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否则就是反叛;没有虎符,即便是扶苏、蒙恬想反叛,但三十万大军未必听他们的招呼。
不能调动三十万大军的话,扶苏反叛又有何意义?扶苏是明白事理的人,自杀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扶苏自尽的过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至平原津而病。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在平原津(山东德州平原县境内)得病,于七月在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广宗)病逝。
临死前,秦始皇玺书公子扶苏,说:“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就是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礼,自然也就是让扶苏继位。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与《秦始皇本纪》相比较,《李斯传》明确了命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然后回咸阳支持丧礼。
赵高采取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段,假造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
赵高等人篡改了诏书,赐给扶苏的诏书说: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这份遗诏,除了列举扶苏与蒙恬的几大罪过,命他们自裁之外,明确命把兵权交给裨将王离。
胡亥用自己的人为使者,前往上郡传达秦始皇的遗诏。
扶苏看了使者送来的玺书,哭泣不已,进到内舍,就想自杀。
李斯传: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蒙恬就劝阻扶苏说:“陛下出巡在外,没有立太子,使臣带领三十万大军守边,以公子为监军,这是把天下大任托付给我们。现在使者一来,就自杀,安知这不会有诈呢?请求您复请后再死,也不晚哦。”
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使者再三催促,扶苏为人仁孝,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哪能再去复请!”
于是,扶苏自杀。蒙恬不自尽,使者就让属吏把他囚禁在阳周。
胡亥篡诏的前提条件
秦始皇本纪: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而谓公子胡亥曰“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柰何”
秦始皇病逝,只有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丞相李斯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道。
赵高扣留了给扶苏的玺书,对胡亥说:“皇上驾崩,没有遗诏封诸子为王而单独赐书长子。长子到了,就立为皇帝,而你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
胡亥说:“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但我听说,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亲有遗命,不封诸子,这还有啥可说呢?”
赵高说:“不是这样。当今天下之权,完全在于你、我及丞相三人罢了。以人为臣与臣于人,不可同日而语哦。”
胡亥说:“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才能浅薄而抢夺他人之功,是不能。三德缺失,天下人不服,自己面临危险,社稷也不得安宁。”
照此说来,胡亥也是个好孩子哦,可经不住赵高窜唆。
赵高引经据典,找了一大通歪理邪说,终于说动了胡亥,然后与李斯一起篡改了始皇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
胡亥起先也以道义推脱,但经不起利益的诱使,最终同意了赵高的阴谋。
其实,没有人能经得住对帝位的觊觎,关键还是胡亥具备登基的条件:
第一,玉玺、虎符等象征皇权的那些东西全部在赵高手中,这足以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
第二,始皇身边最关键的几个人支持他,这是最大的保障。
第三,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调动军队的制度,任何人没有虎符是不能动用军队的。
第四,所谓的道义,就看咋说,如果有遗诏,那就是道义。有谁敢怀疑始皇遗诏的真假呢?
赵高阴谋能够得逞,胡亥能够上位,还是因为胡亥具备扶苏不能具备的硬核前提,那就是掌握大秦帝国权力的信物。
扶苏不接受蒙恬建议的原因
扶苏接到使者送来的玺书,先是流泪,继而就准备自杀。其中可能有诈,扶苏焉能不知?扶苏又能如何呢?只能流泪而已。
蒙恬劝谏扶苏,也只能是先别急着自杀,让他复请始皇。其结果可想而知,必定不会有任何的转机。
第一,胡亥的使者多次催促扶苏自尽,就说明他不会同意、更不会去替扶苏复请。
第二,扶苏自己派遣使者去复请,胡亥的使者不会给他时间。
第三,接到皇帝的诏书,不立即行动,还要复请,这无疑是要谋反。难道要秦始皇收回成命或者亲自来下令不成?
第四,如果秦始皇已经驾崩,遗诏有诈,那么复请能有希望改变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赵高、李斯已经封锁了消息,他们不可能让扶苏的使者见到秦始皇的尸体吧。
就算秦始皇还活着,也不是谁想见就见的。
第五,玺书明确蒙恬把兵权交给裨将王离,蒙恬拒不交出兵权就是谋反;交出了兵权,蒙恬不要说再调动军队,就是管理军队的权力也没有了。
因此,豹眼认为,扶苏跟胡亥一样,都以仁孝为由拒绝违背始皇帝的诏令,但胡亥有成功登基的可能性,但扶苏却没有任何可能的成功。
尽管赵高等人也做了两手准备,没有立即回咸阳,而是经过井陉(河北西部),转道九原(内蒙古包头)。
其目的就是查看扶苏与蒙恬的反应,事实也正如赵高的预料,扶苏自杀,蒙恬束手就擒,三十万大军也没有出现哗变,要为扶苏鸣不平而造反。
应该说,扶苏自杀是出于无奈,但也是明智的,留下了仁孝的美名。如果当时反叛的话,恐怕只有失败。
根本原因是他不能调动这三十万大军,这是最客观的存在。
这也说明扶苏、蒙恬都不是有野心的人,没有事先在北边私下图谋不轨。
扶苏反叛不具备任何条件
在朝廷内没有人支持
李斯传:胡亥既然高之言,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
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谋,赵高对胡亥说:“这事还得与丞相商议,否则,这事不能成功。”
得到胡亥应允之后,赵高对丞相李斯说:“现在皇上驾崩,没有几个人知道。皇上给长子扶苏的玺书以及符玺都在胡亥手上,确立太子一事全在君侯您和我一句话哦。”
李斯一听就明白赵高是啥意思,说:“这是亡国的言论,岂能是人臣所应当议论的吗?”
赵高说:“你觉得你的能力、功劳、谋略能与蒙恬相比吗?您得罪了那么多的人以及长子扶苏的信任方面,可与蒙恬相比吗?”
李斯说不能。
赵高又说:“长子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即位后必定以蒙恬为丞相。新帝即位,你这个旧丞相能全身而退吗?”
李斯说不能。
有种说法,扶苏是李斯的女婿,但没有确证。
李斯列传:“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扶苏的妻子,一说是大将王翦的后代,一说是李斯的女儿。
《李斯传》说,李斯的儿子都娶了秦国的公主为妻,李斯的女儿都嫁给了秦国的公子。这么看,扶苏很可能是李斯的女婿。
再说,裨将王离是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如果扶苏的妻子是王翦后人的话,赵高不太可能把蒙恬的兵权交给王离。
但李斯考虑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即便扶苏是他的女婿,这会儿也顾不上了。
丞相李斯也倒向了赵高、胡亥,那么在朝廷中就没有人支持扶苏。
为了自己利益考虑的人多,替别人打算的人少哦。
蒙恬三十万大军,扶苏并不能调动听自己指挥。
秦朝采用虎符调动军队的制度。
虎符,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想合。右符留在中央,皇帝掌握,左符在将领之手。
要调动军队,必须持有右符到军中,与将领手中左符相合,军将才听命而动。
蒙恬手下有三十万大军,但他没有虎符也调不动一兵一卒。
除非这三十万大军要跟随蒙恬造反,否则,他们不会听从蒙恬的命令。
如果蒙恬凭借一句话就能调动军队的话,蒙恬早就死了。秦始皇控制不了军队的话,就不会让扶苏、蒙恬一直呆在北方。
因此,蒙恬只是劝谏扶苏复请,并不能建议直接起兵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