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并且素有贤名,为人宽厚,颇有政治远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准皇帝,却以“自杀”的方式悲情谢幕,成为秦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本该是参天大树——以仁政奠定万古基业,安定天下,开创大秦盛世。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没有他施展抱负的空间,再加上性格上的缺陷,只能使他在历史上留下悲情的一幕!
仁厚有余,狼性不足。
众所周知,秦始皇作为千古第一帝,雄才大略,刚烈果敢。但同时也刻薄寡恩,冷酷残暴,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雄才大略的意识,无足以平定天下;没有果敢冷酷的性格,难以屈服世杰豪杰。他从十三岁继承王位起,经历了吕不韦专权,嫪毐谋反才取得了正式王权,然后用了十年时间先后兼并六国,开创帝业。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需要一位像自己一样帝王来治理天下。
在他的眼里,扶苏显然不符合他的要求。扶苏其名源于《诗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依此取名,显见对此子的喜爱,寄托了无限的期望。然而,秦始皇对扶苏的培养却是失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扶苏在给蒙恬做监军之前未经过战场的洗礼,没有领略真正的战争,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却能培养一个人冷静果敢的性格。使其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能够充分的权衡利弊,做出最佳的判断。
扶苏剧照
扶苏一直处于王宫之中,虽然也会参与分析决策,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时又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以至于在秦始皇要坑术士时,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罚处罚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由此秦始皇勃然大怒,于是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由此扶苏的太子地位在秦始皇心中开始动摇。他是否能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他是否能驾驭朝中群臣?他是否能巩固来之不易的基业?这些问题在秦始皇的心中开始变成了大大的问号。同时他的内心深处也深深希望遥远的边疆能够培养扶苏的意志,磨练出坚韧的狼性,能够真正的傲视群雄,以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显然扶苏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只能做盛世治理天下的君主,不能做乱世统御四方的英雄。
秦始皇
刚毅有余,韬略不足。
扶苏与李斯绝非对立的利益集团,而且扶苏又是李斯的女婿。如果扶苏足够有韬略,必然巩固与李斯的关系。用现在话讲,就是互为政治资源。但是最终扶苏和李斯都让秦始皇失望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扶苏崇尚的是仁政的儒家理念,而李斯学的是御人之术的法家理念。如果扶苏当政,李斯的帝王之术就毫无用武之地。他从最初一个粮仓的仓管员,拼搏到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丞相,并且深得秦始皇赏识,权力到达了巅峰。权力是诱人的,好多时候就像毒品一样使人欲罢不能。因为他怕失去权力就再次跌入人生的低谷,而赵高深深地抓住了李斯的这一点,怂恿李斯以保全自己,最终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更何况李斯与蒙氏不和,如果蒙恬辅佐扶苏座上帝位,势必重用蒙家,彼长则此消,就更是李斯不愿意看到的。
而扶苏在军中得以磨炼,充分展示了军事才能,却未能招贤纳士,以解决朝中的后顾之忧。甚至隔绝了与咸阳的信息传递,任由李斯和赵高在朝中肆意妄为。如果一个人的命运不能由自己主宰,那只能过着任人宰割的悲情人生。
赵高剧照
忠贞有余,魄力不足。
当扶苏接到李斯和赵高伪造的诏书,他本来还有翻盘的机会,领兵在外,遗诏又是那么突然,而且是莫名其妙的“赐死沼”怎么能不让人怀疑这就是一个阴谋呢?作为兄弟他最应该了解胡亥的为人与才能,秦朝刚刚创立的基业真能由这样的人去继承?如果他不选择愚蠢的忠贞,凭借他的贤明,再加上蒙恬的辅佐,登高一呼,定会匡扶正义,废除严峻的刑法,实行仁政,定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扶苏的性格注定他不做“叛上做乱”的事情,因此注定他与皇位无缘。也许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怨恨过秦始皇。他也明知道其中肯定有“小人”作乱,但他想到的却是儒家的伦理纲常,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奉诏自杀”。他的死既有可赞的一面,又有悲情的一幕。家、国、天下如何取舍?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许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扶苏悲情的选择注定也是必然的选择!
公子扶苏
扶苏始终是百姓心中的一个遗憾,仿佛错过了一位实行仁政的君主;错过了一段安居乐业的生活;错过了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然而历史不会改写,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