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唐书·魏微传》中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它的意思是说:“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我们的服饰、妆容;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所以我们才会常说“以史明鉴”。而《资治通鉴》则是最具有代表的一部作品。但《资治通鉴》最开始叫做《通鉴》。因为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后来才定名为《资治通鉴》。
根据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而今天这部第二辑的《资治通鉴熊逸版》则是由当代思想隐士熊逸根据《资治通鉴》所写的一部大家都可以看得懂的《资治通鉴》。本书主要从《资治通鉴》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以及秦纪一、秦纪二等260个问题为手,带我们亲身经历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和大秦帝国的崛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历史著作吧。
足够的学识是成功的前提
钱忠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而读书,藏着一个人打破命运禁锢的契机。
在战国末期,荀子作为资历最老、声望最高的学术大师一直吸引着无数学生慕名而来拜师求学。
而李斯便是这些求学生当中的一个。因为李斯出身不高,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他的选择就只能是“知识改变命运。”
因此,他投奔于荀子门下开始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便去寻找可以让自己施展才华的地方了。
但是当时各国还没有统一,放眼天下,唯有秦国较为强大。自己虽然是楚国人民但是君主却不是一个有为的君主,因此唯一的选择便是秦国。
当李斯到达秦国时,正值秦襄王驾崩、吕不韦专权的时代。
在书中写到:据《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受吕不韦的器重,被推荐到嬴政身边担任郎官,后又被嬴政器重升任客卿。在担任客卿的整个过程中又凭借自己的才学得到嬴政的嘉奖,一步一步当上了廷蔚、丞相。
李斯的才学还远不止这些。帮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也仅仅只是他的功劳之一,从此便可看出,如果没有足够的学识,这些也根本就做不了,他的成功之路也不会走得那么顺利。所以成功的基础一定是有足够的学识,正所谓“上层基础决定下层建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在书第1501页中李斯这样感叹道:“人活得是好是坏,就像老鼠一样,完全取决于所处的位置。”
所谓绝处逢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电视剧《大秦赋》中,一个精通水利的韩国人郑国因为韩王的疲秦、弱秦之策便来到了秦国给秦人新修水利,后来因为吕不韦和嫪毐事件的发生致使秦王颁布了逐客令,而被秦人识破的郑国也因此差点命丧于他国。
但是郑国一心专研修渠之事,修渠之时也从未想过破坏,并且一心为民,后来秦王便饶恕了他的罪过,还封他做了官。郑国因此因祸得福,可谓一大喜事。
在本书中,李斯通过厕鼠和仓鼠的对比明确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因此,作为一个拥有编制的基层工作者,李斯毅然决然的脱产读书,投奔于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
因为李斯的目标明确,达成目标的欲望强烈,两者结合便成了他最后成为秦始皇心腹的最大原因。
因此,明确的目标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只有拥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才能驱使人去为之奋斗。
全局性的谋略是成功的关键
“一代宗师”钱穆老先生说过:读书先读史。而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让人获得启发。
2020年一部名叫《大秦赋》的电视剧在央视上映。电视剧主要围绕公元秦统一六国时期的故事展开,讲述了嬴政如何统一六国的过程的一部电视剧。
剧中的李斯才学过人、心胸宽广,是荀子门下最得意的门生。他的强大抱负让他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寻找他的出路。
初到秦国的李斯来到吕不韦府中做了门客,后来被吕不韦器重被推荐到嬴政身边做了郎官。他的仕途之路便从此开启了。
李斯最核心的谋略便是作战立体化,将外交、间谍、收买、暗杀和军事作战完美运用。对各国重要人物能收买便收买,收买不了就暗杀,同时离间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等待时机成熟便采取武力征服。
因此在十年之内便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宏伟大业。
学识、目标、谋略,作为李斯仕途上不可或缺的东西让他一步一步当上了秦国的丞相,成为了除嬴政以外权利最高的一个人。因此成功并非易事,最核心的点还是得提高自己。