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扶苏自刎的主要原因:秦始皇与扶苏的父子分歧

扶苏自刎的主要原因:秦始皇与扶苏的父子分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案故事本 访问量:3909 更新时间:2024/2/4 3:46:02

秦始皇的长子,素有贤良勇毅之名的扶苏,是当时百姓心中储君的不二人选。谁知,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一封遗诏被送到上郡:“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诏书上罗列了扶苏与蒙恬的各类罪行,并命他们自杀。为此大将军蒙恬规劝道“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但扶苏只留下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便撒手人寰了。

从“沙丘之变”中,我们可以窥见皇室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也留给后世对秦王朝无限遐想的可能。但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嫡长子的死,与他本身和其父嬴政的为政布局相悖有关。

一、嬴政与扶苏的父子心结

1.父子之间政治思想的冲突

扶苏的仁义之心,时人所知。正是由于扶苏具有仁义之名而未得立,才被陈胜吴广作为起义借口;恰恰也正是因为扶苏具有儒家倾向,才让十三岁登基、历经风雨的秦始皇忧心忡忡。

“依法治国”是秦国、秦王朝政治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秦国、秦朝所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制度都建立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其有关规定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说明秦的立法、司法制度已相当完备。

秦始皇在治国理念上强调法的重要性,强调以法驭民来维护国家的大一统,然而公子扶苏与其父在这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分歧。

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求仙药未果,于是开始讥讽始皇帝“刚戾自用”、“贪于权势”,始皇听闻此事后龙颜震怒,随即传下命令“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这便是后人皆知的“坑儒”。

而当时皇长子扶苏以“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为由,请求始皇收回成命。

始皇听到他的建议,非但不接受,还在一怒之下“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史记·李斯列传》有言:“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陈涉也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可见,扶苏对国家的治理,并不主张纯用法术,而主张包容儒家思想,包容读孔子书的士人,支持儒家思想的传播,并以此稳定天下士子之心。

而法家对人主之“术”、“势”的强调,更何况秦始皇作为一代雄主,为人“少恩而虎狼心”,权力欲望极强自然不容许其神圣权威受到一丝的挑战。

史籍中关于扶苏之死的记载,也可以印证其思想深受儒学的影响。仅仅是一封疑点重重的诏书,便轻易的要了扶苏的命,扶苏的行为符合儒家所提倡的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要求。也是因为如此,秦始皇才会担心自己死后扶苏登基,背离并改变既定的治国方略。

2.“法家思想”在秦朝时期的统治地位

始皇不满扶苏“主张儒家思想治理国政”的原因还有其二,那就是在朝廷内部,甚至秦人的心中,法家思想已经深入统治阶层的各个环节,绝非一时一日就能改变。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奖励耕战,形成了以军功勋爵为主要晋升通道的社会结构,即便身为宗贵,没有军功也不能够属籍。

历经数代秦王的铁血历练,及至始皇,朝廷“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秦国能够成为战国纷争时代的终结者,建立中央政权,归六合为一,法家思想功不可没。

然而法家主张“人性本恶”否定人的德行,更认为依靠德行治国绝不可靠,所以强调君主能够熟练的掌握集权和人主之术,依照法律办事,所以有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虽然法家思想重视“事一决于法,人主行刑德二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事决于一法”对人君要求极高。既然君主可以用六反诡使之术以御臣下,臣下就能呈媚惑饰邪之能而匿其私,“上下一日而百战”,如果人主才能不足以行使权术,就难免会为臣下所制。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即使扶苏继承了皇位,以“仁”“义”治理国家,未必能驾驭得住朝廷上下军功贵族和官僚的攻势,说不准那天就步入已经灭亡的周朝后尘。

3.郡县制与分封制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的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对郡县制提出了不同看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淳于越认为,秦王朝应该效仿殷周实行分封制,以防止政权被篡夺时没有宗室力量相救。但其实比起分封制,秦始皇更中意李斯所提倡的郡县制。

当秦一统后在廷议讨论治国之策“群臣皆以为便”时,始皇帝却力排众议地支持李斯郡县制的主张。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李斯说出了始皇帝心中最想说却不能明示的——中央集权。

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帝国的中心已经属于始皇帝一人。君主独裁的本质将不会改变。

反观儒学的追随者,以扶苏为例,大概率是支持恢复周礼的。因为孔子本人也是对周礼秉着十分推崇的态度的,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如此一来,就如同明代张居正则说“假令扶苏不死继立,必取始皇之法纷更之,以求复三代之旧,至于国势微弱,强宗复起,亦必乱亡。”

因此,秦始皇对扶苏的思想是抱有非常大的不满的,当时主张以儒法治天下的扶苏,即使继位成功,也不能担当得起帝国的大权。

二、始皇立储的考量

《汉书》载:“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后代史家也都认定扶苏应该继承皇位。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如果当时立扶苏为太子,秦也许就能摆脱灭国的命运。

但从现存史料中看,也根据上文所提到的法家思想对人主的要求,就可得知。并不是因为始皇不想立嗣,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立储确实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1.“贬谪上郡”的深意

秦始皇年少时就担起人主的大任,坐在权力顶端三十余年,期间历经无数宫廷权斗。仅见于记载的就有:“八年,王弟长安君反;九年,长信侯嫪毐‘欲攻蕲年宫为乱’;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以此权力心态出发,将公子扶苏发至军中,在某种意义上讲,便有使其远离政治漩涡中心,以求保全之意。

始皇派扶苏去监管30万大军,是事实,这意味着什么?“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蒙恬一语道破了始皇准备传位于扶苏的心迹。

而且按照始皇对权力极度追求的性格,如果始皇没有将扶苏作为继承人看待,是绝不允许会允许他与“其势足以倍(背)畔(叛)”的蒙恬大将军为伍。

始皇虽然看不上当时扶苏在政治方向的思想,但纵观朝廷上下,没有比扶苏更合适的人选。所以始皇没有在扶苏离开咸阳后,立胡亥为储君,说明在嬴政的心里,这位长子还是有相当大的培养空间的,只不过还需要更多的打磨和历练。

2.秦国继承制对扶苏不利

秦虽然得到关中之地,但受中原文化浸染仍然较少。故秦国历代国君在继承方面,并没有严格尊崇宗法制传统。这一点,根据从秦国历代国君的身份来考察,就可以知晓。

据统计:“襄公建国以后,至穆公以前,共九代国君。计兄终弟继者三人,以次子立者一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

穆公之后,也并没有完全确定严格的秦君主继承制度,更没有“嫡长子继承制”一说。

并且,秦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春秋公羊传》昭五年记:“秦伯卒,何以不名?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何休注:“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而立之。”

这里的“勇猛者”并非单指蛮力,更重要的时继承人要有果断的判断力、坚强的意志、勇敢的拼杀,让秦国永立不败之地的君主。

按照秦国选立国君的传统,扶苏虽然为长子,但并不能说明他一定为法定的秦始皇继承人。这就意味着他必须经历历练,才能获取一众军功贵族的认可。

3.无军功或成为扶苏上位的最大阻碍

随着时间的推进,始皇帝青春不再,其统治力也开始疲软。帝国上下的矛盾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而在以军功论地位的法家思想影响下,扶苏在未建立功业时被立为储君只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这一点从后来“沙丘之变”的伪诏中,赵高一行人对他罪行的指控便有一条“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的无功罪名。

另外,从秦二世继位之后“大臣不服,官吏尚强,诸公子必与我争”的境遇来看,始皇令扶苏监军的深意不言而喻。

三、结语

扶苏的死,令人惋惜。究其根本原因,是他无法从秦始皇炉火纯青的权术中,看清其对国家大事谋篇布局的本意。他没能参透法家思想对中央集权的秦朝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

在他的身上,还遗留着春秋贵族之风。这样的特质在迷信诈力、上下相疑的法术社会中已时过境迁。所以,他悲剧的结局早已注定,并且在专制社会的体制下,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参考文献

[1]王豪杰.公子扶苏未被立为皇储原因探析[J].华夏文化,2021(03):21-24.

[2]余子博.秦亡若干历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DOI:10.27159/d.cnki.ghzsu.2021.000560.

[3]雷依群.论扶苏不得立为太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5):1-3.

[4]陈晓楠.浅谈公子扶苏为何与王位失之交臂[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07):142-143.DOI:10.16792/j.cnki.1672-6758.2012.07.068.

[5][1]司马牧.略论扶苏[J].天津师院学报,1974(01):54-56.

标签: 嬴政扶苏秦国蒙恬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去世,赵高伪造诏书,扶苏手握30万大军,为何仍选择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历来都很现实标签:嬴政,赵高,扶苏,大军,蒙恬,秦国,先秦,周朝,秦始皇,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巡游途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秦始皇留下了遗诏:要扶苏进入咸阳为自己治丧并即位。然而这份遗诏并未发出,便被赵高拦截,他伙同丞相李斯,伪造了一封“赐死矫诏”,另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在接到这份矫诏后,扶苏悲痛不已,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身亡。公子扶苏之死,历来都是一个令人惋惜的

  • 扶苏:既是君子,也是秦始皇从祖坟破土而出都拯救不了的千年遗憾

    历史解密编辑:泽哥扒娱乐标签:嬴政,扶苏,李斯,赵高,秦二世,蒙恬

    欢迎大家关注所念,每日为你呈现有温度的历史,文章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哦公元前210年8月28日,秦始皇嬴政于第六次巡游天下途中驾崩,时年四十九岁。这位“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的“千古一帝”可能至死也没有想到,在他死后仅仅3年,秦帝

  • 扶苏之死,在于不懂秦始皇的布局

    历史解密编辑:人间史名人录标签:嬴政,扶苏,秦二世,始皇,秦国,蒙恬,赵高,秦始皇,周朝,先秦

    众所周知,秦始皇雄才伟略,统一天下,堪称千古一帝。但在胡亥即位后,秦朝迅速灭亡,史称“秦二世而亡”。如此一来,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秦公子扶苏,一些人提出,若非赵高等人从中作祟,登上秦朝皇位的应为扶苏。扶苏本人又颇有才干,或许能够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悲惨下场。不仅今人如此认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末时代,陈

  • 秦始皇死后,蒙氏兄弟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扶苏,反而束手就擒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嬴政,扶苏,蒙氏,蒙恬,赵高,蒙毅,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死后,蒙氏兄弟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扶苏,反而束手就擒?首先,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三者的关系。蒙恬、蒙毅是长公子扶苏最亲密的支持者,而且秦始皇对扶苏也一直寄予厚望。但奈何百密一疏,给了赵高这个太监篡改诏书的机会。蒙恬、蒙毅蒙恬是秦朝最重要的武将之一,所以才被秦始皇派遣于北部

  • 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30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蒙恬,扶苏,秦二世,赵高,李斯,嬴政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否则就是反叛;没有虎符,即便是扶苏、蒙恬想反叛,但三十万大军未必听他们的招呼。不能调动三十万大军的话,扶苏反叛又有何意义?扶苏是明白事理的人,自杀应该是明智的选择。扶苏自尽的过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至平原津而病。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始皇帝三

  • 扶苏如果没有奉诏自尽,而是和蒙恬起兵夺位,会有胜算吗?

    历史解密编辑:草莓味邮筒标签:蒙恬,扶苏,赵高,秦国,嬴政,秦二世

    秦始皇走了,扶苏是绝对的继承人,一定有很多人拥戴他,再加上蒙恬的三十万能征善战的军队,根本不用打,带着三十万军队直接回咸阳继承皇位,再把秦始皇安葬好。用他的仁政思想治理天下,只怕没楚霸王的英雄故事。蒙恬的30万部队是秦国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关键还是当时秦国很多人都更信任扶苏,本来就是众望所归,而且当时

  • 扶苏有大将蒙恬、三十万秦军精锐,因一道圣旨就自杀,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夏目历史君标签:蒙恬,扶苏,嬴政,赵高,李斯,秦国,秦军,周朝,先秦,秦二世,春秋战国,秦始皇统一六国

    一、大秦之殇——扶苏身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视天下,期间他的小儿子公子胡亥央求着要随行,皇帝拗不过,于是就带着他随行。结果,行至沙丘时秦始皇病重,于是连忙写下遗嘱: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多数人认为这份遗嘱摆明了就是要传位给扶苏,秦帝国似乎将会走向一个不一样的方向。但事实很残酷,史书记载

  • 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走走道就疯了标签:蒙恬,扶苏,秦军,嬴政,赵高,李斯,蒙毅,周朝,秦朝,秦二世,春秋战国,秦始皇统一六国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是存在于那份圣旨里的秦始皇,而并不是真正的,并且还活着嬴政。毕竟,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嬴政,在圣旨送达之际,早就被做成了“咸鱼”。但是这一切,当时的扶苏却不知道,他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已死,更没想到这份要他自尽的诏书,居然是假的。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电话手机之类。而赵高和李

  • 扶苏究竟是怎么死的?史记很隐晦地告诉你:是蒙恬出卖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蒙恬,扶苏,嬴政,秦二世,赵高,李斯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扫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本以为这是伟大王朝的开始,没想到的是,秦朝仅仅经历二世而亡,令人唏嘘不已。很多历史学者开始研究秦朝为什么灭亡,各种学说层出不穷,但是这些讨论都没有说到根儿上,因为秦二世胡亥本就不是正统的继承人,他的哥哥扶苏才是!扶苏被赵高假传的

  • 坐拥大将蒙恬且有30万大军,扶苏为何自杀?也不看看遗诏中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蒙恬,扶苏,嬴政,赵高,李斯,秦二世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说,秦朝基业被败坏的原因在于秦始皇没有早早将长公子扶苏确立为继承人,使得胡亥钻了空子,登基成为秦二世。如此一来,很多人将目光转向那位因始皇诏书而自尽的长公子扶苏,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赵高、李斯等人从中作梗,扶苏成为秦二世是理所当然的,以扶苏仁善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