与立储之争关系不大。
曹丕和曹植争当王储时,杨修是帮助过曹植。曹丕被立为王储后,杨修想离开曹植,可曹植一再拉拢他,他“亦不敢绝”。
曹植毕竟是曹操的爱子,即使不能成为王储,也是不能随便得罪的。因此,彼此间来来往往是很正常的。
但是,杨修与曹丕也不错。他曾把一把“王髦之剑”献给曹丕,曹丕非常喜欢,经常佩戴在身上。曹丕称帝以后,还追念此事,并因此赏赐了铸剑之人王髦。这说明,曹丕与杨修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曹丕都不想处置的人,曹操何必多此一举?因此说,杨修殒命于立储之争,似乎不太可能。
那杨修被曹操惩处的真正原因是啥?
二、杨修之绝命,缘于他的自作聪明威胁到了曹操的存在。
杨修临终前曾对人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如果,他以为他的不幸是受曹植的牵连,那他真是枉称聪慧了。
杨修生前真正没弄明白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专制的体制当中,而曹操又是这种体制下的一个“雄猜之主”。这类人物的猜忌心和防范心都是很重的。
他们最忌恨的便是别人猜透他们的心思。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就必须实行愚民政策和特务政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却不能让别人知道。
总之,独裁者必须把自己神秘化,才能显得本尊“天威难测”;才能让别人时刻战战兢兢,自己处处游刃自在。
可是,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洞若观火,清楚得很。
如,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兄弟分别出邺城办事。事先,曹操命令城门守卫不得放行。
杨修猜知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跟曹植说,万一城门守卫不放行,你就以“王命”为由杀了他。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曹操的这一安排,是对兄弟俩的综合考察。既想看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虽然成功出城,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印象。这一场较量,曹植实际上是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杨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谋事并不周全。这就是杨修,小聪明而已!
再如,杨修身为曹操主簿,却不能安分守职,老想着自由活动,可又怕曹操有问题要问。
于是,每当外出时,他就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然后写好答案,放在桌子上。并吩咐侍从,如果丞相有令询问,就按照这个次序一一作答。
没想到,一阵风吹来,问题罗列的顺序全乱了。侍从只好按照混乱后的次序作答,自然是驴唇不对马嘴。
为此,曹操怒责杨修。杨修不敢隐瞒,只得如实交代。曹操见杨修这样应付他,自然异常不满。
不但知道自己有什么想法,而且知道自己考虑问题的顺序,这实在令人肝颤了!有这么一个人待在自己身边,曹操的威严何在?神圣焉存?
如果杨修猜出曹操的想法,但不说出来,也许还好一点。可是,他偏偏要到处显摆,让曹操随时“现形”。
如,曹操视察了新建的丞相府后,当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大门上写了个“活”字。曹操走后,工匠们一头雾水,不知何意。
杨修见了立即让工匠们把门拆掉重建。并解释说,“门”中“活”就是“阔”,丞相嫌门太大了。
再如,公元219年,曹操率领大军进军汉中,攻击刘备。可是,刘备凭借险要之地,坚守不战。于是,曹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天部下请示军中口令时,曹操随口以“鸡肋”回答。杨修听说后立即收拾行装。大家问他何故,杨修说,鸡肋这东西,吃它没有什么滋味,扔了它又觉得可惜,丞相打算回师了。
曹丞相果然撤军了!半年左右后,杨修也果然殒命了。理由是:“漏泄言教,交关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