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走走道就疯了 访问量:1661 更新时间:2024/2/4 3:48:41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是存在于那份圣旨里的秦始皇,而并不是真正的,并且还活着嬴政。

毕竟,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嬴政,在圣旨送达之际,早就被做成了“咸鱼”。

但是这一切,当时的扶苏却不知道,他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已死,更没想到这份要他自尽的诏书,居然是假的。

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电话手机之类。

赵高李斯,之所以敢下达这么一份假的诏书,所依仗的正是这个,说白了,就是打了一个信息差。

所以在扶苏的眼里,这份诏书,就是出自他那个威严的父亲之手,换句话说,扶苏认为诏书就是真的。

既然是真的,那君要臣死,臣自然就不得不死了。

要知道,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伦理纲常是相当重要的,扶苏与秦始皇是父子不假,但是在父子关系之前,还是君臣关系。

而“君”都明言了要“臣”死,你让扶苏还能怎么办?

并且,从严格角度来讲,扶苏也不完全是仅凭一份圣旨就自尽的,在这份圣旨的背后,其实还有催化其自尽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当时扶苏在接圣旨时,所处的地方,乃是蒙恬的军中。

而他为何会在蒙恬的军中呢?这件事就说来话长了。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有方士侯生、卢生等人,四处散布言论,抨击秦始皇的暴戾,此言论传播甚广。

言论传播开来后,自然被秦始皇得知,因此,他为之大怒。

大怒之下,秦始皇就命御史对这二人缉拿,结果二人早就跑了,但秦始皇岂会善罢甘休?而为了泄愤,就把当时咸阳城内的不少方士都给抓了起来。

这些方士被抓之后,秦始皇要求御史进行审讯,看谁曾说过大逆不道的话,而为了活命,方士们就开始了相互揭发。

最终,御史判定,有六百余个方士犯禁。

而这六百多个被判有罪的方士,秦始皇自然不会饶了他们,一声令下,六百多人全部被活埋在咸阳城外。

那么这件事跟公子扶苏有啥关系呢?

在得知父亲活埋了几百个方士之后,向来仁义的扶苏,不顾秦始皇在气头上,直接上书,对这件事进行了劝谏。

扶苏当时提出,天下刚刚平定,还有部分偏远地区尚未彻底归附,因此应当广施仁政才对,但陛下如今却用这么严厉的刑法,去惩治那些方士,难免会让人心因此而不安定。

因此,扶苏希望父亲能正视这个问题,规避此类行为。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是,秦始皇什么脾气?已经干了的事情,怎么可能认错?况且他也不认为自己做的有错,所以,在看到扶苏的上书后,勃然大怒。

也就是说,扶苏惹恼了秦始皇,而事后被严厉训斥,自然是免不了的。

不仅是这一次,在史料中还记载了,扶苏“数直谏上”,意思是不止一次的直言犯谏,而每一次都惹得秦始皇暴跳如雷。

而最终,对于这个一次又一次惹恼自己的儿子,秦始皇的做法,是将其赶出咸阳。

当然,赶出咸阳可不是将其贬为庶民什么的,而是将其派到驻扎在上郡的边军之中,名为历练,实则为发配。

而当时上郡的将领,正是蒙恬,这也是扶苏为何会在蒙恬军中的原因。

始皇有二十馀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史记·李斯列传》

那么,这跟扶苏看到圣旨后,二话不说就自尽又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不仅有关系,并且关系相当之大。

扶苏是在数次犯颜直谏之后,才会被“发配”至边军的,这一点史料中记载的清清楚楚,而作为扶苏本人,肯定是也明白他到边军的原因。

也就是说,扶苏知道,自己惹恼了父亲秦始皇。

而这种情况,作为秦始皇身边的近侍赵高,以及丞相李斯,肯定也是一清二楚,所以,他们就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

如何利用的呢?并不复杂。

就是在圣旨中,李斯和赵高,用秦始皇的口吻,历数扶苏的所谓罪过,且用词相当之严厉,总之就是怎么严重怎么说。

比如说扶苏忤逆,以下犯上,目无君上,大逆不道之类。

毕竟,扶苏也确实惹怒过秦始皇,因此二人完全可以借题发挥,结合伦理纲常,并夸大扶苏所犯过的错。

然后,在历数完扶苏的“罪过”之后,二人在最后,继续用秦始皇的口吻,勒令扶苏以自尽的方式来谢罪。

这一点,虽说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但想必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套路。

由于当时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加上赵高和李斯秘不发丧,对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所以,扶苏也就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

至于说赵高和李斯为何敢隐瞒秦始皇的死讯,更简单了,因为他们有恃无恐。

当时能接近秦始皇的人并不多,除了李斯和赵高之外,还有两个人也可以,一个是胡亥,而另一个则是蒙恬的弟弟蒙毅

胡亥是最大的受益者,自然与赵高和李斯站在同一战线。

而蒙毅,本身是一直随侍在秦始皇左右,但在那次出巡过程中,秦始皇刚走到琅琊,就突患重病,因此,就把蒙毅派往会稽,去祷告山川(有一种说法,是说蒙毅是被赵高支走的)。

而没等蒙毅回来,秦始皇就病死了。

所以,除赵高、李斯以及胡亥之外,唯一一个能在第一时间知道秦始皇死讯的人,也没有了知道的机会。

这么一来,赵高和李斯自然是有恃无恐,他们一番运作之后,制造出了秦始皇依旧活着的假象,并与此同时,以秦始皇的名义,向扶苏下达了那份圣旨。

而不知道真相的扶苏,在接到圣旨之后,被圣旨中的“秦始皇”,用极其严厉的措辞斥责了一番,历数其“累累罪状”。

到了这个时候,扶苏即便是心中有委屈,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曾犯颜直谏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被斥责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最后,圣旨中的“秦始皇”,要求其自尽谢罪,而作为扶苏来讲,正所谓君命不可违,既然君父真的要让自己死,那也只能死了。

所以,扶苏仅凭圣旨自尽,就是因为他始终认为,是自己的父亲秦始皇,真的想要自己死。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不理解,认为扶苏这未免也太傻了吧,更重要的是,当时蒙恬还在身边,且还提醒扶苏这诏书说不定是假的,但为何扶苏还是不管不顾的就自尽了呢?

说扶苏傻,实际上并不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个样子,别的不说,就说胡亥在登基后,就有一个很好的类似例子。

胡亥登基后,为了消除威胁,对自己的亲兄弟开始大加杀戮。

而他杀戮自己兄弟的办法,就是派一个使者,找到他想要杀的某个兄弟,然后使者宣布,朝廷要其自裁。

纵然这些公子心有不甘,但又能如何呢?

比如在当时,公子将闾就质问使者,说他既没有犯错,又守规矩,为何还要自裁?你猜使者咋说的?

使者说,为何让你自裁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是陛下让我来监督执行的,然后,万般无奈的公子将闾,只能是引剑自刎。

还是那句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所以,扶苏面对“秦始皇”的训斥,以及让其自尽的要求,除了执行,别无他法。

至于为何蒙恬一再规劝,扶苏为何还是要执意自尽。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不复杂,蒙恬虽说质疑圣旨是假的,但是扶苏却认为是真的,换句话说,扶苏不相信蒙恬说的话。

这一点,当时扶苏也明确表达了出来。

蒙恬止扶苏曰:“...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扶苏...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史记·李斯列传》

蒙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他怀疑其中有诈,因此希望扶苏先别忙着死,请示确认一下再说,真要是请示确认真的是秦始皇下的诏书,那再死不迟。

但你看扶苏说了什么?他直接就说,父亲要赐儿子死,这还用来回请示吗?

从这句话中就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扶苏始终认为诏书是真的出自秦始皇之手,也就是诏书是真的。

第二,他对于蒙恬所说的其中有诈的说法,压根儿就不信。

为何不信呢?除了扶苏不知道秦始皇已死,因此认为这不可能有假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扶苏不信任蒙恬。

至于为何不信任蒙恬,很简单,因为两人“不熟”。

这里所说的不熟,是指当时两人的交情,尚且不足以推心置腹,毕竟按史料记载的时间来看,扶苏被“发配”至边军,来到蒙恬的军中,最多也就是两年不到。

在此之前,扶苏与蒙恬应该没什么机会接触,自然不可能成为“同盟”,而这短短的两年时间,蒙恬也不可能成为扶苏的忠实拥趸。

所以,两人之间的交情并不深,至于推心置腹以及成为同一战线,那自然也就不可能。

既然没有过命的交情,也没有推心置腹,因此作为扶苏来说,干嘛要相信蒙恬的话?完全没这个道理嘛。

更进一步来讲,扶苏也知道蒙恬是君父大人的爱将,因此说不定他会认为,蒙恬的那番话是在试探他,试探他会不会质疑君父的决定。

另外,扶苏本来就认为这圣旨是真的,因此在他心里就认为,如果再向君父请示,那岂不是更让君父雷霆大怒吗?

所以,带着上述种种思绪的扶苏,才会在蒙恬劝阻之后,说出了“尚安复请”的话,然后直接自尽。

最后,再来说说当时扶苏为何会在身边有三十万秦军的情况下,不放手一搏呢?

扶苏在当时,身边确实有三十万秦军不假,但问题是,这三十万秦军,可不一定会都听他号令的。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似乎扶苏去边军是接管了大秦的几十万大军。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前文也讲到,他是被秦始皇“发配”至边军的,而他当时去边军的具体职务和职责,只是个监军而已。

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史记·秦始皇本纪》

既然是监军,扶苏又有什么权力让几十万秦军听自己的号令?他虽然贵为秦始皇之子,但却不是大军的最高统帅。

所以,即使他想放手一搏,也做不到。

也许有人会说,那不还有蒙恬吗?蒙恬可是大军的最高统帅,他完全可以指挥动这几十万大军吧。

理论上确实没错,但蒙恬会帮助扶苏干出放手一搏,也就是反叛的事情吗?

答案是不可能,当时蒙恬虽说怀疑圣旨有诈,但同样对秦始皇的死讯一无所知,顶多也就是认为这是个假圣旨,却无论如何想不到此时秦始皇人都没了。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说出让扶苏再请示请示的话出来。

也就是说,蒙恬也认为秦始皇是活着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敢帮助扶苏放手一搏吗?肯定不敢,因为分分钟就会被扣上逆贼、反贼的帽子。

而逆贼和反贼最终的结局是什么,不言而喻。

况且,蒙恬也不会自信到他能击败像秦始皇这样的人,不仅他不会有这个自信,他手底下的几十万秦军,同样也不会有这个自信。

所以,就算扶苏有心放手一搏,但他手里没有兵权,而有兵权的蒙恬又不可能帮他去冒险,因此,三十万大军对于扶苏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么一来,扶苏除了听话照做,没有别的出路。

总而言之,扶苏之所以会在身边有蒙恬,且还有三十万大军的情况下,仅凭圣旨就自尽,并不是他傻,而是当时蒙恬也好,军队也罢,对他来说意义不大,再加上他对圣旨深信不疑,因此,只能最终选择自尽了事。

更多文章

  • 扶苏究竟是怎么死的?史记很隐晦地告诉你:是蒙恬出卖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蒙恬,扶苏,嬴政,秦二世,赵高,李斯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扫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本以为这是伟大王朝的开始,没想到的是,秦朝仅仅经历二世而亡,令人唏嘘不已。很多历史学者开始研究秦朝为什么灭亡,各种学说层出不穷,但是这些讨论都没有说到根儿上,因为秦二世胡亥本就不是正统的继承人,他的哥哥扶苏才是!扶苏被赵高假传的

  • 坐拥大将蒙恬且有30万大军,扶苏为何自杀?也不看看遗诏中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蒙恬,扶苏,嬴政,赵高,李斯,秦二世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说,秦朝基业被败坏的原因在于秦始皇没有早早将长公子扶苏确立为继承人,使得胡亥钻了空子,登基成为秦二世。如此一来,很多人将目光转向那位因始皇诏书而自尽的长公子扶苏,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赵高、李斯等人从中作梗,扶苏成为秦二世是理所当然的,以扶苏仁善的性

  • 长子扶苏未自尽,与蒙恬起兵勤王,胜算有多大?扶苏太愚蠢了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蒙恬,扶苏,赵高,李斯,嬴政,蒙毅,秦朝,先秦,秦二世,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长子扶苏未自尽,与蒙恬起兵勤王,胜算有多大?扶苏太愚蠢了打仗表面上看的是人马,但实际上看的还是粮草是后勤,河套地区,大致就是今天甘肃陕西还有宁夏这一块,那些地方是产马的圣地,所以古代王朝得到了河套地区,往往就能和北方游牧民族争雄,但是这个地方它不能产粮食,所以可能一开始蒙恬和扶苏还能赢个一两场,但是

  • 李斯不帮助女婿扶苏,而是帮助赵高,可能胡亥才是李斯的女婿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李斯,赵高,扶苏,秦二世

    史料中记载,丞相李斯的女儿嫁得是秦国皇族子弟,儿子们娶的也是秦国公主,为此有了公子扶苏是李斯女婿的说法。那么李斯为何不帮助女婿扶苏,而是选择帮助赵高,拥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继位称帝呢?虽然史料中记载李斯的女儿嫁的是秦国皇族子弟,但并不一定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而且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史料,包括已经出土的

  • 扶苏到底是怎么死的?分析史书会发现:很厚可能是被蒙恬出卖的

    历史解密编辑:王朝说历史标签:扶苏,蒙恬,赵高,皇位,遗诏,史书,先秦,周朝,秦二世,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以及货币,被后人尊称为“千古一帝”无可厚非,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比如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等等,但我觉得秦始皇最大的争议,就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事实证明,开国皇帝以武统一天下,继承者必定是以文治理天下,因为大战过后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历趋

  • 扶苏自杀之谜解开了!扶苏若继位,整个华夏历史都会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扶苏,李斯,蒙恬,嬴政,始皇,赵高,自杀,周朝,先秦,汉高祖刘邦

    扶苏自杀之谜解开了!扶苏若继位,整个华夏历史都会变化蒙恬说手里有秦军长城兵团,能起兵护送扶苏回京,这是保证扶苏回京安全,避免受到伏击。但是长城兵团全军出动,这就不是护送而是造反!蒙恬可以在扶苏要求回京的时候提供护卫,但是他绝对不会也不可能会带领秦长城兵团起兵造反。虽然扶苏和秦始皇政见不合,但扶苏的确

  • 秦始皇为何不立太子?派扶苏去边疆监军,其实这是在保护他

    历史解密编辑:老张聊史标签:嬴政,扶苏,秦国,赢政,皇帝,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汉高祖刘邦

    秦始皇应该是要立扶苏为继承人的。之所以不立太子,大概是长生梦作祟。秦始皇都已经要追求长生上班万年了,还立个太子碍眼,盼着自己死然后接班吗?所以他不立太子太正常。说他想立扶苏,也是有理由的。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秦始皇肯定知道一点:政权交接的时候,掌握政治力量的不一定能成

  • 李斯与赵高勾结,想让秦二世登上王位,却死于赵高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浅青丝烟标签:李斯,秦二世,赵高,嬴政

    李斯与赵高勾结,想让秦二世登上王位,却死于赵高之手菊平历史谈2022-08-2422:20河北关注全文共164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要说秦朝有名的宰相,李斯就是一个。他是当时的法家之代表,李斯的人生际遇,是史书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后世所称道。然而,他的失败却是如此的凄惨,令所有人都为之扼腕叹息。李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赵高?

    历史解密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赵高,嬴政,扶苏,秦国,宦官,周朝,先秦,秦二世,书法家,汉高祖刘邦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太监的性格都是狡诈阴险的,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宦官霍乱朝纲的历史事件。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秦朝大宦官赵高背后的故事。历史上,赵高干过最出名的一件事情,就是指鹿为马,把秦二世胡亥哄得团团转。如果说强大的大秦帝国分崩离析是昏聩无能的秦二世胡亥一手造成的,那么这个过程中

  • 子婴为何能扳倒权臣赵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赵高,子婴,嬴政,李斯,宦官,先秦,周朝,秦二世,书法家,汉高祖刘邦

    子婴为何能扳倒权臣赵高?作者:鉴古君上期咱们说过,赵高除掉了李斯,一个宦官居然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而昏聩的秦二世胡亥把朝野大事都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朝政大权尽数旁落到赵高手中。公元前207年,赵高逼杀胡亥拥立子婴登上王位。此时,独揽大权、目空一切的赵高视子婴为傀儡,他妄图再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