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是存在于那份圣旨里的秦始皇,而并不是真正的,并且还活着嬴政。
毕竟,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嬴政,在圣旨送达之际,早就被做成了“咸鱼”。
但是这一切,当时的扶苏却不知道,他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已死,更没想到这份要他自尽的诏书,居然是假的。
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电话手机之类。
而赵高和李斯,之所以敢下达这么一份假的诏书,所依仗的正是这个,说白了,就是打了一个信息差。
所以在扶苏的眼里,这份诏书,就是出自他那个威严的父亲之手,换句话说,扶苏认为诏书就是真的。
既然是真的,那君要臣死,臣自然就不得不死了。
要知道,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伦理纲常是相当重要的,扶苏与秦始皇是父子不假,但是在父子关系之前,还是君臣关系。
而“君”都明言了要“臣”死,你让扶苏还能怎么办?
并且,从严格角度来讲,扶苏也不完全是仅凭一份圣旨就自尽的,在这份圣旨的背后,其实还有催化其自尽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当时扶苏在接圣旨时,所处的地方,乃是蒙恬的军中。
而他为何会在蒙恬的军中呢?这件事就说来话长了。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有方士侯生、卢生等人,四处散布言论,抨击秦始皇的暴戾,此言论传播甚广。
言论传播开来后,自然被秦始皇得知,因此,他为之大怒。
大怒之下,秦始皇就命御史对这二人缉拿,结果二人早就跑了,但秦始皇岂会善罢甘休?而为了泄愤,就把当时咸阳城内的不少方士都给抓了起来。
这些方士被抓之后,秦始皇要求御史进行审讯,看谁曾说过大逆不道的话,而为了活命,方士们就开始了相互揭发。
最终,御史判定,有六百余个方士犯禁。
而这六百多个被判有罪的方士,秦始皇自然不会饶了他们,一声令下,六百多人全部被活埋在咸阳城外。
那么这件事跟公子扶苏有啥关系呢?
在得知父亲活埋了几百个方士之后,向来仁义的扶苏,不顾秦始皇在气头上,直接上书,对这件事进行了劝谏。
扶苏当时提出,天下刚刚平定,还有部分偏远地区尚未彻底归附,因此应当广施仁政才对,但陛下如今却用这么严厉的刑法,去惩治那些方士,难免会让人心因此而不安定。
因此,扶苏希望父亲能正视这个问题,规避此类行为。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是,秦始皇什么脾气?已经干了的事情,怎么可能认错?况且他也不认为自己做的有错,所以,在看到扶苏的上书后,勃然大怒。
也就是说,扶苏惹恼了秦始皇,而事后被严厉训斥,自然是免不了的。
不仅是这一次,在史料中还记载了,扶苏“数直谏上”,意思是不止一次的直言犯谏,而每一次都惹得秦始皇暴跳如雷。
而最终,对于这个一次又一次惹恼自己的儿子,秦始皇的做法,是将其赶出咸阳。
当然,赶出咸阳可不是将其贬为庶民什么的,而是将其派到驻扎在上郡的边军之中,名为历练,实则为发配。
而当时上郡的将领,正是蒙恬,这也是扶苏为何会在蒙恬军中的原因。
始皇有二十馀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史记·李斯列传》
那么,这跟扶苏看到圣旨后,二话不说就自尽又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不仅有关系,并且关系相当之大。
扶苏是在数次犯颜直谏之后,才会被“发配”至边军的,这一点史料中记载的清清楚楚,而作为扶苏本人,肯定是也明白他到边军的原因。
也就是说,扶苏知道,自己惹恼了父亲秦始皇。
而这种情况,作为秦始皇身边的近侍赵高,以及丞相李斯,肯定也是一清二楚,所以,他们就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
如何利用的呢?并不复杂。
就是在圣旨中,李斯和赵高,用秦始皇的口吻,历数扶苏的所谓罪过,且用词相当之严厉,总之就是怎么严重怎么说。
比如说扶苏忤逆,以下犯上,目无君上,大逆不道之类。
毕竟,扶苏也确实惹怒过秦始皇,因此二人完全可以借题发挥,结合伦理纲常,并夸大扶苏所犯过的错。
然后,在历数完扶苏的“罪过”之后,二人在最后,继续用秦始皇的口吻,勒令扶苏以自尽的方式来谢罪。
这一点,虽说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但想必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套路。
由于当时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加上赵高和李斯秘不发丧,对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所以,扶苏也就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
至于说赵高和李斯为何敢隐瞒秦始皇的死讯,更简单了,因为他们有恃无恐。
当时能接近秦始皇的人并不多,除了李斯和赵高之外,还有两个人也可以,一个是胡亥,而另一个则是蒙恬的弟弟蒙毅。
胡亥是最大的受益者,自然与赵高和李斯站在同一战线。
而蒙毅,本身是一直随侍在秦始皇左右,但在那次出巡过程中,秦始皇刚走到琅琊,就突患重病,因此,就把蒙毅派往会稽,去祷告山川(有一种说法,是说蒙毅是被赵高支走的)。
而没等蒙毅回来,秦始皇就病死了。
所以,除赵高、李斯以及胡亥之外,唯一一个能在第一时间知道秦始皇死讯的人,也没有了知道的机会。
这么一来,赵高和李斯自然是有恃无恐,他们一番运作之后,制造出了秦始皇依旧活着的假象,并与此同时,以秦始皇的名义,向扶苏下达了那份圣旨。
而不知道真相的扶苏,在接到圣旨之后,被圣旨中的“秦始皇”,用极其严厉的措辞斥责了一番,历数其“累累罪状”。
到了这个时候,扶苏即便是心中有委屈,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曾犯颜直谏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被斥责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最后,圣旨中的“秦始皇”,要求其自尽谢罪,而作为扶苏来讲,正所谓君命不可违,既然君父真的要让自己死,那也只能死了。
所以,扶苏仅凭圣旨自尽,就是因为他始终认为,是自己的父亲秦始皇,真的想要自己死。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不理解,认为扶苏这未免也太傻了吧,更重要的是,当时蒙恬还在身边,且还提醒扶苏这诏书说不定是假的,但为何扶苏还是不管不顾的就自尽了呢?
说扶苏傻,实际上并不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个样子,别的不说,就说胡亥在登基后,就有一个很好的类似例子。
胡亥登基后,为了消除威胁,对自己的亲兄弟开始大加杀戮。
而他杀戮自己兄弟的办法,就是派一个使者,找到他想要杀的某个兄弟,然后使者宣布,朝廷要其自裁。
纵然这些公子心有不甘,但又能如何呢?
比如在当时,公子将闾就质问使者,说他既没有犯错,又守规矩,为何还要自裁?你猜使者咋说的?
使者说,为何让你自裁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是陛下让我来监督执行的,然后,万般无奈的公子将闾,只能是引剑自刎。
还是那句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所以,扶苏面对“秦始皇”的训斥,以及让其自尽的要求,除了执行,别无他法。
至于为何蒙恬一再规劝,扶苏为何还是要执意自尽。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不复杂,蒙恬虽说质疑圣旨是假的,但是扶苏却认为是真的,换句话说,扶苏不相信蒙恬说的话。
这一点,当时扶苏也明确表达了出来。
蒙恬止扶苏曰:“...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扶苏...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史记·李斯列传》
蒙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他怀疑其中有诈,因此希望扶苏先别忙着死,请示确认一下再说,真要是请示确认真的是秦始皇下的诏书,那再死不迟。
但你看扶苏说了什么?他直接就说,父亲要赐儿子死,这还用来回请示吗?
从这句话中就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扶苏始终认为诏书是真的出自秦始皇之手,也就是诏书是真的。
第二,他对于蒙恬所说的其中有诈的说法,压根儿就不信。
为何不信呢?除了扶苏不知道秦始皇已死,因此认为这不可能有假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扶苏不信任蒙恬。
至于为何不信任蒙恬,很简单,因为两人“不熟”。
这里所说的不熟,是指当时两人的交情,尚且不足以推心置腹,毕竟按史料记载的时间来看,扶苏被“发配”至边军,来到蒙恬的军中,最多也就是两年不到。
在此之前,扶苏与蒙恬应该没什么机会接触,自然不可能成为“同盟”,而这短短的两年时间,蒙恬也不可能成为扶苏的忠实拥趸。
所以,两人之间的交情并不深,至于推心置腹以及成为同一战线,那自然也就不可能。
既然没有过命的交情,也没有推心置腹,因此作为扶苏来说,干嘛要相信蒙恬的话?完全没这个道理嘛。
更进一步来讲,扶苏也知道蒙恬是君父大人的爱将,因此说不定他会认为,蒙恬的那番话是在试探他,试探他会不会质疑君父的决定。
另外,扶苏本来就认为这圣旨是真的,因此在他心里就认为,如果再向君父请示,那岂不是更让君父雷霆大怒吗?
所以,带着上述种种思绪的扶苏,才会在蒙恬劝阻之后,说出了“尚安复请”的话,然后直接自尽。
最后,再来说说当时扶苏为何会在身边有三十万秦军的情况下,不放手一搏呢?
扶苏在当时,身边确实有三十万秦军不假,但问题是,这三十万秦军,可不一定会都听他号令的。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似乎扶苏去边军是接管了大秦的几十万大军。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前文也讲到,他是被秦始皇“发配”至边军的,而他当时去边军的具体职务和职责,只是个监军而已。
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史记·秦始皇本纪》
既然是监军,扶苏又有什么权力让几十万秦军听自己的号令?他虽然贵为秦始皇之子,但却不是大军的最高统帅。
所以,即使他想放手一搏,也做不到。
也许有人会说,那不还有蒙恬吗?蒙恬可是大军的最高统帅,他完全可以指挥动这几十万大军吧。
理论上确实没错,但蒙恬会帮助扶苏干出放手一搏,也就是反叛的事情吗?
答案是不可能,当时蒙恬虽说怀疑圣旨有诈,但同样对秦始皇的死讯一无所知,顶多也就是认为这是个假圣旨,却无论如何想不到此时秦始皇人都没了。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说出让扶苏再请示请示的话出来。
也就是说,蒙恬也认为秦始皇是活着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敢帮助扶苏放手一搏吗?肯定不敢,因为分分钟就会被扣上逆贼、反贼的帽子。
而逆贼和反贼最终的结局是什么,不言而喻。
况且,蒙恬也不会自信到他能击败像秦始皇这样的人,不仅他不会有这个自信,他手底下的几十万秦军,同样也不会有这个自信。
所以,就算扶苏有心放手一搏,但他手里没有兵权,而有兵权的蒙恬又不可能帮他去冒险,因此,三十万大军对于扶苏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么一来,扶苏除了听话照做,没有别的出路。
总而言之,扶苏之所以会在身边有蒙恬,且还有三十万大军的情况下,仅凭圣旨就自尽,并不是他傻,而是当时蒙恬也好,军队也罢,对他来说意义不大,再加上他对圣旨深信不疑,因此,只能最终选择自尽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